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岁月的风掠过记忆的长廊,轻轻叩响两扇镌刻着时光密码的门。回顾我的工作经历,先后在体制内走过10扇门,唯有这两扇门,像两枚永不褪色的邮戳,深深盖在我生命的信笺上。一扇立在太平路的政府大楼前,斑驳的砖石间藏着我青春的热忱;另一扇嵌在江南党政办公中心,玻璃幕墙映照着我转身时的白发与从容。这两扇门相隔三十余载,串联起我半生的旅程,将奋斗的足迹与人生的转折,悄然封存在时代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5年的盛夏,蝉鸣裹挟着暑气在街道上流淌,<span style="font-size:18px;">告别工商银行的办公室,我攥着单薄的纸质调令,那纸页间油墨的温度,像是攥紧了整个世界的期待。</span>我推开了第一扇门。那时的太平路还未褪去古朴的气息,这座建国前落成的老建筑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外墙皮龟裂的纹路里沉淀着半个世纪的风云。深褐色木门带着桐油的气息,厚重的门板推开时发出喑哑的吱呀声,被磨得发亮的门槛仿佛是时光的刻度,丈量着无数人来来往往的脚步。木质地板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私语,墙面上歪斜的标语还残留着特殊年代的印记,老同事递来的搪瓷杯里,浓茶蒸腾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却让心底扎根的理想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那扇门后的岁月里,我亲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与蜕变。记得某个冬夜,整栋楼为数不多的办公室亮着灯,案头摊开的经济数据报表在台灯下泛着冷光,窗外的雪粒子扑簌簌砸在玻璃上,我们反复核对财贸企业经营数据和企业改制的方案,直到晨光刺破云层。才懂得这些挑灯夜战的意义——原来那些浸透汗水的文件、被笔尖戳破的稿纸,都在时代的浪潮里激起过微小却坚定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的车轮碾过沥青路面,当江南党政办公中心的轮廓在城市版图上拔地而起,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后驿站。2018年的深秋,我推开了第二扇门。金属旋转门裹挟着中央空调的凉意将我吞没,玻璃幕墙折射着城市霓虹,电梯间电子屏跳动的数字精准到秒。曾经熟悉的钢笔沙沙声,早已被键盘敲击的脆响取代;泛黄的纸质文件,也变成了云端存储的电子档案。在这间装有智能门禁的办公室里,我完成了最后一次汇报,指尖划过触摸式显示屏时,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在老楼用算盘噼啪作响计算数据的光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过落地窗时,我将工作笔记郑重交给年轻同事,那本用了多年的牛皮笔记本边角早已磨白,里面夹着泛黄的会议通知和干枯的银杏叶。转身走出大楼,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在风里打着旋儿,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我告别了这扇门,还是这扇门目送着我走向人生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再次站在这两扇门前,太平路的老楼早已翻新成现代化写字楼,只有墙角残留的半块青砖还倔强地保留着旧日模样;江南的党政办公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年轻面孔步履匆匆,他们手机里的工作群提示音取代了我们当年的传呼机震动。十扇门里兜兜转转,唯有这两扇门,一扇开启了热血沸腾的青春,一扇闭合了满载故事的职场岁月,像极了人生的起承转合。它们不仅是时光的坐标,更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过算盘到计算机的更迭,见证过手写文件到电子政务的跨越,也见证着一代代人将个人的奋斗,编织进时代发展的壮阔图景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