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丸子

舞轻寒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在离家三十里地远的一所高中读书。</p><p class="ql-block"> 一天,班里有个女生悄悄地把我喊到教室外。</p><p class="ql-block"> 她问:你们村是不是有沈家丸子在卖?</p><p class="ql-block"> 我说:嗯,我舅舅家的。</p><p class="ql-block"> 瞬间,她脸上显现出高兴异常的神情:啊!真是太好了!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打听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禁不住惊诧:她的家在黄河边上,离着我们村至少也得有七八十里地的距离了,她是怎么知道我舅舅家卖的药丸呢?</p><p class="ql-block"> 她说:你周末回家后一定记得给我拿十副药来啊。</p><p class="ql-block"> 周末,我把同学让我给她捎药丸的事告诉了母亲。吃过晚饭,母亲就去了与我们仅隔四条胡同的舅舅家。周一我如约把十副药交给了那个女生,后来我就把那件事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来年秋季,开学伊始,那女生又找到我,高兴地和我说:你舅舅家的药真是管用啊!我亲戚家的嫂子吃了不到十副就好了。她结婚七八年了一直没有孩子,去了好多地方医治过,可是都没有效果。这不,前两天她刚生了个男孩。她让我给你捎了点鸡蛋来。看着她眉眼里和嘴角上压抑不住的喜悦,我也由衷地为她亲戚家的嫂子高兴。</p><p class="ql-block"> 其实,小时候我就知道舅舅家一直在售卖一种中草药丸。但我只是知道有那么回事,舅舅家的药具体是医治什么病的,疗效怎样,我却一点儿也不清楚。更何况每次通过母亲去舅舅家买药的都是些女人们。女人们来到我家后,先是神神秘秘地和母亲私语一番,而且有意回避着我们,不愿意让我们小孩子听到她们谈话的内容。她们越是那样遮遮掩掩的,就越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有空我就跟在母亲身后追问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拗不过我的追问和央求,母亲终于告诉我了沈家丸子秘方的由来:早年时,母亲的祖辈沈氏一族在我们村虽然不是大户旺族,却也是自成了一条沈家胡同。他们家风纯朴,与人为善。相传一年恰逢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眼见得日子进入初冬,沈氏先辈中一位老太太家中的饭筐里除了两个菜团子外,其它的吃食却是丁点儿也没有了。老太太便端坐家中纺线,以期给饥饿的孩子换点食物。此时,大门过道里传来了的扣门声。老太太出门一看,却是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叫花子蓬头垢面,气喘吁吁地瘫在了地上,枯瘦肮脏的手上擎着一个破碗。老太太赶紧叫孩子们把叫花子搀进屋里,把一个菜团子塞到了他手里。叫花子三口两口就把菜团子吞了下去,然后恳求地看着老太太。孩子们眼巴巴看着自己的祖母,只有一个菜团子了,如果给了叫花子,他们今晚上就得挨饿了。老太太犹豫再三,狠狠心,终是将最后的菜团子递给了叫花子。忽然间,叫花子不见了,一个面容和蔼的白胡子老头出现了。老头仙风道骨,一看就不是凡人。老头告诉老太太说,他走过了附近的十里八乡却没有讨到一口饭吃。只有沈氏老太太能倾其所有,可见沈家必是大善之族,行善之人必有善报。老头边说着边递给了老太太一个纸团---那就是药丸的秘方了。白胡子老头再三告诫她说:得此秘方者,只可保平常年份小富,大灾之年糊口之用,所以行善为根本,绝不可以此来发家致富,谨记,谨记。白胡子老头说完就不见了踪影,从此沈家丸子得以流传。</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对沈家丸子秘方的故事总是深信不疑的。以至读到了小学的我还经常盼望终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头也会来拯救我,给我一个变聪明的秘方。</p><p class="ql-block"> 因为女人们来家里找母亲捎药时总是背着我们姐妹,加之买药次数也不频繁,慢慢地,我就淡忘了自己对沈家丸子的一腔热忱。</p><p class="ql-block"> 同学嫂子吃了药丸就生了孩子的事又让我想起了母亲告诉我的那个故事。那时候我已经明白那种传说仅是用来搪塞那些懵懂孩童的。 </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偶然从父亲那儿得知了另外一个较为写实的版本。早年间,我们村有一个李姓名医,人称石大夫。他有一女儿嫁给了沈家后人,为了让自己闺女免于生计困顿,他遂把一偏方传给了女儿。对于沈家丸子的由来,在母亲和父亲那里就已经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讲述了。</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村有古道热肠之人主持重修李氏家谱。我在李氏家谱上找到了一条珍贵的记录--沈家药丸秘方的由来。我们家谱上对药丸的由来与父亲和母亲的讲述更是大相径庭。李氏家谱上关于它的记载如下:</p><p class="ql-block"> 儒意---谦德分支</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李誉公 妻 兰氏</p><p class="ql-block"> 注:誉公 字瘦石 被人们尊称为誉公七爷。</p><p class="ql-block"> 大清道光年间,水寨一带乡间名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人称石大夫。济南巡抚大人府老夫人患腹肿,请誉公医之,愈。巡抚大人谴人以轿护送归家,并以金银元宝赠之,誉公分文不取。后巡抚大人又赠其名贵八扇屏风,其上诗文由八大名家撰写,材质精良,雕工精美。后人为纪念誉公,遂于村中祠堂大庙修建石大夫庙,门上横匾写有“有求必应”,并设有供人讨签治病所用签簿。誉公妙手仁心,兼有悲天悯人之德。目睹本村沈家父子度日艰难,遂给一秘方救济,秘方专治妇人之病。并告知:可造成此丸专治妇科之病,不能发财,只可糊口。1952年,祖庙祠堂被拆,庙中塑像被沈氏后人请回家中供奉保存。</p><p class="ql-block"> 看来,李氏家谱上这个版本才是关于沈家丸子的最客观最本真的记录了。</p><p class="ql-block"> 据母亲说后来石大夫像和牌位被人从村中的祠堂大庙的大殿中除去了,被扔至村里的长长湾里。母亲说那天半夜里他们沈家有一位勇敢的二奶奶踮着小脚偷偷去湾里寻到石大夫像和牌位,把它们请回家中藏了起来。石大夫的真身像约摸着身长一米五六,盘腿坐着,留着山羊胡子,一副很富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在那特殊时期,外祖父家因为卖药不止被抄过一次。有一次,母亲正好在现场。耳听得哄哄的人声和锣鼓声进了家门,母亲赶紧拿过平时制做药材用的大瓢子,狠狠地挖上了一瓢棒子面,放在了两尺高的装有成品药丸的小瓮子上面。抄家队在院子里敲了一阵锣鼓,高喊了一通口号,有人大声斥问,要求外祖父母把药丸和制药家什交出来。母亲抱起小瓮子对外祖母说:娘,俺去蒸干粮了。母亲边说着,边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母亲抱走了“罪证”。好在那天去的人都是些不谙世事没多少心眼的小孩子。他们砸开了外祖母陪嫁时红漆的樟木箱子,搜走了她两米长的羊毛围巾和白蟒和紫蟒的两身珍贵的戏服,那是外祖父和他的京剧票友们各自卖了自己的地瓜干口粮当做宝贝请回来的。它们连同祖父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一尺厚的《日用大百科全书》以及其它的珍贵的画谱都被堆在早已干涸的长长湾底里,等待着一起被焚烧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何时舅舅家药丸的制作和售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不过,那时他们已没有公开的堂号,只是私底下还在制售药丸而已。沈家丸子从最初开始制作,中间经过代代传承,传到舅舅这一辈时已经是第十代了。有人来求药,他们就做,没人来买,他们也不着慌。</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外祖父那一代是沈氏堂号最兴旺,生意最发达的时期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沈家最初的堂号早已被分成了四个分支,每支都拥有着自己独立的堂号。一尺宽,四尺长,黑底金字的一式四块的堂号标牌被高悬在沈家胡同里的门口侧面。沈家胡同里有三块,分别是济德堂,同德堂,心德堂 ,外祖父家后面胡同里还有一块,母亲依稀记得似乎其名为合德堂,她说时间久远她也记不太清了。</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的军阀混战时期,乡间匪患也颇为厉害。凡是做点儿小生意的主家们都栖遑不堪,本来买卖就小,朝不保夕的。沈家族人担心堂号标牌高悬门外会招来灾祸,经过商议,他们一致同意把标牌暂时撤下,放在家中保存,等境况好转了再挂出去,但生意是照常做的。</p><p class="ql-block"> 沈家丸子的秘方按祖制是传男不传女的。但在沈家,凡是女儿家都是知道药丸秘方的。对于他们,那其实是个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已,因为药丸的制作全是女人们的事儿。男人只负责药材的进货,往县城以外的地方出货,药材的择选和制作都是家里娘们儿和闺女们的活儿。</p><p class="ql-block"> 药丸配比没有纸质秘方,只是通过口口相传。对此我很是诧异,原来秘方不记录在纸上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外人得了药方,把药品配制比例偷学到手,是为了保密的需要。二是因为药方实在是简单的很,每个见过秘方的人很快就会熟记,根本没必要用纸质记录。</p><p class="ql-block"> 即便药方再简单,各种药材的比例,配制还是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拿捏到好处的。无论是从药材的质地,按比例配制,还是到研磨加工,直至最后被制作成药丸甚至是包括药品在堂号的出售,所有工序几乎都是由女子来完成的。在外祖父家,这一重任全都落在了小脚且身体单薄的外祖母身上。按道理,外祖母是外姓人,沈家女儿们也会嫁人,沈家难道就不怕她们把秘方传给外人吗?母亲说过去的确曾经有过药方外流的事,因为家族处理及时,外人也只认沈家的牌子,加上卖此种药丸真的很难发财致富,后来那种事便罕有发生了,当然主要还得靠族人们恪守规矩,才能使得沈家丸子不至于外传。</p><p class="ql-block"> 因为姨妈久居北京,母亲从小时候就成了外祖母唯一的助手。母亲对秘方已经很清楚,但为了避嫌,母亲只是专心做药,别的事从不过问。她整日地帮外祖母择选,翻晒和称量药材,把精选的药材用捣药的石臼捣打研磨成细细的粉末,再把粉末放在网眼细小的筛子里,轻轻又匀速地来回晃动。在晃动期间,均匀地撒上干净的凉开水,再晃动,直到把粉末晃成千万颗绿豆粒大小的,质地匀称,外表光滑的药丸。然后再按剂量分配,扎成五小包,把五小包药丸扎在一个稍大的纸包里,这就是一副药了。而把粉末在筛子里晃动成药丸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力和细心。晃动期间要不断地把粗砺的材质挑出来,否则研制的药丸表面粗糙,让人难以下咽,也影响药丸的质量和药效。</p><p class="ql-block"> 在堂号里出售的丸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大都亲自到堂号里来买药,曾有泰安人专门骑驴来买药的。邻县周村有常住户的药铺也曾专给外祖父提供药材原料,外祖父再把成品的药丸供给他们在药铺出售。除此之外,大部分的销售途径就是邮寄了。</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经常去外地买进药材,一出门就是几天。外祖母和母亲在家把材料研制成药丸,把药丸打包好,外祖父用专用的小木盒装好,邮寄到全国各地。那时除了省内,东北地区是主要的销售地。因为旧时有好多山东人北出山海关口去闯关东谋生,据说沈家先辈里曾有一个被称为三奶奶的也去了东北,沈家丸子流传到东三省跟她有莫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沈家丸子的初衷是只为灾难时能糊口,平时积德行善,并不为发家致富,并且它的受众群体是女性,所以药丸的买卖不可能总是红红火火,只是有需要来买就制作,没有买卖也是无关沈家生计的。</p><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沈家丸子仍然医治好了不少人。东北有家人的媳妇吃沈家丸子治好了病,十月怀胎后生了孩子,他们邮寄来了一面锦旗。邻县的一个男人曾用马车拉着两领席子专程来到外祖父家,一进门先给外祖父“咚咚咚”磕了仨响头。原来他多年不孕的老婆吃了沈家丸子后生了对双胞胎。全家人高兴坏了,一商量,就让他来当面致谢。他家世代以编席子为生,他就用上等的好料给外祖父编了一大一小两领宽大的席子。小的在床上磕边磕沿正正好好,大的能折到床里边的屋墙上半截当墙围子。席子质地细密,花纹繁杂,仿佛主人把所有的感激与赞美都编在了席子中。外祖母曾赞叹那是她有生之年见过的最漂亮的席子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药丸售卖是没有广告的,大都是通过病人家属之间的口口相传而知晓疗效,纯靠口碑,而被附在药包上的票版就相当于当今广告的作用了。 </p><p class="ql-block"> 沈家四家堂号的票版是一样的版式,功效和需要忌口的食物是一致的,只是下面的署名和堂号名称不同而已。沈家丸子最初的票版是淡粉色的,估计因为药丸是治疗妇科疾病,所以才选择淡粉色的纸张吧。以现代人的观点,淡粉色是暖色调,和女人的气韵通融,女病人一见到暖色就会有心安舒适之感,这也有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一次,母亲给邻居拿回的药包放在桌上,我禁不住好奇打开了一包。我见到了济德堂的票版,只见那淡粉色的纸张上从左至右以竖行繁体字写着:</p><p class="ql-block"> 濟德堂沈記</p><p class="ql-block">本堂秘製祖傳沈氏紫金丸,專治女科精血不調,或前或後淤血成塊,婦人久不生育,如腰疼腿疼,四肢無力,發熱發燒,赤白帶下。治男科膨悶脹飽,積聚作疼,無不效驗。服用此丸:每晚空心用下。如有白帶用黃酒為引,如無帶症,用小米湯為引。忌口:專忌腥冷豆類,白菜,忌茶忌氣。</p><p class="ql-block"> 堂主沈xx</p><p class="ql-block"> 从票版上我才得知沈家丸子竟然有一个如此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沈氏紫金丸。沈氏紫金丸不只是治疗女性不孕,也包括经血不调等其它类似的病症,甚至是也可调理男科病症。以此来看紫金丸的主要功效应该主要是打通身体经络,调节身体的激素平衡。</p><p class="ql-block"> 到了舅舅这一辈的后期,票版依然是竖体排列的,但纸面不再是粉色而是用年代感极强的棕黄色纸质代替了。票版最后面被附上了舅舅的电话号码,电话号码的出现与票版的整体设计虽然不太搭配,但联系方式的时代特色自然也是合乎情理的。 </p><p class="ql-block"> 我问母亲:表弟怎么不继承沈家丸子呢?母亲说:你表弟肯定是继承人了。只是你表弟现在在工厂里上班,工资不少。现在医院这么多,医学技术又这么发达,试管婴儿都有了那么多年了,沈家丸子这种类似的偏方已经很少有人去买了。</p><p class="ql-block"> 沈家丸子的经营模式跟时代的巨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此我曾感到很是遗憾:现在有多少秘方包装精美,火热销售,沈家丸子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是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却说没有啥遗憾的,沈家一直恪守着祖训:沈家丸子不是用来发家,而是用来积德行善的。想来紫金丸用来糊口也只是乱世之下的初衷,在物质如此富足的盛世里也不用非得依靠着它才能维持生计了。旧时的生意人都有自己常年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非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时代更迭,世事变迁,现在沈氏后人依然在恪守着那最本真纯良的初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善缘的传承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