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的新生:当沉寂的音部响起时代的和声

陈千明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6日的下午,锦绣花园合唱团排练室里,五十七位歌者的呼吸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中找到了共同的节奏。当混声合唱的声浪在吴颖红老师的指挥下如潮水般涌起,一个细微却意义深远的变化正在男高音部发生——娄茂义、“又见梦里梦外”两位"熟悉的陌生人"重新站回了自己的位置,新任部长刘宝贵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不仅是锦苑之声合唱团的一次普通排练,更是一部关于重振与复兴的微型史诗,是每一个集体中那些暂时沉寂却又蓄势待发的力量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男高音部在合唱艺术中历来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如同建筑中的拱顶石,既要托起旋律的穹顶,又要衔接各声部的和谐。然而在现实中,男高音部常常面临人员不足、士气低迷的困境。锦苑之声合唱团的男高音部也曾经历这样的低谷——声音单薄,士气涣散,在整体和声中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了合唱作品的表现力,更在无形中削弱了整个团队的艺术自信。男高音部的困境,恰似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暂时迷失方向的集体,虽怀揣潜力却苦于找不到突破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转机的到来往往始于几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娄茂义和梦里梦外两位成员的回归,看似只是增加了两个声音,实则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他们的"熟悉",在于对合唱艺术的执着热爱从未改变;他们的"陌生",在于经过时间沉淀后更加成熟的艺术理解。而新任部长刘宝贵的加入,则为男高音部注入了科学管理的新风。这种新老力量的交融,构成了复兴的基础。刘宝贵那句"近期将有更多的同仁加入"的宣言,不仅是对未来的预见,更是对当下努力的自信。每一个陷入低谷的集体都需要这样的关键人物——他们可能是重归的老将,可能是新来的领袖,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不满足于现状,都相信改变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男高音部的悄然变化,蕴含着深刻的组织振兴智慧。人员数量的增加(超计划7人)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参与热情的重新点燃。党支部项目化合唱排练模式的引入,将党建工作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为团队注入了使命感与方向感。吴颖红老师专业而富有感染力的指挥,则从艺术层面唤醒了每个成员的表现欲望。当54位歌者精神饱满地投入排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合唱排练,更是一个组织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领导魅力和成员参与实现自我更新的生动案例。这种振兴模式,对于任何希望突破发展瓶颈的集体都具有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锦苑之声合唱团男高音部的故事,本质上是一曲关于信念的赞歌。它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沉寂,只有暂时的蓄力;没有注定的低谷,只有等待被打破的局限。当娄茂义们选择回归,当刘宝贵们勇于担当,当每一位成员都愿意为共同的目标付出热情,复兴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男高音部的声音从微弱到洪亮的转变,恰如人生中那些被我们重新拾起的理想,被再次点燃的热情。它提醒我们,在个人生活和集体发展的长河中,低谷不过是高潮的前奏,沉寂终将被崭新的和声打破。</p><p class="ql-block"> 站在2025年的这个节点回望,锦苑之声合唱团男高音部的变化虽小,却映射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在变革中把握机遇,在集体中实现价值。当他们的声音最终融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壮丽和声中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首经典歌曲的演绎,更是一个团队找回自信、一个声部重获新生的动人故事。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精神不垮,只要信念仍在,任何低谷都将是新高度的起点,任何沉寂的音部终将奏响时代的强音。</p> 姚峰老师,5月12日在深圳市委党校讲“我以我歌讲党史”。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历史背景及他改编过程。请欣赏! <p class="ql-block">吴老师</p> <p class="ql-block">女高</p> <p class="ql-block">女低</p> <p class="ql-block">全体人员</p> <p class="ql-block">左一:刘宝贵部长</p> <p class="ql-block">男高</p> <p class="ql-block">全体人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