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信仰如炬照征程 教育兴国宏伟业<br>——记阳泉市教育工作先驱高峰的人生足迹<br><br> 龚晋华<br><br> 引言<br><br> 她是山西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是一名女八路。2022年4月25日18时56分,这位名叫高峰的母亲,带着近一个世纪的风云记忆,永远地合上了双眼。她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庭失去了主心骨,更像是历史长河中一盏长明的灯,在完成使命后,将光芒化作了永恒的精神火炬。<br> <br> 太行山下:火种初燃<br> <br> 沁源县的群山,是太行山脉最坚韧的脊梁。青灰色的山峦如同凝固的绿色波涛,自脚下连绵不绝铺展向天际,又似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天地之间。每当云雾翻涌,那巨龙便仿佛被唤醒,时而在云海中腾跃嬉戏,时而隐入云端俯瞰这片古老的土地。山间清泉潺潺,清澈见底的溪水欢快地穿梭于形态各异的山石间,撞击出叮叮咚咚的悦耳声响,宛如大自然谱写的动人乐章。这里,正是《在太行山上》所歌唱的热土,也是革命火种最初点燃的地方。<br> 1925年1月16日,高峰诞生在这片被山水深情环抱的土地上。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气息;每一座山峰,都见证过无数抗争的故事,孕育着不屈的精神。她的父亲高培基,是村里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当其他男人还留着象征封建的长辫时,他已剪去旧习,拥抱新思想。作为秘密共产党员、牺盟会骨干,他白天带领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与封建势力展开顽强斗争;夜晚则在摇曳的油灯下,为村民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每个人心中。<br>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高培基紧紧牵着女儿的手,目光坚定地说:“凤贞,读书识字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这句话如同一道春雷,打破了世俗的偏见。于是,高峰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走进学堂的女孩。学堂的桌椅简陋,书本破旧,但她视若珍宝。她用树枝在沙土上一笔一划地练字,每一笔都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在昏黄的油灯下,她刻苦背诵课文,常常专注到油灯耗尽最后一滴油。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宛如一颗闪耀的星星,不仅照亮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更在幼小的心中种下了追求进步的种子。从那时起,她就如同扎根岩缝的松柏,任凭风雨如何肆虐,始终在困境中倔强生长,坚守着对知识和理想的希望。<br><br> 烽火岁月:青春淬炼 <br>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如惊雷般划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也惊醒了12岁的高峰。看着家园被战火摧残,同胞被敌人欺凌,她稚嫩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太行山上》的歌声仿佛是她内心的呐喊,她攥紧小拳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儿童团,从此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br> 她背着自制的纸筒喇叭,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村落里回荡:“不当亡国奴!”那声音虽带着几分青涩,却充满了坚定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村民的心。她就地取材,用灶灰和清水调配油墨,在斑驳的土墙上刷写抗日标语。刷子在墙上划过,留下的不仅是字迹,更是她对敌人的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br> 13岁那年,她做出了一件让全村人都为之震撼的事。她亲手用纸糊了一块写有“救亡室”三个字的牌匾,郑重地挂在自己小屋的门上。这间小小的屋子,从此成为了全村抗日宣传的“指挥部”。白天,她在这里组织孩子们排练抗日歌谣;夜晚,她和大人们一起制作宣传传单。当县政府的同志路过看到这块牌匾时,无不为之震撼,眼眶瞬间湿润——这小小的身躯里,竟蕴藏着如此宏大的抗日救国之志!<br> 1941年,日军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村庄被战火笼罩,田地荒芜。16岁的高峰临危受命,被推选为妇女队长。白天,她带领着姐妹们在被炮弹炸得满目疮痍的田间抢种庄稼。面对弹坑和废墟,她们没有退缩,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锄头,一锄一锄地翻土,一粒一粒地播种,与时间赛跑,只为让战士们能有粮食吃。夜晚,在昏暗摇曳的油灯下,银针在她们手中穿梭不停。她们的手指被针划破,鲜血滴在布料上,但没有一个人喊疼。三天三夜,她们硬是赶制出50双军鞋。当专署干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时,她摸着磨出血泡的手指,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将通知书紧紧贴在胸口:“终于能为革命做更多事了!”那笑容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br>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沁源县西阳城作为八路军的重要秘密交通点,承载着特殊的使命。高峰在世时,曾经收到过老家村支书的来信,这封信至今仍被高峰的儿女们视若珍宝般珍藏在家中。信中详细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率领100多名干部,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五旅第十三团的护送下,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回延安的艰难征途。从华中到延安,他们要突破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设置的103道封锁线,每一道封锁线都是生死考验,沿途的艰难险阻超乎想象。<br> 当刘少奇一行艰难跋涉至沁源时,高峰的父亲高培基,作为村委会党组织负责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护送任务中。高培基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处沟壑、每一条小路都了如指掌,他与当地抗日军民齐心协力,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护送途中,他们昼伏夜出,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智慧,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一次次化险为夷。使得刘少奇等随行干部安全顺利通过沁源地区,最终胜利抵达延安,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br> 关于这段历史,村里曾多次联系高峰老人,希望能深入挖掘其中细节,但因年代久远,许多具体情况已难以考证。不过,至今仍留存着诸多历史的印记——在高家老宅,有一处窑洞,窑洞后方延伸着一条神秘而悠长的地道,这条地道或许曾是传递情报、掩护同志的重要通道;直至今日,高峰儿子的家中,还珍藏着老人抗战时期的几件珍贵物件,其中包括我军缴获的日军军毯、军用手套,还有他们儿时使用过的日本蚊帐,这些物件不仅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更是高培基、高峰夫妇投身革命,获上级嘉奖的历史见证,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革命记忆。</h3> <h3> 教育阵地:创建矿一中<br><br>1952年,命运的齿轮将高峰和许坚(时任三矿矿长)带到了阳泉矿务局。此后的岁月里,她辗转多个岗位,从三矿党支部干事到局医院人事科长,每一次工作变动,她都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br> 在晚年的回忆中,高峰经常向儿女谈起一段引以为豪的工作经历——她曾亲自参与创建阳泉矿务局第一中学。<br> 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全国各行各业掀起建设热潮,教育事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矿务局党委抽调高峰筹建第一中学,并任命她为首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筹建工作面临两大难题:既无校舍,又缺教职员工。高峰与时任校长班瑜带领十几名从各单位临时抽调的教职工,四处奔波寻找校舍、招聘教师。经过不懈努力与协调,马家坪职工业余学校同意让出三间简易小平房和一间不足20平米的家属宿舍,用作教室兼办公室。就这样,一群志同道合者在简陋的条件下,让阳泉矿务局第一中学初具雏形。<br>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时间内,学校从最初不足20人的筹备组,发展成为拥有30多名教职工和三个中学班学生的校园。根据矿一中首任校长班瑜留下的相关回忆资料记载,高峰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道德品质教育,重在育人。她认真学习、领会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壮大党的组织,从严治校,强化管理,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办学合力,建立起一个能启动办学活力的管理体制。<br>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师生情绪,高峰组织全校师生召开誓师大会,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校领导和师生们一致表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定要教出合格的学生!”此后,师生们起早贪黑,加强政治思想与业务学习:老师们认真备课、批改作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们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不少人从初中升入高中,还有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保家卫国。矿务局党委为表彰学校的办学成果,为教职工颁发10元、8元、6元三个等级的专项奖金。为激励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校领导主动提出将一、二等奖让给一线教师,高峰和其他领导只领取三等奖。<br>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创建后的短短一年里,学校从最初的三个班扩招至六个班。为解决校舍、运动场地及教师就餐等问题,1959年上半年,学校与马家坪小学临时合并。到1961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班级数量增至12个,师资力量也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矿务局领导决定将矿一中与煤校合并,合并后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隶属煤校管理。1961年下半年,高峰调离学校,回到局机关工作。<br><br> 重返校园:再立新功<br><br> 1973年5月28日,组织安排她到洪城河小学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知识分子扎堆的环境,仅有有限学识的她,内心充满了顾虑与担忧。她深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份责任。但她明白,组织的安排就是使命,不容推脱。于是,她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br> 学校当时百废待兴,教学秩序混乱,师资力量薄弱。她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利用星期日,她一家一户地走访教师。敲开老师家门后,她就坐在简陋的客厅里,耐心倾听老师们的想法和建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晚上,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她在那里研究教学方法,翻阅大量资料,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br> 在后续采访洪城河小学工作的继任者赵金水时,老人回忆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教育体制整体改革的开展,教研、教改步步深入,学校承担了一些局级、省级、国家级的教研课题。在教学中,高峰总结经验,积极寻求提升之道。一方面“走出去”取经,带着干粮坐绿皮火车去省城学校学习。火车上,她舍不得买卧铺票,只能坐在硬座上忍受长途颠簸。到了学校,她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每一点知识,把人家的课程表、教学计划都一一抄回。另一方面“请进来”传经,多次登门拜访教育专家,用真诚打动对方,邀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她把办公室变成了“作战指挥部”。在会议上,她坚定地对老师们说:“咱们要积极引进新思想、新方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孩子们知道,知识就是枪炮,能打跑落后和贫穷!”<br> 根据现任洪城河小学校长赵燕珍满怀深情的回忆,在前辈高峰的带领下,老师们的热情被激发,大家齐心协力提升教学质量。1976-1981年,洪城河小学连续五年教学成绩在全局排名第一,学校和党支部年年荣获先进称号。面对荣誉,高峰总是将所有证书锁进抽屉,淡然地说:“这是大家的功劳。”她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当年前辈们的不懈奋斗与努力,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教学改革跨入创造性发展的快车道。学校持续多年,直至如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出席全国、省市、区一级的优秀教师和一批又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显著提高,在参加省、市、区的各项“学、练、比”的学科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br> 赵燕珍校长还回忆说,高峰在工资和住房方面更是展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过去享受国家供给制的高峰始终认为1955年国务院取消供给制后,给自己定的行政18级,每月96元的工资过高。因此,她终身除了国家普调工资外,总是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其他人。她常说:“大家比我更需要,我不能和他们争。”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br> 在住房方面,高峰同样展现出无私的精神。她一生中有过多次分到房子的机会,但她总是说:“自己的房子很宽敞。”然而,现实中,她的一家有九口之多,居住条件其实非常紧张。但她依然以种种理由和借口说其他教职员工的住房更比她紧张,更比她困难,总是把分房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赵燕珍校长感慨地说:“高峰书记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更在生活中展现出淡泊名利、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br><br> 尾 声<br><br> 2001年,高峰的革命伴侣老红军许坚离世,这对86岁的高峰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岁月,共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与夫妻感情。<br> 那些日子里,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存着许坚的气息,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他们共同的回忆。深夜里,高峰常常独自坐在丈夫的照片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她的眼神中满是思念,仿佛在与照片中的许坚轻声诉说着心里话。她回忆着两人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想起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场景,那些曾经的誓言和梦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br> 然而,在儿孙面前,高峰总是挺直腰板,展现出无比的坚强。她坚定地对他们说:“哭啥?革命年代连命都能豁出去,这点坎算啥!”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家人,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能被困难打倒。她的坚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给儿孙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传承革命先辈们的坚韧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念叨着要给重孙发“奖学金”红包,盼望着孩子们都能长成栋梁之材。她的心中,始终装着家人,装着后代,装着对教育工作未来的深情希望,唯独没有装着她自己。<br><br>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和纪念这位革命的英雄母亲——高峰去世三周年。<br><br> 2025年4月2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