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非遗里的中国 <p class="ql-block"><b>题记:针脚穿梭,编织生活的纹理;布块拼接,勾勒文化的轮廓。那些藏在手工里的故事,是岁月沉淀的浪漫,更是非遗传承的无声誓言。</b></p> 🏮🏮🏮🏮🏮🏮 <p class="ql-block"><b>在岁月的长河中,手工制作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生命里的每一段旅程。得知江城驿站将开展拼布技艺学习活动,邀请北京拼布非遗传承人荷萍教授授课,我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那些与手工相伴的美好时光,如潮水般涌现在眼前,同时也让我愈发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沉甸甸的意义。</b></p> 我的十字绣作品 <p class="ql-block"><b>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毛衣有了更多漂亮、舒适的选择,我也慢慢放下了手中的毛线针。但对手工的热爱从未减退,我开始迷上了十字绣。一幅十字绣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眼睛盯着绣布,手中的绣针上下穿梭,将彩色的丝线一点点绣成精美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懂得,每一种手工技艺都如同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先辈的匠心。现在我屋里的挂画都是我自己绣的,并且也送朋友不少。</b></p> <p class="ql-block"><b>记得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物资也相对匮乏。但正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我早早地与手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来岁时,我就开始学习打毛衣。那时,打毛衣的毛线是母亲省吃俭用攒钱买来的,颜色单一,质地也不算柔软。可我却视若珍宝,一放学就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两根竹针,跟着母亲有样学样地织起来。从最开始歪歪扭扭、针脚大小不一,到后来能够熟练地变换各种针法,织出花样繁多的毛衣。全家人的毛衣都出自我的双手,父亲那件厚实的藏青色毛衣,领口和袖口织着简单的菱形花纹;母亲的毛衣则是温柔的米白色,衣摆处绣着几朵小巧的花朵;弟弟的毛衣充满童趣,织着可爱的小动物图案。这些带着温度的织物,不仅是遮体保暖的衣物,更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与亲情,像极了非遗技艺中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b></p> 部分自己打的毛衣 <p class="ql-block"><b>除了打毛衣,我还热衷于剪纸、拼布和做衣服。剪纸时,一张普通的红纸,在我手中剪刀的游走下,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形态各异的人物故事。每一次裁剪,都是一次与艺术的对话,纸张在指尖翻飞,仿佛有了生命。记得我剪了满满的一大本,后来送给了我同学的妹妹。还有姐姐出嫁的枕头,桌布,窗帘,等都是我给她钩的,而做衣服更是充满挑战,从挑选布料,到量体裁衣,再到一针一线地缝制,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我的心血。这些手工创作,何尝不是在延续着古老的手工艺传统?它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通过我们的双手不断传承,让传统技艺在时光的流转中焕发新的生机。</b></p> 用旧挂历做的钱包和文件夹 这些小吊带背心都是我利用布头做的 用边角料做的羊绒围巾 钩针钩的围巾 棒针编织的卫生间马桶套 钩针钩的手机袋 旧衣编织的地垫 拼布小被子 <p class="ql-block"><b>如今,得知江城驿站精心安排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拼布技艺学习活动,邀请到北京拼布非遗传承人荷萍老师不远万里来汉进行公益授课,我心中满是感激。江城驿站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荷萍老师无私地分享自己的技艺与经验,这份对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奉献,令人敬佩。拼布作为非遗技艺的一种,将零碎布料重新组合,这其中既有着节俭环保的理念,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尽情展现创作者的个性与创意。它就像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古老的技艺通过现代的表达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每一块布料、每一针缝线,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传递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我期待着在这次拼布学习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手工技艺,更希望能为非遗传承贡献一份微薄之力。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作,让更多人了解拼布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我们的指尖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