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圆明新园建 仙山琼阁围福海

倪家章

<p class="ql-block">珠海圆明新园,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九洲大道石林山下,兰埔路与白石路交叉路口西侧,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平坦开阔。</p><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近1.39平方千米,其中福海湖水域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建成时间:1992年10月18日奠基,1997年2月2日正式建成并开放。</p><p class="ql-block">- 园区布局:以北京圆明园焚烧前的建筑为蓝本,按1:1比例选建四十景中的十八景,分为古典皇家建筑群、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群和西洋建筑群三大主题区域。</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包括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和东西配殿等院落,是入园后的第一组建筑,正大光明殿高大庄严,为皇帝朝会听政之所。 </p><p class="ql-block">- 福海:又叫东湖,水面面积约五百二十余亩,是全园中心及最大的湖。每年五月端午节,会在此举行传统赛龙舟盛会。 </p><p class="ql-block">- 上下天光:前面有水池,桥梁通向左右,上面还有六角亭和四角亭,结构精巧,登上楼房可一览左右胜景。</p><p class="ql-block">- 西洋楼景区:包括海晏堂、远瀛观和大水法等,建筑主体为西洋式,顶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的琉璃瓦,西北角的万花阵是以法国整形式园林手法围合成的大规模植物迷宫。 </p><p class="ql-block">园区活动</p><p class="ql-block">- 演出活动:曾推出过《圆明沧桑》《东方神珠》《大清王朝》等大型主题演出,以及国内首部大型电影实景水上表演《大清海战》。</p><p class="ql-block">- 传统活动:每年端午节在福海举办赛龙舟盛会,重现当年皇家园林的热闹场景。</p><p class="ql-block">价值意义</p><p class="ql-block">- 旅游价值:作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是“南中国唯一的皇家园林”,为游客提供了领略皇家园林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园内的建筑、景观和文化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古代皇家文化和园林艺术,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正大光明殿</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杰出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君主,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p><p class="ql-block">政治成就</p><p class="ql-block">- 铲除鳌拜:康熙亲政后,设计铲除了权臣鳌拜,收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稳定了统治秩序。</p><p class="ql-block">- 加强中央集权:通过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南书房等,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p><p class="ql-block">经济举措</p><p class="ql-block">- 推行鼓励垦荒政策:下令停止圈地,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治理河患: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任命靳辅等治理黄河、淮河等水系,减轻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p><p class="ql-block">军事方面</p><p class="ql-block">- 平定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p><p class="ql-block">- 收复台湾:1683年,派施琅率军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抗击沙俄侵略: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随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p><p class="ql-block">- 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噶尔丹,击败准噶尔部,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p><p class="ql-block">文化方面</p><p class="ql-block">- 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提倡儒家文化,祭拜孔子,开博学鸿儒科,招揽汉族知识分子,促进了满汉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组织编撰书籍:主持编撰了《康熙字典》《明史》等多部书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学习西方科技:对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有着浓厚兴趣,邀请西方传教士进宫讲学,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为清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是清朝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皇帝,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四位皇帝。他是雍正帝胤禛的第四子,生母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在位时间从1735年至1796年,共60年,之后又当了3年多的太上皇,实际掌控最高权力长达63年多。</p><p class="ql-block">政治成就</p><p class="ql-block">- 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幅增长。</p><p class="ql-block">- 整顿吏治:即位之初,就对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进行整顿,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使得政治局面相对清明。</p><p class="ql-block">- 完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军机处等制度,加强了皇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在边疆地区,通过设立伊犁将军等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等地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p><p class="ql-block">文化贡献</p><p class="ql-block">- 编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了这部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文化建设: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文物古籍,修建了许多文化建筑,如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等(乾隆时期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修缮)。同时,他本人也喜爱诗词书画,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军事方面</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史称“十全武功”,包括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之役等。这些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全,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p><p class="ql-block">晚年统治</p><p class="ql-block">乾隆晚年宠信和珅等大臣,导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他好大喜功,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巡游等活动,耗费了巨额财富,也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清朝历史上有着复杂而重要的地位。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但后期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对清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光绪皇帝是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在晚清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光绪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湉,是醇亲王奕譞之子,生母为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1875年,年仅4岁的载湉被立为皇帝,年号“光绪”。</p><p class="ql-block">在位经历</p><p class="ql-block">- 幼年即位与傀儡时期:光绪皇帝在位之初,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独揽大权,光绪皇帝长期处于傀儡地位,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p><p class="ql-block">- 亲政与戊戌变法: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但朝廷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列强侵略和国家贫弱的局面,光绪皇帝决心变法图强,于1898年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他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试图通过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然而,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最终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镇压下失败,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太后幽禁在瀛台。</p><p class="ql-block">- 晚年困境: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的处境更加艰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被慈禧太后挟持逃往西安。回銮后,他仍被慈禧太后严密监视,在孤独和抑郁中度过了余生。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p><p class="ql-block">光绪皇帝是一位力图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有爱国之心和改革之志,试图通过变法挽救国家的危局。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革命和变革埋下了种子。同时,他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晚清时期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衰落,以及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曲折。</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是醇亲王载沣之子,1906年出生于北京醇亲王府。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被推上皇位,年号“宣统”。</p><p class="ql-block">在位经历</p><p class="ql-block">- 短暂退位与复辟: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但在1917年,张勋发动复辟,溥仪再次登基,然而仅12天后就再次退位。</p><p class="ql-block">- 寓居天津: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随后前往天津,在天津的张园和静园居住了7年,期间与遗老遗少和外国势力有所往来,企图恢复清室统治。</p><p class="ql-block">- 伪满洲国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骗下前往东北,1932年3月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出任“执政”,后于1934年改称“满洲帝国皇帝”,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傀儡。1945年8月,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覆灭,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送往苏联赤塔的疗养院,后被押往普通士兵收容所。</p><p class="ql-block">- 改造时期:1950年,溥仪被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和哈尔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1959年,溥仪被特赦释放,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晚年生活:回到北京后,溥仪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1967年,溥仪因患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他的经历是中国从封建帝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他在伪满洲国的经历使他成为民族罪人,但他后来接受改造并努力为新中国做贡献,也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