烽火记忆:抗战老兵一王道元

马先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这些还活着的最小年龄的他们也九十多岁了,而大部分都默默的凋零在人间,早几年偶而采访到的老兵还精神饱满,可今天也走了,为纪念他们,推出抗战老兵一王道元。</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的午后,在他居住的街边一座小房子前,临海市杜桥镇杜东村,有一位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他叫王道元。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可当他缓缓讲述起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眼神中依旧闪烁着坚毅与光芒。</p><p class="ql-block">王道元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3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他与母亲及两个哥哥相依为命。家庭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头,而他也在贫穷与艰辛中逐渐成长。</p><p class="ql-block">17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无情转动。刚放牛回家的王道元,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水,就被抓了壮丁。第二天,他被送入县城。那时,县城与老家相距五十多公里,不通公路,只有一些小机帆客船。母亲得知消息后,天不亮就起身,一路奔波,只为了能给儿子送两块糕。那两块糕,承载着母亲沉甸甸的爱与牵挂,也是王道元在那段黑暗日子里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从家乡到湖南常德附近,王道元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行程。他每天行走四五十公里左右,不敢走大路,时刻保持警惕。一路上,他脚上有时穿着草鞋,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赤脚行走。脚底磨出了血泡,又被磨破,鲜血渗出来,与泥土混在一起,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比起身体的疼痛,最难熬的还是饥饿。常常一整天都找不到一点吃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眼前直发黑。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走到目的地。就这样,大约走了半年多,他终于到达了湖南常德附近。</p><p class="ql-block">到达后,王道元经历了三个月的紧张训练,随后便投身到了惨烈的常德会战中。(常德会战中,日军为牵制我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掠夺战略物资,于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集中8万余人的兵力和130余架飞机,对湖南常德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第六战区在第九战区的支援下,集中28个师约19.4万人和100余架飞机,进行防御作战。11月2日,常德会战打响。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12月3日,常德陷落。此后,中国军队迅速从外围将常德地区日军包围,到12月底,中国军队恢复原有阵地。常德会战历时65天,日军伤亡1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5万余人。中国军队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常德这一战略要地,使中国入缅远征军无后顾之忧,打通了中印、中缅公路)。由于年龄小个子小,他被安排当了营长的通信员。在那场血与火的较量中,通信员的任务至关重要,不仅要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传递重要情报,还要时刻紧跟营长,保障指挥系统的顺畅。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死亡如影随形。王道元亲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同去的一百多个临海籍壮丁,大部分都血洒疆场,而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幸运,一次次躲过了死神的镰刀。</p><p class="ql-block">常德会战结束后,王道元思母心切。他向营长报告了自己的情况,营长被他的孝心所打动,也同情他的遭遇,最终批准他回家乡。回到家乡的王道元,因为参加过抗日,地方允许他加入民兵组织,并颁发了由彭德怀签名的证书。这份证书,是对他抗战功绩的认可,也是他一生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如今,王道元老人虽然没读过书不识字,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国军100军的一员。当他回忆起那段历史,不禁感慨万千。他说,看今朝想过去,简直是天堂与地狱。过去,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太平日子。他时常给晚辈们讲述那段抗战经历,希望他们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在悠悠的岁月中,王道元老人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抗战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