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镇江营旁的拒马河被一场大水将河道切下去六米多深,埋在下面千奇百怪的巨石得以重见天日,形状各异,规模宏大,名为巨石阵,自然奇观,少见多怪,吸引大量游客一览为快。</p> <p class="ql-block"> 凑热闹去镇江营村看巨石阵,来时路过塔照村,感觉名字有些不明所以。回时沿路远望,一座小山,地质构造倾斜走向明显,岩层层次清晰醒目,一塔居山顶,赏心悦目很舒服的感觉。当时并没有想到村和塔有什么关系,到家后与朋友闲聊时谈到是因为清晨日出时,山上塔影照映村中而得名塔照村,金色阳光推动塔影漫步走过村庄,潇洒浪漫,想想都觉得愜意。</p> <p class="ql-block"> 民国17年编《房山县志·卷三》载:“照村东北有山,名金粟山,山顶有塔,人名其村曰“塔照村”,名其山曰“塔山”。南临拒马河,北接黄龙,此山挺然独秀,塔则高踞其巅,遂为一方之望”。</p><p class="ql-block"> 塔称照塔,始建于辽代,为风水塔,山形似游龙,镇于龙头。</p> <p class="ql-block"> 塔照村、金粟山、照塔、塔山,“塔照有照塔,照塔佑塔照”這大概就是塔照村名字的由來,可見是先有塔後有村。</p> <p class="ql-block"> 別看塔建于辽,村成于明,可这里的历史絕不止于此,这里有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镇江营遗址”“塔照遗址”,证明了人类逐渐进入了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这是由猿人转入智人的关键一步。而镇江营塔照遗址的文化堆积一直持续到魏晋时代,这里是埋藏在地下的一部史书。</p> <p class="ql-block"> 镇江营村,后面高台就是遗址位置,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50米左右。地表文化遗存大量的红、灰陶片,断壁上暴露出墓葬等。商周遗存发现于50年代,1986年在遗址上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 镇江营塔照遗址,位于大石窝镇拒马河畔的镇江营村和塔照村,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历史考证证明北拒马河原在镇江营村西,魏晋时期河流改道东南将当时的村落冲割开,形成镇江营村和塔照村隔河相望的两部分。也正是这次大水使人们逃离了这里,再回来大概是明朝的事儿了,因为魏晋后上面文化堆积层断档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6年至1990年,在镇江营、塔照两处遗址,发掘考察</span>五年,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属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span>先秦时期的九种文化。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花费了七年时间,通过对发掘资料,<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理、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论点</span>成果。</p> <p class="ql-block"> 巜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应该是在封召公燕地前已有北燕,北燕指的是北方土著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房山也确实有两处被确定的燕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处就是镇江营塔照遗址,距今约小1万年的北燕部落,步行三个小时的距离,有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燕国都城遗址,</span>是约公元前1045年西周时期,诸侯国燕国的封地。</p> <p class="ql-block"> 镇江营塔照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骨质农具,证明了这一区域原始农业发生的年代在7000年到9000年前。镇江营塔照遗址发现了一些房址、窑穴。遗存上万年前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子,垫有质地坚硬的屋地面,留有四柱痕迹。那时一座座茅草搭建的简陋棚居群落,静静地卧在河畔。有了相对固定的居住窝棚,这样燕子便可在棚子里筑巢,人们发现大雁南飞是收获时侯,而燕子归巢是春暖栽种的时候,原始农业不知节气,这种原始物候是极其重要的。燕子也就是“玄鸟”,在他们眼中是神圣的,成为原始部落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早至20世纪30年代诸多历史学大家就都推测,在北方有以"玄鸟"也就是燕子为图腾的燕本地文化。估计范围在房、涞、涿、易四县及整个京西地区,镇江营塔照遗址印证了燕本地文化的推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母氏族社会时,有</span>燕图腾部落和雉图腾<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狄"部落,</span>"燕图腾"的男人定期走婚到"雉图腾"部落。“雉图腾”的男人则走婚到另外一个部落。在“燕图腾”的族群中有一个青年,叫"夋"。他和雉图腾“狄”部落的一位叫"简"的姑娘好,简不再接受别的男人,夋也不和别的女人来往。简怀了夋的孩子,随夋到燕部落中生下了这个孩子,并起名为"契",全称是"契燕",这是燕图腾中第一个以男性所在部落命名的人,是商族后裔记忆中的男性始祖,为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的开始。从蒙昧阶段的“共夫共妻”群婚制度逐渐变成了夫妻相对固定的“对偶婚”,简走出划时代的一步,标志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开始。燕部族也对"简"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称她为"简狄",使她成为部落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这种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创世、人祖传说,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己祖先来源的记忆,尽管看上去是神话故事,却具有相当的历史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来看,燕文化是从帝夋开始的,从对称的考古学遗存来看,是从塔照一期文化开始。明确地说,古代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以“夋”为始祖的殷商部落的开始,就是从镇江营和塔照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塔照二期出土文物,据考察,该期遗存年代为公元前1266至前1070年,相当于商周时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前世的“宅殷土芒芒”今生的塔照村,这是块神奇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夋”与“简狄”因玄鸟而生“契”,因在燕部落中出生,名"契燕"。“契燕”之后的第七代王亥,不知什么原因带领一部分人,离开了镇江营塔照南迁,成为后来的商族,没走的就是土著燕族。</p> <p class="ql-block"> 说到商就不能不提商丘,商丘是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商人迁都,前八后五,商部落时期,迁徙八次,商王国时期,迁徙五次。多次提到商丘。</p><p class="ql-block"> 契的孙子酋长相土,迁都于商丘,位于今天河北邯郸临漳县一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第一个商丘。</span>相土的玄孙酋长王亥,迁都商丘,是现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第二个商丘。</span>西周初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武王灭商后,</span>商纣王的“庶出”长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微子启,“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谢罪投降。被</span>封于睢阳,建立宋国,通过甲骨文的卜辞考证,认为当时“商”与“宋”发音互通,宋即商。明代,在这里设置商丘县,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个商丘。</span></p><p class="ql-block"> 都叫商丘却不是一个地方,但都相距都不太远,南下的商族部落始终在冀中豫北一带活动。</p> <p class="ql-block"> 王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名振,生于公元前1854年,死于公元前1803年,是先商十四个部落中最著名的部落首领之一。</span>成为商部落第七任首领后,他的先人驯服了野马,拉车载物。到了王亥时代,马又是拉车又是作战不够用,便苦心琢磨,驯服了野牛,<span style="font-size:18px;">制造了牛拉的双辕车。</span>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相土乘马,王亥服牛”、<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促使</span>商部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牧业迅速发展</span>。牛、羊及农产品生产过剩,王亥亲自驾着牛车载货物,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王亥“服牛乘马,以为专利”成为当时最富有的部落首领。由于他们是商部落的人,外部落称他们为商人,他们的货物被称为商品,一直称呼到了现在。</p> <p class="ql-block"> 镇江营塔照遗址,揭示了古北京早期文明,就其相对应的人类历史而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炎黄时期,至尧舜禹,直至商周、战国,形成了北京早期延续不断的文明史轨迹,而这段珍贵的文明,只存在于镇江营塔照遗址而被保存下来。拒马河洪水冲出巨石阵的热点过后,希望还有人记得镇江营、塔照,这里也是北京人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