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海,一路人文——桃渚镇退教分会东洋组老师绍兴一日游见闻

蒋明考

<p class="ql-block">  5月17日,天公作美,桃渚镇退教分会东洋组老师赴绍兴一日游活动如期进行。</p> <p class="ql-block">  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踏进了久负盛名的绍兴地盘,领略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感受人文景观的独特韵味,探寻绍兴文化的历史底色。</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程首站为柯桥古镇。</p><p class="ql-block"> 柯桥古镇是绍兴市柯桥区第一大镇,也是浙东地区屈指可数的著名水乡集镇,因其经济之发达,物产之丰富,市场之繁荣,享有“金柯桥”之美誉;又以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旅游乡镇”。</p><p class="ql-block"> 柯桥古镇有三大块核心特点:水乡风貌、商业繁荣和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古镇以“三桥四水”景观闻名(古柯桥、融光桥、永丰桥和纵横交错的河道)。据介绍,柯水水系流经镇内街河,桥因水而得名,镇又以桥而冠名。镇内水乡风情浓厚独特,吸引众多游客。</p><p class="ql-block"> 乌篷船曾是柯桥古镇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游人大可乘坐乌篷船游览古镇水系,欣赏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 烟雨楼长廊是古镇的又一大特色,长廊依河而建,廊下是潺潺流水,廊上是古朴建筑,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浙南水乡风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烟雨楼长廊边走动边欣赏边拍照,正装的,洒泼的,卖萌摆酷的,留给这两千年古镇许多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柯桥的商业繁荣为古镇的长足发展撑起一片天。绍兴纺织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隋唐时“越罗”就名扬天下,至明清时更是“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曾几何时,百米长的柯桥老街成了实打实的“布街”,引四方布客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柯桥依托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促进了大型纺织市场的崛起。柯桥从初具规模的“轻纺市场”,继而发展为“中国轻纺城”,再到现代化的“国际纺织时尚之都”。柯桥区也因此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区。</p><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初的一天,我随干轻纺行业的一亲戚去柯桥跑过一趟,几乎遍访了临街售布店,见证了“中国轻纺城”的名不虚传:街巷两旁布店鳞次栉比,而且每个店铺面料质地花色各不相同,几乎找不到一个同款。最后我和亲戚在一家杨姓老板门市部(我亲戚与之有大业务往来)落座,喝茶聊天,并享其丰盛家宴;也谈业务,拍定单子。</p><p class="ql-block"> 作为圈外人。我从亲戚与老板的交谈中,得知柯桥当下已完全具备从“纺织”到“染色”到“”印花”的一条龙生产服务能力。业务遍及全国,也走出国门,跻身世界市场。不说远的,桃渚镇域大大小小百来家制衣厂所涉面料几乎出自柯桥轻纺城,杭州四季青中纺服装市场、江苏常熟中纺市场的服装面料,几乎来自柯桥轻纺城。</p><p class="ql-block"> “我若花开,凤蝶自来”。柯桥的经济繁荣提升了地方品位,2001年绍兴县治从绍兴市区搬迁至柯桥,后撤县设区,设立绍兴市柯桥区,足见柯桥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  绍兴文化底蕴深厚并不空穴来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镇内独山村出土石斧一件,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越王勾践在独山“自治以为家”,写下一段史实;东汉文学家蔡邕在柯亭取竹创制名闻天下的“柯亭笛”,留下一段佳话;清乾隆帝南巡时曾慕名来柯桥揽胜,在镇东柯亭旁的放生庵内立有“放生御碑”,给柯桥旅游业留存一份宝贵遗迹。</p><p class="ql-block"> 这一桩桩一件件,像闪耀的星辰照耀着柯桥这片古老的土地,也点亮了柯桥人生生不息的智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为此次行程紧凑,我们与“”柯亭笛”之传说和乾隆皇帝的“放生御碑”这些历史遗迹擦肩而过,只能留存念想于下个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柯桥古镇,游客还可以尝到地道的绍兴美食。绍兴黄酒、臭豆腐、霉干菜等地方特色让人味蕾大开,回味无穷。我们团队安排在这个街区自由活动一个小时,他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像绽开的烟花,散落在这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美食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各自找到理想的玩乐,尝到美食,也学到知识。</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二站为绍兴昂桑湖。</p><p class="ql-block"> 昂桑湖是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位于绍兴平原核心区,面积2.4平方公里,因其避塘水利工程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避塘是明代天启年间建造的湖区标志性建筑。据史料记载,为有效遏制水患,公元1628年,由一僧人发起,乡绅张贤臣为主要出资人,历经募资、设计与施工,于1642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此建筑采用条石横向叠砌工艺,全长3.5公里,呈S形走向,其间设五座石桥一座石亭。S形工程结构虽拉长跨湖距离增加建设资本,但这样的物理抗性原理能有效化解风浪冲击,展示了古人在设计施工中的高智慧。杭州湾跨海大桥,它的S形设计理念,应与绍兴避塘异曲同工,除了物理抗性的考量,应该还有避免驾车者视觉疲劳之考虑,降低财产与生命损失概率。</p><p class="ql-block"> 湖中避塘路面由青石板作榫卯结构拼接,坚实稳固,确保行走安全。我们总觉得人类在生命安全方面,无论古今,总是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此建筑的落成,把昂桑湖湖面分割成内外两湖,不仅给船只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风港湾,而且创造了一个理想纤道,大大便利了那个时代拉纤过河船只的通行。</p><p class="ql-block"> 走在避塘宽约2.3米、历经三百多年风浪冲击仍稳若泰山的石条路面上,观览往来船只,欣赏湖光水色,不禁联想起我们前些年游览过李冰父子带领百姓成功修造的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然而然升腾起对古代建筑者的敬佩之情,更加坚信“知识和经验永远是做好事情的重要前提”这一论断的正确性。</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的第三站为安昌古镇。</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是绍兴师爷的故乡,以其原生态的江南水乡风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著称,适合喜欢慢节奏深度游的旅行者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以 “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闻名,福禄桥、万安桥、如意桥等古桥形态各异,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老街全长一千七百多米,沿河延伸,保留了明清风格的商铺和民居。沿河商铺一字摆开,挨挨挤挤,梨膏糖、臭豆腐、干菜饼,腊肉酱鸭、香糕酥饼,真叫一个香气扑鼻;讨价还价声、踏踏走路声,黏进了乌篷船载着游人划过水面的咕噜声,仿佛乐团演奏着一支支交响曲,让人陶醉,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往来游客出手大方,嘴里叼的,手里提的,眼里瞟的,真叫一个大出手。我们团队有些老师也不甘示弱,瞅准钟意的小吃,你一包我一袋,屁颠屁颠拿到车上,说是践约。爷爷奶奶手头宽裕,出手阔绰;外公外婆腰包鼓鼓,但买无妨。老同志集体远足机会不多,一年就它一两次,该出手时就出手呗。</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仓促,没能去到绍兴师爷展览馆看点什么,学点什么,也只能是交给下一个行程了。</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半左右,回程约定到点,巴车启动向台州进发。大家收紧已张驰的心打道回府,继续过着该怎么过就怎么过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旅游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一阵输出后,又从别人待腻的地方回到自己待腻的地方。”这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