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编号:26665728<br>文字:东山银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爨”(cuà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一位语文老师说,他很多年,都不认识这个“爨”字。这个字我小时候常听母亲说,“爨的很!”知道是香的意思,但也不知道这个字咋写。后来知道了。</div> 从造字角度来看,“爨” 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 “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象灶口;廾,推林内火”。这种极具画面感的造字逻辑,让 “爨” 的本义 ——烧火做饭跃然纸上。<br> 随着时间推移,“爨” 的使用场景有所拓展,在一些方言中引申出与厨房、炊事相关的含义,如 “爨室” 指厨房。在部分北方方言里,“爨的很” 用来形容食物香气浓郁、味道诱人,这一用法突破了 “爨” 原始的动作指向,转而描述烹饪成果带来的感官体验。这种语义演变,既保留了 “爨” 与烹饪的关联,又赋予其新的情感色彩,展现出语言在地域文化中的生命力。 与 “爨” 类似的汉字,多与烹饪、火相关。比如 “炊”,同样表示烧火做饭,字形上 “火” 旁与 “吹” 的组合,似传达鼓风助燃之意,相较 “爨” 更简洁直观;“灶”,从土从火,指生火做饭的设备,突出其作为固定设施的属性;“烹”,强调煮、烧的动作,《集韵》释为 “煮也” ,在语义上与 “爨” 有所重叠。这些字从不同角度勾勒出古人饮食生活的图景,与 “爨” 共同构成汉语中烹饪文化的词汇体系。<br> “爨” 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窥探古代生活、文化演变的窗口。从造字时的烟火气息,到方言中的味觉赞美,它承载着语言的传承与创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br><div><br></div><div><i><font color="#167efb">您有这样的生字一起分享吗?</font></i></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