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洛南“汉字故里”</p><p class="ql-block"> 四月中,偶然机会来到陕西洛南县保安镇仓颉小镇,因汉字始祖仓颉造字在这里。据史料记载,仓颉曾随轩辕黄帝麾下担任史官,在洛南造28个字,故而这里被誉为“汉字故里”,基于“仓颉造字”文化传承,为纪念仓颉的造字伟绩,洛南县修建了以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为核心的仓颉小镇。</p> <p class="ql-block"> 下午到达仓颉小镇,小镇依托仓颉造字遗迹、洛惠渠及仓圣湖等文化生态资源,融合保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修建了仓颉小镇,小镇以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主题教育拓展基地、康体养生度假区及滨河景观带,呈现“一带三板块”的小镇格局。</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大门前,大门楼匾烫金“汉字故里”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彰显了这里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站在大门前回首望去,对面半山腰“洛惠渠”几个金色大字清晰可见,甚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洛惠渠是洛南境内、洛河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洛惠渠起建于1958年,以张坪水库为起点,盘山段22.5公里,是洛南全县财政捉襟见肘、群众缺吃少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3000多名洛南儿女毅然奔赴保安镇,用原始的钢钎铁锤在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铸就的一大水利工程,修筑出了一条清澈的生命线——洛惠渠。解决了自古干旱的40里梁塬和洛南县城10万余人的用水困难。 60多年来,洛惠渠用清冽甘甜的河水滋养了数以万计的洛南儿女,彻底改变了四十里梁塬“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为沿线和城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在长达两年多的修建过程中,与洛惠渠相伴而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洛惠渠精神更是值得洛南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洛惠渠工程所彰显的开创精神感召着一代代洛南儿女,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又一伟大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 跨进文化博览园大门,沿着左边顺时参观,博览园是以“仓颉造字”为核心,以“仓颉碑林”为文化主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仓颉圣迹二十八字碑,二十八字释义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相传黄帝轩辕巡查来到洛南,发现了这块秀美而神奇的土地,遂命随行的史官仓颉与与乐官伶伦下去考察。仓颉在阳虚山一带,用他那四瞳慧眼去查看日月星辰、鸟兽足迹,从万物生长中得到灵感、从灵龟负书中得到启发,在石室中冥思苦想,创制文字,并将28个象形文字刻画在阳虚山上。“仓颉造字”结束了先民们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蒙昧时代,使洛南成为“汉字故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历经5000多年,演化成炎黄子孙今天共同使用的汉字。后人为了纪念仓颉修建了仓圣祠,并在谷雨当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据说,谷雨祭仓圣在洛南民间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目前,“仓颉造字传说”和“谷雨公祭仓颉大典”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仓颉文化的核心是造字,在仓颉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人们所推崇的这种首创精神,让人类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以仓颉为始祖的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进入现代书法碑刻馆 领略以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通过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的演变,以书法碑刻为载体,通过字体的溯源区、拓片展示区、展示互动区等展区,通过拓片及相关作品,展示书法的流变及发展过程,体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打造以“接续碑林”文脉的核心理念,展陈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和清代以来代表性书家的代表作品,以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发展流变图文,是一座集观光、旅游、文化研学、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现代碑林。</p> <p class="ql-block"> 仓颉碑林的打造,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汉字文化的内涵,接续书法碑刻文脉,形成汉唐书法看西安碑林、整个汉字书法发展史看洛南仓颉碑林的格局。仓颉碑林以书法刻石为载体,坚持学术理念,吸引青少年了解文字演变规律,领略书法艺术,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倾力打造优质文创产品,拓展文化旅游新业态。</p> <p class="ql-block"> 进到仓圣大殿,庄严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仓圣殿内供奉着庄严大气的仓颉坐像,供人朝圣祭拜殿里有佛祖、菩萨、孔子、孟子等的塑像,人们常常来这对他们表示缅怀。大殿的四周悬挂着洛南名家的书画等墨宝,更使仓圣殿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农历谷雨节定位为联合国中文语言日。在每一年的谷雨节,会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在仓圣广场举行祭祀仓颉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 《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原因仓颉园等景点都没有去,返回途经保安镇眉底村时特意又停车欣赏了灵龟负书奇观,灵龟负奇观位于眉底村、阳虚山脚、洛水之畔,形似灵龟,屹立千年而不倒。据传,大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灵龟负书石也因此成为洛南县一个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坐落在保安镇眉底村的灵龟负书石,栩栩如生,屹立于洛水之畔千年而不倒。灵龟所负的《洛书》与《河图》一起,为中国《周易》之源,被世界推崇为“宇宙魔方”“中华先民最高思想的智慧结晶”。 </p> <p class="ql-block"> 离开仓颉小镇前往音乐小镇的伶伦文化研究院,探访“音乐始祖”伶伦的文化历史,了解伶伦音乐十二律的起源过程及基本内容,以及商洛道情戏的发展历史,并倾听扣人心弦的古琴演奏,敲打编钟、镈钟和编磬感受其音律音色。</p> <p class="ql-block"> 伶伦文化研究院位于音乐小镇南侧呼伦山之上,旨在传承和延续伶伦文化,提升音乐小镇文化品位,打造音乐艺术活动、研究挖掘中国音乐文化、聚集国内各音乐艺术家开展音乐创作和乐器制作等音乐艺术活动基地。研究院共由伶伦广场、引凤台、十二律堂、道情馆、群乐苑、乐祖阁6个板块组成。</p> <p class="ql-block"> 进入乐祖阁仿佛穿越时空,想像远古时期乐官伶伦在囫囵山上,洗耳倾听青山绿水中最纯净最自然的旋律,鸾凤和鸣,泉水叮咚,这些天籁之音让他反复吟唱,用器具敲击,用树叶、竹笛反复吹奏,终于辩出音阶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创作出12律,为人类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为有趣的是在这里也可体验敲打编钟、编磬、镈钟,感受其音律音色。</p> <p class="ql-block"> 据《吕氏春秋.仲夏纪》记载,伶伦又称泠伦,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中国古代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即中国音乐的始祖。《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6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记载中对黄帝以前氏族社会的乐舞,只列其内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称;氏族社会进入父系之后,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p> <p class="ql-block"> 洛南县利用“仓颉造字”、“音乐始祖”、“灵龟负书”这些特有的文化资源,精心挖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用仓颉文化、音乐始祖包装洛南,宣传洛南,提高洛南的对外知名度。如果对汉字和音乐溯源及康养感兴的朋友,特别是可带着孩子来仓颉小镇“汉字故里”、“音乐始祖”,寻根溯源,研究汉字和音乐的源流及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汉字和音乐的无穷魅力,领略汉字和音乐的博大精深,探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将会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浩北</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