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石窟游

地平线

<p class="ql-block">  成都市境内石窟不多,大都保存的不好,国保级别的更为稀有,邛崃石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年前就知道邛崃石窟,因其名气小、规模不大,主要是交通不够便捷,我一直拖到2025年5月16日才去探访。</p><p class="ql-block"> 邛崃石窟包括三处摩崖造像:大同乡石笋山摩崖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凿于唐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span>、临邛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置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唐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临邛镇</span>磐陀寺摩崖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凿于唐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span>。邛崃石窟多为方型龛窟,构图繁复,造像造型丰满,面相端庄,题材多为“华严三圣”“西方三圣”“净土变”“观音经变”“千佛”等。</p> <p class="ql-block">一、石笋山摩崖造像,国6</p><p class="ql-block"> 石笋山是邛崃三处摩崖造像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处。其交通最为不便,下高速再驶出省道县道后还有大约十公里村道,翻过小山通过山间小坝子再上山到达山崖边的石窟旁。这段路面平整弯道不多,只是路宽仅一车,错车艰难。</p><p class="ql-block"> 跟着导航走到尽头看到了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停好车沿着阶梯步行上山。</p> <p class="ql-block">  先上一张远景。</p> <p class="ql-block">  石笋山摩崖造像主要是中晚唐时期的作品,千余年来隐没山崖被植被藤蔓遮挡无人知晓,据说直到1981年3月砍柴的乡民发现造像才被文物部门列入清单。</p> <p class="ql-block">  据说古时候这山崖下是一条茶盐商贩们往来临邛和吐蕃之间的小道。我比较相信这个说法,在来此途中我们看到了一座茶马古道的古廊桥。</p> <p class="ql-block">  崖上成排的龛窟。</p> <p class="ql-block">  3号龛千手观音图是佛教密宗的代表作。主佛貌似后世妆彩,佛左侧风化严重,右侧风化稍轻些。</p> <p class="ql-block">  应该是5号、6号龛共用的一个说明牌,两者都是西方净土变,也就是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去年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看到的西方净土变画面布局都比较类似,一般为:上部虚空段,中上部宝树段,中部三尊段,中下部七宝池,下部宝地段,三尊段的左方和右方为宝阁段。主体部分的三尊为众多的菩萨所簇拥,画中有分别从仰视、俯视角度画出的楼台、亭榭、宝池莲花和欢乐的歌舞伎乐,以及优美的飞天飘舞散花等万千景象,烘托出一派祥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石刻造像难以将壁画那样繁杂的细节全部表达,但5号、6号龛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部端坐的一佛二菩萨、天空的祥云、上部的宝树、下部的七宝莲池和左右的天宫楼阁。</p> <p class="ql-block">  6号龛的西方净土变,是石笋山代表性的龛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中央,七宝莲池中黄金、白银、玛瑙、琥珀遍地,殿宇塔刹、亭台轩榭的重檐、斗拱、勾栏清晰可见,以回廊相连,众多仙人或徒步漫游,或挺腹伸腰。下部两侧雕有划船图,船头高昂,船尾隐入桥洞,三个船夫正拼命划船,为首的仰头蹬腿,中间的弓腰埋头,第三个转身拱背,船上的达官贵人清闲悠然,两边还有敲锣、打鼓、翻跟头等各式杂耍。</p> <p class="ql-block">  下部宝池部分风化较重,上部楼阁还比较清晰,甚至能看清斗拱。</p> <p class="ql-block">  佛右侧龛外应该是背风面,这尊漂亮的菩萨保存较好,头光的火焰纹仿佛在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  7号龛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  8号龛应该也是千手观音,没看见说明牌。</p> <p class="ql-block">  此龛三世佛,主尊损毁严重,壁上浮雕尚可。</p> <p class="ql-block">  这两龛应该都是说法图,损毁严重,仅能辨别轮廓。</p> <p class="ql-block">  石笋山造像最大的14号龛,坐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高7.5米,</span>说明牌写为弥勒下生经辩。认为主尊是弥勒佛,左右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也有信息说此为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菩萨。懵了。佛教造像通常有几种组合。西方三圣组合:阿弥陀佛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组合:毗卢遮那佛左右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传佛教造像的灵活演变也有</span>释迦牟尼佛左右配文殊、普贤的情况。此处的搭配我搞不懂。</p> <p class="ql-block">  不同角度拍几张。</p> <p class="ql-block">  主佛身后两侧拥挤着十大弟子听佛说法。</p> <p class="ql-block">  远景再拍两张。</p> <p class="ql-block">  崖壁南段最精彩的龛窟锁起来不让参观,不知是啥意思。据文管员说钥匙在文管所收着,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  最经典的是32号龛,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二天王,这是石笋山石窟中较大且保存较完好的一龛,只是被锁在铁门内不让我们近观。毗卢遮那佛端坐莲台,阿难和迦叶二弟子分立两侧。佛左侧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右侧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头部已不存。龛外左侧与佛几乎同大小的是毗沙门天,造像高约4米,身披甲胄,脚踩夜叉,右手叉腰,左手托塔。</p> <p class="ql-block">  为了拍下不让我们参观的南段龛窟,从崖壁对面文管员的家禽饲养场踩着鸡屎鸭粪找到合适的角度远远地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二、花置寺摩崖造像,国6</p><p class="ql-block"> 离开石笋山,提心吊胆从一车宽的狭窄村道驶出来,跑了几公里同款窄路来到花置寺。问道住庙僧人后,在左边庙外小道步行了几分钟,就看到面向水库的摩崖造像。另一条路到花置寺可避开难行的窄路,乘车到造像脚下的竹溪湖对岸,乘船渡至造像下的码头登岸即达,听说船费10元/人。</p> <p class="ql-block">  花置寺摩崖造像保存最好的是一龛大佛和两龛千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龛内立佛像高4.2米,造像面部圆润丰腴,衣褶飘带质感轻薄,艺术价值较高,色彩应该是后人所妆。</p> <p class="ql-block">  两千佛龛相连,并排对称排列。两组均有众多浮雕小佛。右龛小佛21排,每排45尊,计945尊;左龛小佛20排,每排40尊,计800尊,两龛共有小佛1745尊。下部小佛损毁严重些。</p> <p class="ql-block">  两千佛龛中间均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上部小佛色彩残存更多。</p> <p class="ql-block">  其它几龛损毁较重,无说明牌,我没看懂内容。</p> <p class="ql-block">  千佛窟内有一块记事碑。</p> <p class="ql-block">三、磐陀寺摩崖造像,国6</p><p class="ql-block"> 邛崃三处石窟中只有磐陀寺的路最好走。很快来到导航尽头,在这空旷的院子里找不到人问路。环视一圈,沿着左侧小门进入,绕过殿后小道上山。</p> <p class="ql-block">  看到文保碑算是找对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寺前山崖上的大佛龛。</p> <p class="ql-block">  龛<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有牡丹藻井。</span>龛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尊阿弥陀佛高3.2米,庄严慈祥,头光、身光为桃形火焰纹,方座束腰正面开壶门4个,刻伎乐一组4人。佛左壁观音高2.8米,头戴高冠,右手持柳枝屈肘向上举,左手下垂持净瓶,赤脚立于莲台上。佛右壁大势至高2.8米,头戴花冠,左手持宝盒屈肘上托,右手下垂提帛带,赤脚立于莲台上。后壁主尊肩膀两侧上方分刻文殊、普贤小龛。</span>这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合龛供养</span>西方三圣和华严三圣的形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龛内造像妆彩应该是后世所为。</p> <p class="ql-block">  主尊肩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侧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小龛,</span>左侧骑白象的普贤菩萨。有人猜测这两个小龛是后世所刻,我看那粗糙的开脸,也认为有这种可能。</p> <p class="ql-block">  龛外两侧各一个形似西安小雁塔的密檐式佛塔。</p> <p class="ql-block">  大佛龛旁山崖据说刻有元和十五年题记,但已漫漶不清,我也不认识那些字。</p> <p class="ql-block">  登上小山崖,迎面看到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柱三开间单檐歇山式</span>古建筑。查资料发现,这是曾经的大雄宝殿,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明正统二年(1437年)培修。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95米,檐下有铺作斗拱。</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大门紧锁,我扒在窗户上伸进手机盲拍了一张照片。发现殿内有佛像有壁画,但我只能拍到左侧墙面,而且壁画完全看不清楚。查资料得知:殿内正中是泥塑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左观音,右大势至。三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高约2米。殿内四壁有工笔重彩的明代壁画,内容是描绘善才童子五十三参的佛教故事。壁画中的各个故事,都以山水、树木、流云、屋宇、楼亭相间隔,使之上下衔接而又互相独立成章。貌似壁画保存已不太好。遗憾我无法近观。</p> <p class="ql-block">  上网下载了一张殿内全图。</p> <p class="ql-block">  大殿后有一排石窟。</p> <p class="ql-block">  最右侧为千佛龛,左右壁各15排小佛,中间16排小佛,皆身着袈裟,袒胸露脯,有火焰背光。</p> <p class="ql-block">  次右龛为西方净土变。与石笋山的净土变类似,其中的殿宇亭台、天桥船舫、佛座莲花、笙歌鼓乐奇异多姿。只是风化较重,但基本能猜到内容。</p> <p class="ql-block">  再右龛为双层刻坐像三尊,头部均损毁。左边还有两龛损毁太严重,就没再拍照。</p> <p class="ql-block">  上网下载了一张磐陀寺摩崖造像全景图。三处古迹围在中间小院中,周围有该寺众多建筑环绕。</p> <p class="ql-block">  邛崃三石窟中仅石笋山有文字说明牌解释石窟内容。花置寺和磐陀寺两处造像除了文保碑外,全无官方说明文字,没有老师讲解,所有石窟内容全靠自己观看猜测,文中多数描述是未必正确的个人理解。</p> <p class="ql-block">四、金凤桥,市11</p><p class="ql-block"> 去往石笋山的途中经过景沟村,横跨景沟河上有一座漂亮的小廊桥叫金凤桥。该桥始建于唐代,为茶马商贩渡河歇脚之用。1935年重建,1939年有清末秀才题字。2018年列入成都市保。</p> <p class="ql-block">五、邛窑遗址</p><p class="ql-block"> 下午返程时间充足,顺路逛了邛窑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邛崃市博物馆和邛窑遗址博物馆合二为一的新馆。</p> <p class="ql-block">  布展陈列比较新颖。</p> <p class="ql-block">  没多拍邛窑展品,只拍了几张邛崃龙兴寺出土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邛崃石窟是离我家最近的国保石窟,虽然交通不便,还是值得克服困难一探究竟的。这两年跟着老师看了麦积山和敦煌两大名窟有些收获,自己看窟虽然不能看懂深度细节,但已能看明白大概情况。乐在其中也是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