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韵聚贤,岁月流芳</p><p class="ql-block"> 蒋淑英</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6日的特别日子,我有幸相聚于承德电视台举办的“一本书一座城”活动现场,看见承德市众多知名的作家、诗人与学者。他们皆是著书立传之人,用文字勾勒世界,以笔墨书写人生。</p> <p class="ql-block">这场盛会,恰似文人雅士的一次盛大集会。许多人,或是半年未见,或是阔别一年。岁月流转,我们都已步入老年,容貌悄然发生了改变。就如旁人见我,说我瘦了,这似乎是步入暮年的一种常态。然而,当我们彼此对视,便能从对方眼中捕捉到那束对文学执着的光芒,依旧熠熠生辉,灿若星辰。这份对文学的热爱,深深烙印在心中,如汩汩清泉,润泽着我们的灵魂,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脏腑。</p><p class="ql-block">眼前的他们(她们),穿着朴素,并无刻意修饰。无论是中年稍年轻的简单发型,还是老人们寻常的服饰,皆朴实无华。然而,这些外在的质朴,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她们)内心深处对文学的深厚积淀与崇高追求。他们(她们)仿若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对文学的坚守与热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她们)又将创作出不朽的文学著作,为文学的百花园再添芬芳。</p><p class="ql-block">只是当下,出书费用日益高昂,成为摆在众多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大多时候,作者需自费出书,经济压力如一座大山,让出书之路愈发艰难。若没有其他经济支持,出书便举步维艰。即便如此,过往出版的书籍,皆如灵魂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若有机会,作者们依旧愿意倾囊而出,让自己的著作得以流传,这便是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矢志不渝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此次盛会,不仅是文学的交流,更是对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同年龄段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它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跨越岁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这时,两位手持 V 型摄影设备的年轻姑娘悄然走近我们座位前轻声探问:</p><p class="ql-block">“你们都是作家席吗?”</p><p class="ql-block">“是啊。”</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姑娘记着欣喜地看着我说道:“那我采访您可以吗?”</p><p class="ql-block">我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跟两位记着走出会议厅,其中一位记着姑娘好奇地问道:</p><p class="ql-block">“您写作多久啦?”</p><p class="ql-block">我微笑着回答:“算起来,我已经写作 39 年了,出版17部作品。”</p><p class="ql-block">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敬佩,追问道:“都写过哪些类型的作品呢?”</p><p class="ql-block">我如数家珍般说道:“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还有散文集和纪实传记。”接着,我提到:“我今天带了 6 种版本的图书,放在前台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前台书摊前,我指着《母亲》和《老红军蒋传礼百年人生》说道:“这两本在这儿呢,其他的几版本由电视台步记者替我捐给图书馆了。”</p><p class="ql-block">这两位记者姑娘很会捕捉新闻点,顺着我的话,开始深入采访。</p><p class="ql-block"> 我向两位记者介绍起《老红军蒋传礼百年人生》:“这本书写的是我老红军父亲蒋传礼一生的革命传奇故事,他 1927 年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加入红四方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编在129师,在 386 旅 771 团担任红军营教导员。书里记录了他从出生,到投身革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整个人革命生涯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记者姑娘好奇地问:“您父亲是承德人吗?”我回答:“他是湖北大悟,正是大别山的,1945 年从延安抗大跟干团挺进东北,最后在承德落户。”</p> <p class="ql-block">她又将目光投向《母亲》,我继续说道:“母亲生我们养我们,她在人们心中无比伟大。通过写我的母亲,希望能让大家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从不同角度立体展现母亲的形象。”记者姑娘接着问:“这两本书在您心里分量如何呢?”我感慨地说:“像我父亲这样从大别山跟随红四方军转战11个省的老红军,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凭借着为普天下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信仰,经历过九死一生,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家舍子,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让这本书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而母亲,是永恒的创作题材,她给予我们生命和无尽的爱,在我心中同样占据着极大的分量。”我还补充道:“之前我也写过‘红色系列’,2000 年出版了《承德老红军传》,2017 年出版《老红军故事》,1998年出版《世纪父亲》。这些为新中国创建不惜牺牲、坚定跟党走的先辈们,他们的故事都有着非凡的重量。”记者听完,深有感触地说:“这两本书对您来说,确实是心中不舍的珍宝啊。”</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后,我回到座位。此时,大会即将开始,我怀着认真的态度,准备全身心投入这场盛会,做好记录。毕竟,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每一次这样的文化交流,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在这个充满书香与故事的空间里,我仿佛能看到先辈们的奋斗身影,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力量,在心中默默期许,这些珍贵的文字和精神,能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2025 年 5 月 17日早写于承德市木松书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