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肿瘤发生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肿瘤细胞不断增殖,部分癌细胞获得侵袭能力,可突破原发肿瘤的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内渗:癌细胞进入血管或淋巴管,这一过程需要癌细胞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破坏其屏障功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循环播散:癌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液在体内循环,在循环过程中,部分癌细胞可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但仍有一些癌细胞能够存活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外渗与定植:存活的癌细胞到达远处器官后,会从血管或淋巴管中穿出,进入周围组织,并在适宜的微环境中定植、增殖,形成转移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的通道主要有以下两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流动,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之后,癌细胞可进一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更远的淋巴结或其他器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后,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位。由于肺和肝的血液循环丰富,因此是血道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肿瘤还可通过种植性转移的方式播散,如体腔内器官的肿瘤,癌细胞可脱落并种植在体腔的浆膜面或其他器官表面,形成转移灶。这种转移方式没有特定的转移通道,而是通过癌细胞在体腔内的直接播散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物学特性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侵袭能力增强:癌细胞会表达一些特殊的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这些酶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成分,为癌细胞突破原发部位并向周围组织侵袭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运动能力提高:癌细胞通过调整自身的细胞骨架结构,增加细胞的运动性和变形能力,使其能够在组织间隙中移动,进而穿透血管或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层,进入循环系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基因表达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激活:癌细胞发生EMT过程,上皮细胞标志物(如E-钙黏蛋白)表达减少,间质细胞标志物(如波形蛋白)表达增加,使癌细胞失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获得间质细胞特性,从而更具侵袭和迁移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改变:一些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如MMPs基因家族会被上调表达,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同时,某些抑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会被抑制,导致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减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代谢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能量代谢重编程:癌细胞会调整其代谢方式,更多地依赖糖酵解来产生能量,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是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瓦博格效应”。糖酵解产生的中间产物可用于合成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所需的生物大分子,如核苷酸、氨基酸和脂质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营养物质摄取改变:癌细胞会增强对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以满足其快速增殖和转移过程中的能量和物质需求。例如,癌细胞会高表达一些氨基酸转运蛋白,增加对必需氨基酸的摄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免疫逃逸相关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上调:癌细胞会表达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 -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这些分子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使癌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癌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招募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到肿瘤微环境中,这些细胞可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为癌细胞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速度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类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些高度恶性的肿瘤,如小细胞肺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往往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转移速度相对较快,可能在数月内就出现远处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某些低度恶性的肿瘤,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相对缓慢,转移速度也较慢,可能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生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分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肿瘤处于早期时,一般转移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发生转移,速度也相对较慢。因为此时肿瘤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的程度有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肿瘤发展到晚期,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具备更强的侵袭能力,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发生转移,且转移速度通常会加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患者个体差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免疫力等因素也会影响肿瘤转移速度。一般来说,年轻、身体状况较好、免疫力较强的患者,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肿瘤细胞可能更容易突破机体的防御,发生转移且转移速度可能更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治疗情况也会对肿瘤转移速度产生影响。及时、规范的治疗,如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可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延缓转移。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肿瘤细胞则可能迅速增殖并发生转移。</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容易发生转移的肿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就可能通过血行和淋巴道发生广泛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有脑、肝、骨、肾上腺等。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和鳞癌也有较高的转移风险,腺癌常易发生血行转移,鳞癌则较易出现淋巴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容易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等,也可经血液循环转移到肺、肝、骨、脑等器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直肠癌:可通过淋巴转移至肠系膜淋巴结等区域淋巴结,晚期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脏、肺脏等,其中肝转移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胃癌:易发生淋巴转移,可转移至胃周淋巴结、远处淋巴结如左锁骨上淋巴结等。此外,还可通过血行转移到肝、肺、骨等器官,也可种植转移到腹膜、卵巢等部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常侵犯周围的血管、神经组织,也易转移至肝脏、肺、腹膜后淋巴结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转移能力较强,可通过淋巴道和血行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肝、脑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就可能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如肺、骨等部位。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相对恶性程度较低,但也有一定比例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p> <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且多步骤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在局部形成一定规模的肿瘤组织。随着肿瘤细胞的生长,部分癌细胞会获得侵袭能力,它们能够分泌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从而使癌细胞得以突破原发肿瘤的边界,侵入周围正常组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内渗:癌细胞通过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破坏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从而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内,这个过程称为内渗。进入循环系统的癌细胞会随着血液或淋巴液在体内流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循环中的存活:在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中,癌细胞会面临多种挑战,如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血流剪切力等。只有一小部分具有特殊生物学特性的癌细胞能够存活下来,并继续随循环系统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外渗与定植:当癌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液到达远处器官或组织后,它们会从血管或淋巴管中穿出,进入周围的组织间隙,这个过程称为外渗。癌细胞需要找到适宜的微环境才能定植下来,在新的部位增殖并形成转移灶。癌细胞会与周围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诱导血管生成,为自身提供营养和氧气,从而逐渐发展成可见的转移肿瘤。</p> <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因肿瘤类型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转移部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肺部:许多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黑色素瘤等都容易转移到肺部。因为肺部血液循环丰富,癌细胞容易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并定植生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肝脏:是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的转移部位。这是由于胃肠道的血液会先回流到肝脏,使得癌细胞有更多机会在肝脏内停留、增殖。此外,胰腺癌、胆囊癌等也常转移至肝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骨骼: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容易发生骨转移。癌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髓腔或骨膜下,破坏骨组织。骨转移好发于脊柱、骨盆、肋骨、四肢长骨等部位,患者常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脑部: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是脑转移的常见原发肿瘤。脑部血供丰富,且血脑屏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癌细胞突破,使得癌细胞能够在脑部形成转移灶,引起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淋巴结: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有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尤其是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管道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如乳腺癌常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常转移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胃癌常转移至胃周淋巴结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特定器官或组织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因此会有相对特定的转移部位倾向。但在临床上,也可见到一些不典型的转移部位,具体情况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综合判断。</p> <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概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情况等,所以很难给出具体的概率,以下是一些大致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类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就可能发生广泛转移,据统计,约70% - 8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出现了远处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其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相对较小,在初诊时,远处转移率通常在10%以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分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结直肠癌为例,早期结直肠癌(如Ⅰ期)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的概率较低,一般在10% - 20%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晚期结直肠癌(如Ⅳ期),出现远处转移的概率可高达50% - 80%甚至更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治疗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乳腺癌为例,如果患者接受了规范的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其远处转移的风险会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经过规范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可达80% - 90%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乳腺癌的转移概率会显著增加,晚期乳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可超过5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肿瘤转移概率因多种因素而异,需根据具体肿瘤类型、分期及治疗情况等综合评估,对于特定患者,医生会结合个体情况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分析。</p> <p class="ql-block">部分肿瘤在发生转移后仍有治愈的可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状腺乳头状癌:即使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至肺、骨等部位,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放射性碘治疗、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甚至达到临床治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绒毛膜癌: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常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即便发生肺、阴道、脑等远处转移,通过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愈率可达80%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即使出现淋巴结外器官的转移,如骨髓、脾脏等,通过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方案,也有较高的治愈率。例如,早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晚期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也有部分可以治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肾癌:对于出现肺、骨等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部分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缓解甚至临床治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直肠癌:如果结直肠癌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在经过严格评估后,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转移灶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达到临床治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后是否能治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类型、转移部位、转移灶数量、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每个患者的情况都具有独特性,因此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肿瘤转移后被治愈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肝母细胞瘤肺转移:2011年,一名患儿被发现患有肝母细胞瘤,伴有下腔静脉瘤栓和双肺转移瘤。经过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以及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末次化疗后肺部病灶消失,患儿长期随访无病存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肠癌肝转移:湖南一位62岁的刘女士确诊为结肠癌肝转移,经多学科专家组会诊,先进行免疫治疗。3个月后肿瘤明显缩小,追加3个月免疫治疗后,肠道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继续缩小,达到手术指征,经右半结肠切除和肝脏转移瘤切除手术,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全部坏死和消失,患者得以根治和完全治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王先生于2021年7月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伴有广泛肝转移,肝脏肿瘤数量逾千枚。经过“化疗+靶向+免疫+介入”等多方案联合和序贯治疗,病情显著改善,后进行“原位肝移植联合全胰腺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瘤生存已达14个月,完全恢复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乙状结肠腺癌肝转移:2024年,一位中年男性被确诊为乙状结肠腺癌伴肝脏多发转移,无法手术治疗。接受艺术化全身系统性治疗后,4个月复查PET - CT显示结肠上的原发肿瘤和多发肝转移瘤都消失了,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得到极大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乳腺癌腋窝转移:一位女士确诊乳腺癌,肿瘤五公分,腋窝转移,分期2B。在中山肿瘤医院经过八次化疗,手术切除左乳全部腺体,病理显示浸润癌被消除,后又进行25次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p> <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后被治愈的概率因肿瘤类型、转移情况、治疗手段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难以给出确切的具体数值。以下是一些大致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时,规范治疗后10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若发生远处转移,经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5年生存率可能在30% - 70%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绒毛膜癌:即使发生肺、阴道、脑等远处转移,通过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愈率可达80%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霍奇金淋巴瘤:晚期出现淋巴结外器官转移,通过联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能达到50% - 70%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直肠癌: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经过严格评估和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5年生存率约为20% - 4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肾癌:出现远处转移后,使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5年生存率可能在20% - 30%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肿瘤转移后虽治愈难度较大,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综合治疗手段的合理应用使部分患者仍有治愈的可能,具体概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个体化评估。</p> <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后可采取以下多种治疗手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转移灶切除:对于部分孤立性转移灶,如结直肠癌肝转移、肺癌脑转移等,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手术切除转移灶,以延长生存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减瘤手术:当肿瘤转移导致局部压迫或梗阻等症状时,可进行减瘤手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放射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外照射:利用高能射线从体外对转移灶进行照射,可用于骨转移、脑转移等,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疼痛、压迫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内照射:通过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对转移灶进行近距离照射,如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化学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身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全身可能存在的癌细胞,适用于多种肿瘤转移,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的远处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局部化疗:如胸腔、腹腔内化疗,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体腔,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控制体腔内的转移病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靶向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异常,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肺癌的EGFR突变阳性患者,可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药物;乳腺癌HER - 2阳性患者,可采用曲妥珠单抗等进行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免疫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如帕博利珠单抗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如CAR - 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等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他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例如,乳腺癌患者可使用他莫昔芬等药物进行内分泌治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医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副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肿瘤转移后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类型、转移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p> <p class="ql-block">T1G3膀胱癌的转移方式及通道与一般膀胱癌类似,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淋巴道转移:癌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先聚集在边缘窦,继续增殖后累及整个淋巴结,进而可转移至远处淋巴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血道转移:癌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器官,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肝、骨、脑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种植性转移:当肿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体腔或体腔内器官的表面时,可形成转移瘤,如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在腹膜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T1G3膀胱癌权威性的监测方法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 - CT等,可发现身体各部位的异常肿块,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转移及转移的部位和范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肿瘤标志物检测:部分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等,若在治疗后再次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病理检查:对可疑的转移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是确诊肿瘤转移的金标准。对于膀胱癌,还需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直接观察膀胱内有无肿瘤复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控制T1G3膀胱癌的措施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该患者已进行多次电切和卡介苗灌注,后续可能还需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定期复查:治疗后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膀胱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转移迹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抗肿瘤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支持治疗:对于出现疼痛、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止痛、输血、营养支持等,以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