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长城:繁峙北临朔同,西近雁门,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历史上县境东、北两面的长城长达100余公里。1933年勾注山以北乡村划归应县后,仅留东面一段长城。此段长城北起大营镇团城口,沿山脊经西跑池、平型关、桥儿沟、韩庄到茨沟营止,全长35公里。战国时赵国修筑,隋代重修。明代,在原长城外包砌砖石,加高加宽,筑成内长城。保存较完整的是神堂堡乡韩庄村一段,城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墙高6.6米,顶宽3.6米,砖石结构,每隔一段有1台,从韩庄到茨沟营20公里的地段上共有13个台。每个台都以“茨字”编号,台上额镶嵌着“茨字XX号”的石刻。从韩庄村东“茨字二十二号”起,按从北到南的顺序编号,直到茨沟营。台呈正四棱台形,高12米,底边长12米,顶部略小。底部砌石条9层。石条长1~2米,厚50厘米,宽50厘米。石条以上用砖垒砌,砖重10公斤。台的基部为实体,与城墙相连,墙以上分上下两层,下层用砖碹成6个暗室,12个哨口(每面3个),暗室与哨口相通。中有一天井与上层通。上层有射击和守望用的垛口。有的台上有木建的房子,以遮风避雨,现均已拆除。韩庄长城原保存完整。1970年修筑京原铁路时,为取其石条使用,贸然将城墙炸毁。</p><p class="ql-block">二、平型关:坐落在县东北65公里处,南距平型关村2.5公里。为雁门18隘之一,关口亦称关岭,建在勾注山东端与泰戏山北端相交处。四周群峰挺拔,地势险要,为通京孔道,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明建清修,因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被定为革命遗址,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1511)筑,万历九年(1581)增修,周长为550米。墙体构造坚固,底部基石用花岗岩砌成,墙体为夯土,平夯以砖甃面,每间隔1.5米砌一砖垛,用以加固墙体。现残存城墙底宽4米、高6米,两侧长城起伏。城砖长39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关楼已毁,瓮城皆存。关口较完整,古道穿城而过,是繁峙通往灵丘的要道。关门坐西向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宽2.7米、墙厚2.7米、高4米,门额石匾横刻“平刑岭”3个大字。明代平型关设守备1员,百户1员,征操马军500名,守御旗军184名又宣府镇兵3000名在平型关驻扎,专应援吴王口。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都司、巡检司。</p><p class="ql-block">三、应关城:位于神堂堡乡茨沟营村,距县城80公里。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建于山谷,背山向水,随山势筑城垣,与内长城相连,山高沟深,有“一夫把关,万夫莫过”之险。残墙高3米,顶宽2.5米,周长1500米。城周有敌台四所,台高7米,底宽7米,石为基,上部砖砌。现有西南一座敌台保存较完整。现存东门一座,上建门楼3间,前设似抱厦形建筑,悬于空中,用四根柱支撑抱厦的重量,门楼上有一匾,上书“应关城”,万历年间所建。城内原有参将衙门,占地3334平方米,有大堂9间,二堂3间及牌楼等建筑,现仅存大门台阶。村东南有大教场、阅兵台;村东有小教场、阅兵台、旗墩。实物已无,唯存地名。</p><p class="ql-block">四、大沟堡:位于下茹越村东北部。堡建在50米高的台地上,南临滹沱河,北靠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形势险要。堡平面呈正方形,周长300米,残墙高4米,底宽2米,顶宽1米,夯土层厚15~20厘米。东墙较薄。堡的四角与北、西、南三面共有垛5个,垛与墙相连,比墙宽而高,成“凸”字形。1970年挖地道时曾发现堡地下有古地道,地道壁上有“万历”题字。</p><p class="ql-block">五、福连坊堡:位于下茹越乡福连坊旧村。堡平面呈正方形,周长1200米,残墙高约8米,底宽7米,夯土层厚15~17厘米。堡设东西2门,门洞宽3米,高4米,砖石砌成。西门已毁,东门仍存。东门外侧上额镶一石匾,刻“福连堡”,内侧石匾刻“震亨洞”,均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时所制。据传,西门外原刻“佛莲堡”3字,内侧刻“繁东屏障”“万历XX年重修”等字。</p><p class="ql-block">六、光裕堡:位于光裕堡村,始建于乾隆年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堡墙底宽3.3米,顶宽2米,残墙高2米,设南门一座。</p><p class="ql-block">七、义兴寨:位于县城东北43公里的义兴寨村。始建于北宋,为北路口(北楼口)的驻守地。城堡建在沿口河两岸的山坡上,相隔里许。河西称义兴寨,河东称义兴城。义兴城东西长585米,南北宽465米。残留土墙3米余,金矿建矿时被铲掉。义兴寨又叫焦赞寨,东西长60米,南北宽23米,残墙高3米。</p><p class="ql-block">八、鼓楼: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并在楼南东西两侧新建小钟鼓楼各1座。光绪二年(1876)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由砖碹洞台基和三檐两层楼两部分组成。基底平面东西长25.7米,南北宽23.8米,碹洞东西宽4.9米,南北长23.8米。楼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1.1米,高21.5米。楼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4间,歇山顶,前设廊,中为通柱,四周为叉柱造,斗拱呈把头交项作,内外檐用剳牵手法连接。楼前小钟楼和小鼓楼皆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东面为钟楼、西为鼓楼。钟楼内现存金大定十年(1170)铸造铁钟1口,重3500公斤,原在文昌阁,清光绪年间移置于此。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刘菜在楼南书匾“声闻远震”,北书匾“三关耳目”,均已毁。楼上现存清代重修碑记4通。鼓楼是古代作为军事报警和平时报时辰用的。清代改为祭祀文昌的处所。现为县图书馆库房。</p><p class="ql-block">九、烽火台:又称烟墩,是古代传递战争信息的建筑物。境内烽火台大都建在北山军事要口附近。西起马兰口(白堡村),东至平型关,长60公里,现存烽火台37个。烽火台的构造大体有两种:一是土筑,实心;另一种内用土筑,外用砖砌,内空,可供人休息、防守。大沟烽火台位于大沟村东北200米处的台子梁上,正四棱形,底边长10米,高约10米,夯土层1620厘米,原为实心,抗日战争时期挖成空心,拾级而上可到顶端。东魏烽火台位于东魏村东南岭巅,人称一台(亦称头道台),沿山脊往北直至马兰口(白堡村),还有二道台,三道台,四道台(轿顶山),间隔3~5里。一道台高约12米,正四棱形,底边长10米,夯土层17厘米,实心,顶部有少量石块。台建在一块周长100米,高2米的圆形高地上。东连仲烽火台位于东连仲村南2华里处,台高约10米,底边长10米,正四棱形,内用土筑,外用砖砌。夯土层厚13~18厘米。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8.5厘米。台之北面设门,入门向西为暗室;入门向东有梯形台阶,可登至顶。顶上四周设12个垛口,可观察敌情。台周有堡,堡呈正方形,边长34米,残墙高3米,顶宽1~2米,夯土层6~10厘米。1966年将砖拆毁。当地群众称此台为“望楼”。传说古代五里一台,十里一铺,铺设望楼,构造较“台”复杂。平型关和上永兴的烽火台,原为砖砌,内有暗室。现砖石已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