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李英丽

<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男子汉》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率真可爱、逐步成长的小男孩形象,语言风趣幽默,情感真挚动人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p><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p><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我展示了不同年龄段孩童的生活照片,如蹒跚学步、独自整理玩具、勇敢尝试新事物等画面,并播放轻柔温暖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或身边孩子成长中的趣事。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文本中“男子汉”形象的探究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二)紧扣文本,品味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研读课文环节,我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描写“男子汉”的典型语句和段落,通过圈点批注、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方式,品味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风格。例如,在分析“他吃饭很爽气”这一部分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他吃饭吃得很好,量很多,范围很广——什么都要吃,而且吃得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和语言的活泼,感受到“男子汉”在饮食上的率真可爱。</p><p class="ql-block">(三)联系生活,深化理解</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涵。在探讨“男子汉”的成长表现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独立面对困难、逐渐成长的经历。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讲述自己第一次独自上学的忐忑与自豪,有的分享学习骑自行车时克服恐惧的过程。通过这些交流,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中“男子汉”形象的理解,也对“成长”“独立”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对学生的引导有时过于细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预设答案时,未能充分给予他们表达和解释的时间,而是急于将学生的思路引回“正轨”,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