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林摄影/美篇号1665030</p> <p class="ql-block"> 4月22日上午9点,我们一行前来香山别墅白公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歌乐山麓,松柏间浮动的雾气便裹挟着历史的凉意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白公馆灰白的砖墙在晨光中愈发冷峻,这座曾属于军阀白驹的欧式别墅,在1939年被军统强征为秘密监狱。青砖砌成的岗楼上,当年哨兵巡逻的环形走廊仍清晰可见,仿佛随时会传来刺耳的呵斥声。</p> <p class="ql-block"> 站在放风坝遗址,当年小萝卜头玩耍的石桌仍在。讲解员说九岁的他在此识字,被害时口袋里还装着半截铅笔。石桌上的刻痕犹存,歪歪扭扭的"中国"二字,让花岗岩都变得柔软。春风掠过坝角的野菊花,金黄的花瓣轻轻触碰着刻痕,仿佛在续写未完成的笔画。 </p> <p class="ql-block"> 二楼囚室的铁窗仅容手掌出入,潮湿的青砖地面铺着发霉的稻草。在编号207的囚室前驻足,墙上用木炭画着颗五角星,旁边模糊的字迹写着"春天总会来"。这个不足五平米的狭小空间,曾囚禁过《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展柜里的半截铅笔,是他用牙刷柄与狱友交换得来,在《挺进报》上写下最后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展馆深处,陈然烈士的《我的"自白书"》手稿在射灯下泛着微黄。"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遒劲的笔锋穿透纸背。这首在刑讯室完成的诗稿,是烈士用竹签蘸着棉袄里扯出的棉絮写成。玻璃展柜里的棉絮团已发黑板结,却比任何勋章都闪耀。</p> 在纪念馆尾厅的电子屏幕上,烈士们的照片如星辰次第亮起。王朴变卖田产资助革命的契约、江姐的粗布旗袍、蔡梦慰的《黑牢诗篇》手稿......每件展品都在讲述信仰如何穿透铁幕。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突然响起,玻璃幕墙外满山的苍松随风起伏,恍若万千碧浪涌向天际。 沿着狭窄的木质楼梯下行,阴湿的审讯室令呼吸骤然发紧。 <p class="ql-block"> 锈迹斑斑的刑具陈列在玻璃柜中,铁鞭的倒刺挂着凝固的暗红,老虎凳上的皮革已皲裂如干涸的河床。</p> <p class="ql-block"> 墙上斑驳的抓痕,是受刑者用指甲刻下的痕迹,最深的一道嵌入了砖缝三毫米。玻璃展柜里的血衣碎片,经纬间仍能窥见暗褐色的印渍。</p> <p class="ql-block"> 随着我们离去的脚步,白公馆渐隐于苍茫山色,囚室铁窗却在我们心头愈发清晰。那些凝固在时光里的血痕与字迹,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种。归途上采撷的野花轻轻摇曳,每一片花瓣都盛满歌乐山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 七律·谒白公馆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窗斑驳锁寒秋,忍看残阳血色稠。</p><p class="ql-block"> 壁上弹痕铭碧志,牢中绝笔刻吴钩。</p><p class="ql-block"> 一腔浩气冲云阙,九死丹心照玉楼。</p><p class="ql-block"> 松柏长歌风骨在,红岩岁岁砥中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白公馆展馆内现存刑具、囚室、烈士遗物等文物2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1949年"11·27"大屠杀中,207名革命者在此殉难,仅19人幸存。展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时间:2025年4月22日(周二)。感谢部分团友分享图片与视频。</p> <p class="ql-block"> 文字介绍敬邀DeepSeek供稿与赋诗。</p> <p class="ql-block">感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