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p><p class="ql-block">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p><p class="ql-block">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戊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p> <p class="ql-block"> 读《七哀诗》有感:乱世悲歌中的生命喟叹</p><p class="ql-block">建安时期,风云变幻,战乱频仍,在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文学的光芒却如点点繁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王粲,这位邺城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以一首《七哀诗》,道尽了乱世之中的无尽哀伤,触动着千百年后读者的心弦。</p><p class="ql-block">“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开篇短短几句,便将时代的动荡不安和诗人的无奈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彼时的长安,已沦为一片混乱的修罗场,军阀混战,生灵涂炭。“豺虎”二字,形象地刻画了那些为祸一方的军阀,他们如同恶兽,肆意践踏百姓的生活。在这样的绝境下,王粲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相对安宁的荆州避难。这一去,不仅是空间上的迁移,更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无奈割舍。</p><p class="ql-block">“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人离别之际,亲朋好友的悲伤难舍,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而当他踏出家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惨绝人寰的景象:白骨累累,铺满了广袤的平原。这是战争留下的残酷印记,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化作了荒野中的累累白骨。这些白骨,或许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父母、有子女、有兄弟姐妹,他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却在战争的无情碾压下,瞬间灰飞烟灭。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悲痛可想而知,这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也是对生命脆弱的深切哀怜。</p><p class="ql-block">“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全?’”这一段描写,可谓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将乱世中的人性挣扎与苦难推向了高潮。路边那位饥寒交迫的妇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抛弃亲生孩子的艰难抉择。当她听到孩子的号泣声,虽泪流满面却不敢回头。“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全?”这句悲叹,是妇人内心的绝望呐喊,也是乱世中无数人命运的真实写照。在生死边缘,人们被迫放弃最珍贵的情感,只为了求得一丝生存的希望。这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哀,读来令人肝肠寸断。</p><p class="ql-block">“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诗人目睹这一切,内心痛苦不堪,只能驱马离去,不忍再听那揪心的哭声。登上霸陵岸,回首眺望长安,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已满目疮痍。此时此刻,诗人领悟到了《诗经·曹风·下泉》中古人对贤君的思念之情,渴望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出现,结束这乱世的纷争,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只能发出无奈的喟叹,伤心欲绝。</p><p class="ql-block">《七哀诗》不仅仅是王粲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们在苦难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亲身感受到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p><p class="ql-block">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或许很难想象战争的恐怖与残酷,但《七哀诗》却时刻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每一个生命都如此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或许渺小如尘埃,但却都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王粲的《七哀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安宁。</p> 邺蕴文学建安七子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