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敬刘道玉先生</p><p class="ql-block"> 楹联/李含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p><p class="ql-block">珞珈毓秀,黉门翘楚,问谁领风骚?忆当年执掌杏坛,敢破陈规,独开新境:倡学分以活机制,创插班而纳英才。兼容并蓄,思想自由,八载耕耘,铸就武大中兴气象。看今朝黉宫巍峨,犹记先生胆略,真可谓蔡公风骨,梅老精神!</p><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江汉钟灵,华夏脊梁,唯公称典范!想昔日挂冠明志,不阿权贵,甘守清贫。虽去职仍忧国是,纵归田未忘育才。笔耕不辍,文章警世,一生求索,昭彰士人独立品格。叹此间师道长存,永怀赤子情怀,果然是屈子高洁,陶朱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李含辛楹联《致敬刘道玉先生》赏析</p><p class="ql-block"> 李含辛先生这副致敬刘道玉校长的楹联上联,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刘道玉在武汉大学的教育改革实践与精神遗产,其赏析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p><p class="ql-block"> 一、地理与人文的双重礼赞</p><p class="ql-block"> 「珞珈毓秀,黉门翘楚」</p><p class="ql-block"> 「珞珈」点明武大所在地,暗合东湖之畔、珞珈山下的自然灵秀;「毓秀」化用《周易》「钟灵毓秀」,喻此地孕育英才。</p><p class="ql-block">「黉门」指代学府,「翘楚」典出《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以荆木之高喻人之杰出,既赞武大底蕴,更颂刘道玉为学府之冠冕。</p><p class="ql-block"> 空间意象的升华:从地理(珞珈山)到人文(黉门),再到人物(翘楚),三词递进,将个人成就与大学精神、地域文脉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二、改革举措的史诗性浓缩</p><p class="ql-block"> 「敢破陈规,独开新境」</p><p class="ql-block"> 以「破」「开」二字为眼,如金石铿锵,直指刘道玉1980年代改革的核心精神——破除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教育体制,开创中国高教市场化、自由化先河。</p><p class="ql-block"> 「倡学分以活机制」:1981年武大率先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打破学年制束缚,赋予学生选课自由,激活教学活力。</p><p class="ql-block"> 「创插班而纳英才」:1985年首创「插班生制度」,允许社会青年通过考试直接进入武大三年级(如作家野夫、哲学家邓晓芒皆得益于此),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垄断,践行「有教无类」。</p><p class="ql-block"> 「兼容并蓄,思想自由」:八字浓缩武大精神内核。刘道玉恢复「兼容并包」传统(如允许存在不同学派、聘任有争议学者),重启「思想自由」之风(如支持学生办刊、鼓励学术争鸣),使武大成为19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镇。</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坐标的纵横定位</p><p class="ql-block"> 「八载耕耘,铸就武大中兴气象」</p><p class="ql-block"> 时间纵深:刘道玉任校长8年(1981-1988),却使武大从文革创伤中复兴,重回顶尖学府之列。「中兴」二字暗含历史比较——既指武大1930年代王世杰、王星拱时期的辉煌,亦喻刘道玉如「教育界的张之洞」,在新时代延续学统。</p><p class="ql-block"> 空间气象:「珞珈山—江汉」的地理呼应(下联「江汉钟灵」),将个人功业置于长江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赋予改革以文明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蔡公风骨,梅老精神」</p><p class="ql-block">以蔡元培(北大改革)、梅贻琦(清华「终身校长」)作比,将刘道玉置于中国现代教育家的谱系中:</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的「风骨」:兼容并包、破格用人(如聘梁漱溟、陈独秀),刘道玉继承此魄力;</p><p class="ql-block"> 梅贻琦的「精神」:厚德敬业、无私办学(梅曾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刘氏「甘守清贫」「笔耕不辍」与之神似。</p><p class="ql-block"> 四、语言艺术的张力之美</p><p class="ql-block"> 句式参差,气韵跌宕</p><p class="ql-block">上联以四言(珞珈毓秀)、四言(黉门翘楚)、三言问句(问谁领风骚?)起势,继以五言(忆当年执掌杏坛)、四言排比(敢破陈规,独开新境)推进,再转七言长句详述改革举措,终以四言收束(八载耕耘…),最后以感叹句升华。长短句交错,如江潮奔涌,契合改革者的激昂心志。</p><p class="ql-block"> 动词如刀,改革者形象跃然</p><p class="ql-block">「破」「开」「倡」「创」「铸」等动词凌厉果决,与「兼容」「并蓄」的包容性词汇形成张力,刻画了刘道玉「雷霆手段与菩萨心肠」并存的改革家形象。</p><p class="ql-block"> 数字的史诗感</p><p class="ql-block">「八载」言其改革历时之久,「中兴」言其功业之伟,而「看今日黉宫巍峨」以空间之壮阔呼应时间之厚重,使个人功绩升华为大学精神的永恒象征。</p><p class="ql-block"> 五、精神图腾的终极定格</p><p class="ql-block"> 「犹记先生胆略」</p><p class="ql-block"> 结句将刘道玉的精神凝练为「胆略」二字——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顶住压力推行改革),又有「谋定而后动」的智慧(如制度设计的科学性)。</p><p class="ql-block"> 「珞珈山上一青松」(下联未引部分)</p><p class="ql-block"> 以「青松」为喻,既赞其历经风雨不改其志(刘氏晚年仍以著述关注教育),亦喻其精神如珞珈山上的苍松,成为武大学子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这副上联不仅是刘道玉改革生涯的史诗性总结,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的缩影。其价值在于:</p><p class="ql-block"> 以文学重构历史:用楹联的古典形式,铭刻现代教育史的关键篇章;</p><p class="ql-block"> 以人格诠释大学精神:证明真正的大学崛起,必赖于教育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p><p class="ql-block"> 以文化应答时代:在当今教育功利化、行政化的背景下,此联如黄钟大吕,唤醒人们对「理想大学」的追慕与坚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