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走进社区 守护儿童健康成长——锦绣新天地东鑫社区便民大集开展小儿推拿义诊,破解“一老一小”养育难题

葛毓瀛关工委儿童心身健康导师

<p class="ql-block">“葛老师,我家孙子最近总积食,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您给看看咋调理?”“孩子开学后脾气变大了,饭也不好好吃,是不是心里有啥‘结’呀?”5月15日上午,烟台锦绣新天地东鑫社区便民大集的医疗义诊区格外热闹,山东公共卫生学会中医情志病防治分会理事葛毓瀛现场为儿童提供中医推拿服务,手把手教老人通过穴位按摩缓解孩子挑食、夜啼、便秘等常见问题,同时结合心理学知识,为家长解开“过度养育”的心理症结。这场充满温情的“中医+心理”双疗愈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居民参与,成为社区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的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中医义诊进社区:家门口的“绿色疗法”受追捧</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一张按摩床、一张穴位图和一盒滑石粉,葛毓瀛老师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面对一位因便秘愁容满面的奶奶,他一边轻柔地为孩子推拿腹部,一边解释:“孩子手掌这里叫‘脾经’,常推能健脾和胃,配合‘摩腹’手法,每天做15分钟,比吃药安全。”不少老人拿出手机拍下穴位位置,还有家长现场提问:“孩子身高比同龄人矮,是不是缺营养?”葛毓瀛指出,除了生理调理,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长期被强迫多吃、穿太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生长发育。”</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传统义诊,此次服务融入了“中医情志疗法”理念。针对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儿童心身健康”问题,葛毓瀛结合现代积极心理学解释:“中医讲‘思虑伤脾’,孩子情绪压抑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比如老人追着喂饭,表面是怕饿肚子,实际可能是把自己童年的匮乏感投射到了孙辈身上。”一番话让在场老人频频点头:“难怪孩子越喂越不爱吃,原来问题在我们这儿!”</p> <p class="ql-block">破解“隔代养育”痛点:当“过度关爱”遇上“需求错位”</p><p class="ql-block"> 锦绣新天地东鑫社区是典型的“一老一小”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32%,0-12岁儿童超2000人,双职工家庭占比达75%,日常由祖辈照料孩子的情况普遍。活动中,不少老人坦言:“我们小时候缺吃少穿,现在就怕孩子营养跟不上,顿顿变着花样做,可孩子就是不领情。”</p><p class="ql-block"> 葛毓瀛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俗解读:“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感,他们更需要尊重和情感陪伴,比如自己决定吃多少、玩什么。但老一辈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底层需求,总觉得‘我给的就是最好的’,反而让孩子产生压力。”他举例说:“有一种‘姥姥的爱叫穿秋裤’,有一种‘奶奶的爱叫追着喂饭’,其实过度关注会让孩子产生‘被控制感’,进而引发挑食、拒食等行为问题。”</p><p class="ql-block"> 现场一位带孙子的王奶奶感慨:“以前总觉得孩子哭就是饿了、冷了,听了老师说才知道,他可能是想让我陪他玩。回去得改改,不能总用老办法带娃了。”</p> <p class="ql-block">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探索社区情志病防治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由社区联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烟台康寿小儿推拿中心共同举办,不仅提供推拿服务,还开设了“隔代养育心理课堂”,通过案例分析、互动游戏,帮助老人理解孩子的情绪信号。社区书记表示:“我们发现,儿童挑食、夜啼等问题,背后往往是家庭养育观念的冲突。中医文化不仅是技术,更是‘身心同治’的智慧,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p><p class="ql-block"> 数据显示,我国0-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达12.97%,而隔代养育中的“过度保护”“情感忽视”等问题,正成为儿童心身健康的新挑战。葛毓瀛指出:“中医讲‘未病先防’,通过推拿调理身体机能,同时引导家长调整养育方式,才能实现‘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这也是中医情志病防治在基层社区的创新应用。”</p><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社区为居民发放了儿童心身健康咨询卡,并建立线上咨询群,方便后续跟踪指导。居民刘女士说:“以前觉得中医离生活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孩子的一日三餐里,在祖孙的沟通互动中。这样的活动真是‘及时雨’!”</p> <p class="ql-block">让中医智慧扎根基层:为“一老一小”照护开“心方”</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国老龄化和三孩政策的推进,“一老一小”照护成为社区治理的重点课题。此次“中医文化进社区”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健康服务,更探索出一条“文化+心理+医疗”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正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王主任所说:“中医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传统智慧助力现代家庭,既守护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解开老人的‘心结’,让社区成为温暖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当临近中午,便民大集渐渐散去,几位老人围在葛毓瀛身边久久不愿离开,继续讨教着“如何让孩子少看手机”“怎样沟通不发火”。这些看似琐碎的育儿问题,正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小事”。而中医文化的融入,恰似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以文化心、以心疗疾”的健康新图景——在推拿的轻柔手法里,在耐心的沟通引导中,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区,正共同编织着守护儿童成长的温暖网络。</p> <p class="ql-block">当“中医绿”遇上“社区红”,碰撞出的不仅是健康服务,更是文化认同与治理创新。在“一老一小”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锦绣新天地东鑫社区的实践启示我们:基层治理需要“精准滴灌”,既要关注生理需求,更要看见心理诉求。正如葛毓瀛老师所说:“最好的中医调理,是让每个家庭找到‘平衡之道’——孩子吃得香、睡得好的背后,是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浓缩成八个字:尊重接纳,好好说话!”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赋能现代生活的深层意义:让古老智慧照进日常,让健康理念融入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