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王阳明家训

铁骨柔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铁骨柔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编号:662767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王阳明不仅以其卓越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其家训更是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这96字的家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今相通的道理,也指引着我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深刻感受到王阳明家训的独到之处,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在面对挑战时的一盏明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勤读书,要孝悌——知识的力量与亲情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读书依然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最直接且高效的途径。不同于古代书卷稀缺,现代人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然而,选择的多样性却往往让人无所适从。王阳明家训提醒我们,读书不仅要广泛涉猎,更要有所专注,通过持续学习,拓宽视野,提升格局。同时,孝悌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能够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保持人性的纯真与善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学谦恭,循礼仪——谦逊与尊重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勿以身贵而贱人”,这是王阳明家训中对谦恭的深刻诠释。在现代社会,身份地位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真正的修养在于内心的谦逊和对他人的尊重。无论是职场上的上下级关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保持谦恭的态度,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外在的彬彬有礼,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它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展现出良好的教养和风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节饮食,戒游戏——自律与节制的生活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饮食有节”,不仅是古人的养生之道,也是现代人健康生活的准则。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过度饮食已成为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学会控制食欲,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是自律精神的体现。同样,游戏作为现代娱乐的重要方式,适度玩乐可以放松身心,但过度沉迷则会荒废学业、事业,甚至影响人际关系。王阳明家训中的“戒游戏”,并非完全禁止,而是强调要有节制,不让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毋说谎,毋贪利——诚信与正直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诚信是金”,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谎言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便利,但最终会损害信任,失去更多。而贪婪,看似短期内获得了利益,实则失去了长远的发展机会和人格尊严。王阳明家训中的“毋贪利”,告诫我们要有大局观,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坚持正道,方能行稳致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毋任情,毋斗气——情绪管理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情绪管理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技能。王阳明家训中的“毋任情,毋斗气”,强调了在面对情绪挑战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任情恣性,放任情绪,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斗气、赌气,则更容易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通过情绪管理,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毋责人,但自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王阳明家训中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对他人求全责备,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审视和提升。杨震拒贿的故事,就是严于律己的典范。面对诱惑,他坚守原则,不为私利所动。这种自律精神,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石。从小教育孩子懂得自律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自我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宽以待人,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能下人,是有志——谦逊与坚韧的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能下人,是有志”,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谦逊与志向之间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志向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坚定与追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是历史上以谦逊和坚韧成就大业的典范。在现代社会,面对竞争和压力,保持谦逊的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进取,还能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多赞赏孩子,让他们内心富足,自信而平和,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共同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能容人,是大器。”一一能容人者,方显大器之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快节奏的社会中,能够包容他人,接纳不同意见和观点,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格局与胸怀的重要标准。宰相肚里能撑船,胸襟越大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非凡事业。他们不仅能够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宽广的胸怀拥抱每一个挑战和机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正厉害的人,内心强大而自信,他们深知人无完人,因此能够坦然面对并接纳自己的缺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的优缺点,不因他人的弱势而轻视,也不因他人的成功而眼红。这种包容心,不仅让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更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能容人并非天生具备的品质,它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通过实践不断培养。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避免压抑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人和事。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心量才会像水涨船高一样,逐渐变得宽广而深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在为人处世方面,心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质和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如王阳明所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一个人的良心就像树上的果子之蒂,如果蒂坏了,果子也就无法成熟落地。历史上,王阳明在面对刘瑾的追杀和龙场乡民的攻击时,依然以德报怨,坚持善良的本性,帮助乡民改善生活、读书学习、耕种劳作。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善良和包容是人性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家庭和社会兴旺延续的根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道德在家庭传承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好人,以善良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这样,我们的家庭才能世代兴旺,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之,王阳明家训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启示。它教会我们在知识、品德、生活态度、诚信、情绪管理、自律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本心,追求卓越。让我们铭记这些家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