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两全勤廉盈邑的鄠县知县文昭

画乡木水

<p class="ql-block">忠孝两全、勤廉盈邑的鄠县知县文昭</p><p class="ql-block"> /杨晓昌</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贤德之士以忠孝立身,以勤廉济世,于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光芒。明代山西垣曲县人、鄠县知县文昭,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他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绩,既为家族增添荣耀,也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据山西《垣曲县志》记载,文昭,字孔明,明代岁贡。其祖父普升乐善好施,闻名乡里;父亲常会,廪生出身,后因文昭功绩,被追赠为文林郎、陕西鄠县知县。普升次子文秀,即文昭的叔父,也因儿子文皓的成就,先后被封为衡水县知县、云南道监察御史。文氏一族,贤才辈出,家风醇厚。</p><p class="ql-block"> 一、出则尽忠,勤奉国事</p><p class="ql-block"> 《陕西通志》记载:“文昭,垣曲人。弘治中由举人宰鄠县。”关于文昭在鄠县的任职时间,虽各志书均提及在弘治年间且任期长达八年,但具体年月并无详载。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其在位时间为1488年至1505年,共17年。鄠县志书显示,文昭在房嵩之后任职鄠县。王鏊所著《鄠县明道先生庙碑》中有段记载:弘治二年,沁水人李瀚以监察御史身份巡视陕西,行至鄠县,命当地官员修缮明道先生祠庙;弘治八年,李瀚再次来到鄠县,见庙宇简陋,与初修时的设想不符,遂令鄠县知县房嵩拆除旧文昌祠以扩建庙址,新建祠堂有五间正室。由此可知,弘治八年(1495年)时房嵩尚在任,此后文昭才到鄠县赴任,据此推测,其任职时间应为弘治八年至弘治十五年。 </p><p class="ql-block"> 文昭以举人身份出任鄠县知县,在任期间,始终秉持“忠于职守,勤奉国事”的信念,施政举措得当。他大力鼓励百姓发展农桑,积极推动生产;慎用刑罚,力求司法公正严明;全力整治治安,平息盗贼之乱;尊崇教育,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鄠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值得一提的是,因他的德政感天动地,当地多次产出嘉禾,这种祥瑞之象,正是其卓越政绩的生动体现。此外,文昭还将鄠县的急递铺改为养济院,用以照顾孤寡老人。当时,鄠县急递铺设有一个总铺,县东有兆丰铺、庞村铺、秦渡铺三铺,县西有一铺,县东北二十里设灰渠铺,县北十五里设赵王铺,西北设涝店铺,总铺设于府署。弘治年间,文昭将总铺移至东郭门外,改建为养济院,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他的仁爱之心与济世情怀。</p><p class="ql-block"> 八年后,文昭卸任回乡,但鄠县百姓对他的勤勉功绩与仁惠恩德念念不忘,思念之情久久萦绕心间。</p><p class="ql-block"> 二、入则尽孝,敬奉亲长</p><p class="ql-block"> 文昭不仅为官清正廉洁、勤勉奉公,在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备受推崇,他以孝悌之行,成为官员们的榜样。垣曲之地,民风淳朴,百姓男耕女织,崇尚节俭,重视孝友,积极缴纳赋税,厌恶不良风气,畏惧刑罚,不事商贾,不慕奢华。这样良好的民风,孕育出文昭这样的贤士。</p><p class="ql-block"> 《垣曲县志》记载,文昭幼年丧父,却始终恪守孝道,对母亲恭敬有加。母亲离世后,他与弟弟文昶同寝三年,以寄托哀思,兄弟情深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鄠县八年任期结束后,文昭卸任归乡。他毫无私心,将任职所得俸禄与弟弟平分,还将侄子视如己出,悉心抚养。其孝友之名,在当地广为传颂。 </p><p class="ql-block"> 三、同树勤廉,共彰坊表</p><p class="ql-block"> 在垣曲县文氏家族中,清廉勤勉之风代代相传。文昭勤廉兼备,他的堂弟文皓,同样是令人敬仰的勤廉之士。</p><p class="ql-block"> 弘治丙辰年,文皓被授予平原县知县一职。任职期间,他心系百姓,常以诗歌抒发民众疾苦,同时善于剖析疑难案件,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母亲去世时,当地百姓和士子纷纷前来赠送礼物,他坚决拒收;上司体谅他的清苦,送来抚恤金,他也婉言谢绝,尽显清廉本色。</p><p class="ql-block"> 文皓任衡水县知县时,清河奸民将千顷田地献给德王府,当地居民虽多次申诉,却始终无果。文皓到任后,经仔细审查,查明实情,果断将田地归还百姓,为民众讨回公道。</p><p class="ql-block"> 文皓任监察御史时,在清查辽东军队储备物资时,不畏权贵,毅然上奏弹劾布政使、按察使等大员的不法行为。当时,刘瑾专权,官场腐败成风,道台大臣回京想要晋升必须行贿,唯有文皓坚守原则,绝不随波逐流。他还依法惩治了刘瑾的亲信孙恭,即便因此遭到刘瑾记恨,面临重重威胁,仍毫不退缩。在处理孙恭一案时,孙恭上吊自杀后,其家人诬陷李玉,刘瑾假传圣旨命文皓查办,文皓却秉公执法,释放了李玉。</p><p class="ql-block"> 出京担任河南按察副使,监督河道事务时,文皓采取了灵活合理的措施。他命令距离工地五里以内的百姓参与劳作,五里以外的百姓缴纳银两,如此一来,工程顺利完工,百姓却未觉劳累,足见其治理之智慧。文皓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被祭祀于乡贤祠,受后人敬仰。</p><p class="ql-block"> 文昭、文皓的勤廉风范,赢得了家乡百姓的普遍赞誉。为表彰他们的功绩,百姓建立坊表:在垣曲县城,为文昭、文皓设立花封连璧坊,彰显二人功绩;为文皓设立亚魁坊、连登三榜坊、台坊、外台坊等,分别彰显他在不同阶段的成就。这些坊表,既是文氏家族的荣耀象征,更是对他们高尚品德和卓越功绩的永恒铭记,激励着当地百姓传承美德,弘扬正气。</p><p class="ql-block"> 文昭、文皓兄弟,以忠孝为立身之本,以勤廉为为官之道,他们的事迹,不仅是文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