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洲五国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卢旺达市场/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棕枝主日/梅尔卡托大市场/TOMOCA咖啡店)2025·4·15</p><p class="ql-block"> 从厄特首都阿斯马拉凌晨三点飞往埃及首都开罗,航班晚点到上午11点才起飞,不是不靠谱,简直是太离谱。紧接着晚上十点半起飞,凌晨两点半落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两个晚上没能休息,累不堪言!只因两国处于战争状态无法通航,否则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情,让人整整折腾了两天,这就是非和平的代价。 </p><p class="ql-block"> 埃塞俄比亚我们并不陌生,2012年前往东非五国时曾在此转机,但没有入境就等于没来,这次只能算是初来乍到。好在当今无论哪个国家都有中国人的身影,我们预定的泰山客栈是中国同胞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重要驿站。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在机场待到天亮,酒店才派车来接,吃住全包,极为方便。 </p><p class="ql-block"> 九点钟到老板吕总办公室喝茶聊天,一进门就看到满墙贴着汉字及拼音的自制图片,很是纳闷。吕总解释说,这是当地混血儿学习汉语用的教具。他说许多中国年轻人在国内找不到媳妇,来到这里工作后便在当地娶妻生子。另外,埃塞俄比亚是出模特的国度,女孩子都很漂亮,而且老夫少妻是他们的传统,因此有不少中国退休单身男子也来此建立家庭,孩子们的汉语入门都由他来教授。</p> <p class="ql-block"> 我问:"这里的中国人多吗?"他说:"2016年前共有30多万,后来因战争及疫情锐减到如今的6000人左右。政府加税、反政府武装绑架等都是中国人减少的主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们刚从厄特过来,直观感觉埃塞要比厄特富强得多,怎么一打就是30多年,而且最终无奈被封在内陆?"他说:"埃塞的前总统与厄特总统其实是亲姨表兄弟,亲情反目变成了国仇。厄特总统举全国之力死磕,到现在两国仍是势不两立。" </p><p class="ql-block"> 我说:"在抖音上经常看到中国主播发的埃塞俄比亚部落视频,很有名气。"他说:"原来有40多个主播,他们买通了当地部落酋长,但政府没有任何收益,便要求办理执照。因费用不菲,他们便越境去了周边国家。" </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聊得起劲,吕总的电话响起。是前天晚上住店的一对山东退休老人打来的,说他们在前往北方的路上遇到了枪战,目前没有危险,只是想通报一声。吕总放下电话对我们说:"该国实在太乱,安全是头等大事,偷抢是常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听后略感惊慌,这也算为我们埃塞之行提前敲响了警钟。</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吃饭时竟遇上了独行侠的西安乡党小田。他雇用了当地向导,下午游览首都自然结伴而行。安全防范方面我们也是有备而来:换上防盗内裤,把重要物品全放在内裤口袋;再穿上马甲,手机放在内兜,拉上拉链。一切准备就绪,像是奔赴战场似的先前往卢旺达市场。 </p><p class="ql-block"> 走向主街,一眼望去,路两边高楼林立,时尚现代,完全颠覆了我对非洲城市的固有印象,如此文明发达超出了我的想象。向导说:"本国政府向中国学习,自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加之中国资本大量涌入,估计有数百亿美元的投入,使该国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好多重要设施都是中国援建,最著名的就是非盟总部。"</p> <p class="ql-block"> 走进菜市场,若不是当地人黑色面孔的缘故,还以为回到了国内。摊主们全用中文打招呼,周围的店铺、饭店全是汉语招牌,给人一种严重的时空错乱感。每个摊位利用水果或蔬菜的形状及色彩,拼砌成一幅幅绚丽多彩、构图优美的"果蔬壁画",把整个菜市场打扮成了美术画廊,带给人绝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走出菜市场不远,偶遇修路现场。只见一群人围着一个架着柴火的大铁锅,用长竹竿奋力翻炒着什么,乌烟瘴气,特有画面感。走近一看,原来是在拌制沥青沙石。看到我们拍照,他们更加卖力,动作越发夸张,把手工作坊式的原始技法与现代筑路文明完美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像是在上演一场"印象大剧",看得人特别过瘾。</p> <p class="ql-block"> 向导用当地叫车软件很方便地叫来车辆。打车来到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这是埃塞俄比亚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成立于1950年,被誉为"非洲的北大"。刚踏进古色古香的校门,就看到一群群学生在集体拍照,一问方知是毕业生在合影留念。在同学们邀请下,我们也参与其中。哈哈,凭着这张毕业照,谁能说我不是"北大"的毕业生呢?甚是荣光。 </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个穿着印有汉字"一泽租车"足球队服的瘦高个黑人男生突然冒出来与我们同行,用汉语说他是研三学生,可以带我们参观校园。他汉语流利,性格开朗。我们随着他的脚步先来到体育场,碰巧遇上女子足球赛。他说这是全国女子高中生足球联赛。 </p><p class="ql-block"> 我们驻足观看,虽是学生球赛,拼抢却异常激烈。个别队员技术精湛,不乏精妙配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当我把视线移至看台时,感觉一道道亮光袭来——原来一队队青春靓丽、阳光自信的非比赛球员坐满了看台。的确漂亮,除肤色略深外无可挑剔。我不由对这个民族的优秀基因产生认同,心想难怪迷倒一大片中国男人在此娶妻生子,原来事出有因。</p><p class="ql-block"> 她们开朗大方,主动邀约我们合影留念,气氛极为融洽热烈,感觉超好。看看我像不像他们的外籍教练?</p> <p class="ql-block"> 该学生告诉我们,校园里生活着数只象龟,它们是这里的原住民,甚至比学校的历史还要早百年。说完便带我们到校园最早的区域寻找。只见古树参天,石狮斑驳,一尊正义女神像高高耸立,但就是不见象龟踪影。他略不好意思,很调皮地说:"'老教授'上课去了。" </p><p class="ql-block">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楼说:"那是国际语言综合大楼。"我们上至二楼,原来是孔子学院所在地。他说他的汉语就是在这里偷学的,并说老师曾告诉他"学好汉语将来才有前途",为该校看好中国深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 万物皆有灵。待我们参观完要出校门时,一只老乌龟从草坪中缓缓爬出,越过道沿在我们眼前停了片刻,待我拍完照便横跨马路进入另一边的草丛。我想,这数百年的灵物定有心灵感应吧?多情的"老教授"知道我们是远道而来,"授完课"后急忙赶来送行,实在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来到国家博物馆时,其已被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正在翻修,未能一睹人类祖先的风采,甚是遗憾。向导说:"'露西'化石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被美国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森团队发现,是迄今为止最著名、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之一。以发现当晚庆祝时播放的歌名命名为'露西',其生存于约320万年前的非洲。身高约1.1米,体重约29公斤的'露西'与现代黑猩猩接近。她的骨盆和膝关节结构表明可以直立行走,这是人类演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露西'是位女性,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太祖奶奶。" </p><p class="ql-block"> 听完这些,我终于明白埃塞俄比亚人为何自视甚高:一是非盟总部设在其首都,联合国、欧盟、中盟等在首都均设有非洲办事机构,几乎成为非洲中心;更重要的是"露西"的存在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全人类的祖先。若真如此,略牛些也可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早上起来,雾雨蒙蒙。坐车去参加华人商会组织的登山活动,欲登顶一览都市风貌。行至山脚,雨势渐密,因着装单薄,冷得瑟瑟发抖,再次改变了我对非洲唯有炎热的固有认知。怕失温感冒影响行程,我和会长一起当了"逃兵"。 </p><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我看到许多人身着盛装急匆匆赶路,不知何故。会长说:"今天是埃塞俄比亚的'棕枝主日',属于宗教圣周的重要日子,是4月20日复活节前最盛大的节日。"他接着说:"若有兴趣,可以带你去首都最大的教堂感受节日氛围。"我说那再好不过。刚过八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个个身穿白棉纱装,头裹白色纱巾,头戴象征十字架的棕榈枝编织物,如圣洁的银色浪潮涌向教堂。</p> <p class="ql-block"> 我也入乡随俗,买一枚棕榈枝编织物戴在头上,挤入人群。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面容虔诚宁静,汇成一股祥和暖流,令人心生喜乐。 </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故,我发现信徒中90%以上都是女性。是人口结构问题吗?会长说:"绝非人口比例问题,而是埃塞俄比亚男性非常懒惰,大部分还在呼呼大睡。" </p><p class="ql-block"> 我和会长绕教堂转了一圈,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女孩子茫然而漂亮的眼神。</p> <p class="ql-block"> 会长说:"在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信众约占70%,其余多为穆斯林。宗教信仰在他们心中与生命同等珍贵。"我说:"难怪。宗教信仰不能绝对视为迷信活动,现代科学表明它其实是一种能量场的存在。肉体上的病变可由医院医治,灵魂上的问题则需宗教信仰来疗愈。若非如是,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几千年来虔诚信仰了。"</p> <p class="ql-block"> 这时牧师走出教堂,在露台上为信众一一赐福。一位信徒看我是外国人,便拿过我的手机,为我和牧师拍下一张弥足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电闪雷鸣,暴雨连天,折腾了一整晚。谁能想到天亮后又阳光灿烂?这琢磨不透的天气,就像琢磨不透的非洲人心一样令人迷茫。今天的首要任务是去吉布提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办理签证。 </p><p class="ql-block"> 九点上班时分,我们赶在第一波进入大使馆。递交资料约半小时后,使馆人员退回资料,说欠缺邀请函。由于手机在门口被统一保管,我们只能取回手机联系预定酒店,让其将邀请函发至大使馆邮箱。再进大使馆,又说要的是工作邀请函——纯粹扯淡,怎么可能拿到工作邀请函?三进三出,无功而返。 </p><p class="ql-block"> 回到中国酒店了解后得知,是护照里没夹小费的缘故。办证每人30美金,若夹上100美金小费定会秒过。天下乌鸦一般黑。已没时间再办签证,只能到时候走落地签,能否入境交给运气决定。</p> <p class="ql-block"> 下午,旅行社免费派车带我们感受"梅尔卡托"大市场。向导小伙很帅,性格温和,英语特别流利。他说:"'梅尔卡托'市场是亚的斯亚贝巴最大的露天市场,也是整个非洲最大的市场之一。20世纪初作为意大利殖民时期的贸易中心,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枢纽。 </p><p class="ql-block"> 它是埃塞俄比亚市井生活的最真实写照,被誉为当地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是普通民众的购物天堂——从几块钱的手工艺品到昂贵的咖啡豆,应有尽有。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宝藏之地,色彩斑斓的摊位及熙熙攘攘的人群,极具视觉冲击力。 </p><p class="ql-block"> '梅尔卡托'市场不仅是亚的斯亚贝巴的'商业心脏',更是埃塞俄比亚经济与文化的缩影。不来此体验,就看不到埃塞俄比亚的本质,等于没真正到过埃塞俄比亚。" </p><p class="ql-block"> 说得如此重要,那真得睁大眼睛认真感受一番。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分钟后,车辆钻进一个杂乱无章的奇异世界。人、车、物、驴……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裹着油腻衣物、拿着脏兮兮物品的人群涌动,物随人流,乍看像泥石流爆发的景象。说实话,"地狱"一直是个虚幻概念,不知为何,来到这里我竟会联想到"地狱"——虽不恰当,却是真实印象。 </p><p class="ql-block"> 还好偶尔有衣着讲究者经过,定如泥潭中闪现的一股清流。</p> <p class="ql-block"> 大半商品看起来像垃圾,70%的物品我猜不透有何用场。人扛驴驮,招摇过市;沿街摆放,堆积如山。唯有卖咖啡豆的街区,大大小小的袋子整整齐齐,红红绿绿的咖啡豆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我刚摇下车窗想拍照,数个不良少年就拥了上来。向导立即制止,说只能在车内隔着玻璃拍照。本还想下车凑热闹,向导说那是天方夜谭,真要下去必惹麻烦。 </p><p class="ql-block"> 乘车绕主街一圈,耗时近两小时。走出这个陌生世界,有如获新生的强烈感受。尽管如此不堪,我仍坚定认为"梅尔卡托"大市场是埃塞俄比亚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 来到埃塞俄比亚才知道这里是咖啡发源地,我强烈渴望喝上一杯原产地咖啡。车辆停在TOMOCA咖啡店门前,这家老店自1953年营业至今。走进店内,古朴又洋气的装饰伴着咖啡香扑面而来,刚从大市场出来的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有种又入天堂般的错乱感。 </p><p class="ql-block"> 为接待更多客人,这是一家只有站位的咖啡馆。店里摆放的所有咖啡器具都是古董老件,与咖啡色调极为相称。 </p><p class="ql-block"> 向导为我们各点一杯最传统的浓缩咖啡。咖啡师一阵忙碌,香喷喷的咖啡呈上桌面。</p> <p class="ql-block"> 一边品咖啡,一边听向导讲述咖啡的故事。他说:"早在公元9世纪,埃塞俄比亚一位叫卡尔迪的牧羊人发现山羊吃了红色浆果(咖啡樱桃)后异常活跃。为知其所以然,他自己也尝食这种果实,没想到立刻精神亢奋。他把此事告诉当地修道院的牧师,随后牧师们用它制作提神饮料,使夜间祈祷时能保持清醒。从此,更多人知道了它的提神功效。因该物种广泛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咖法地区,咖啡(coffee)的名字便因地名(Kaffa)而诞生。</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最初咀嚼咖啡叶和果实,或将其发酵成酒品饮料。15世纪,咖啡从埃塞俄比亚传入也门,后经贸易进入阿拉伯、土耳其、欧洲,最终风靡全球。如今,埃塞俄比亚成为咖啡爱好者的朝圣地,其悠久的咖啡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聆听着咖啡故事,品味着原产地的浓郁咖啡,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日后每每闻到咖啡香时,定会想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经历的所有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