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孙随笔:幼小衔接应注意什么

老顽童的怪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带孙随笔:幼小衔接应注意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加香湖幼儿园开放日活动有感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又近学年末了,幼儿园的大班学生即将离开幼儿园,整装待发就读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学习的第一次转变,引导儿童走好幼小衔接有利他们顺利的适应小学教育,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两者之间既有明显区别又相互关联。幼小衔接应该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入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教育目标不一样。幼儿园侧重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和启蒙教育,教学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方式;小学则以系统学科知识学习为核心,重在学习习惯与基础能力培养。二是教育内容不一样。幼儿园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健康、语言、交际、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小学按学科设置课程,强调知识体系化。三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幼儿园以体验、操作为主,注重趣味性和自由探索;小学采用课堂教学,强调纪律性与任务完成。四是评价方式不一样。幼儿园多通过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进行过程性评价;而小学则是以考试、作业等量化指标为主。五是作息管理不一样。幼儿园生活节奏宽松,自主活动时间多;小学作息严格,学科课程所占比例高。</p><p class="ql-block"> 同属基础教育,虽有区别,但小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延续,自然存在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有:一是发展的连续性。二者都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小学延续幼儿园培养的生活习惯、社交能力等。二是幼小衔接。幼儿园通过模拟课堂、规则意识培养为小学过渡奠基;小学一年级需兼顾幼儿适应性,循序渐进。三是教育理念的共性互通。均以儿童为中心,都重视兴趣激发与主体性发展,避免过度知识灌输。</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阶段性差异,但本质统一于育人目标,需通过科学衔接实现平稳过渡。因此幼小衔接应注意如下几点 。</p><p class="ql-block"> 1、增强时间观念。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是带有弹性,幼儿心智发育前期,可以慢悠悠地准备。但小学教育不一样,时间观念强了,幼儿期的"再玩五分钟"不允许了,作业得按时交等等。时空感知的断裂是幼小衔接最隐蔽的裂缝,也是幼小衔接的难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需要家校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不妨做些"魔法沙漏"类游戏引导,让孩子们看着金黄的细沙从指缝流走,感受时间的重量;家长也可在家里悬挂可触摸的日晷钟,让孩子用手指丈量光影的移动。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的时间秩序感,学会依据课程表将书包里的物品分类。</p><p class="ql-block"> 2、进一步培养规则意识。通常说欲成才先成人,包含人在集体和社会,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规则意的遵守,以及尊重人的情感意识。进入小学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宽广了,小学的活动和交往维度明显宽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幼儿园午睡后需要自己在老师或阿姨的指导和协助叠好被子,小学的"先收书包再摆桌椅"的操作不会像幼儿园那样老师会耐心引导,需要学生努力与自觉。</p><p class="ql-block"> 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简单的指令服从,而是将集体生活的密码编织进肌肉记忆和习惯养成。幼儿教育不妨每天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物品的归位。让幼儿感受未按时归还的绘本会让整个阅读角的混乱的不适,体验整齐划一的队列带来的韵律美,渐渐使他们明白规则不是约束的枷锁,而是保障集体运转的润滑剂。</p><p class="ql-block"> 3、社交的渐次展开。人是社会动物,过渡期的社交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园可能因长相甜美和活泼可爱备受宠爱,但进入小学后,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决定着话语权。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冲击,恰恰是社会化的渐次展开。所以教师们要鼓励孩子发言和表达,允许活动中犯错,也可引入"情绪温度计",引导孩子们用颜色标记自己的心情波动和养成情绪管控。</p><p class="ql-block"> 4、明显培养幼儿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园的孩子小,伤害人的能力还弱,进入小学随着一年年的长大,体力增强,伤害力同样增大,出现霸凌伤害。所以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必须培养,一是老师、尤其是幼儿教师绝对不能体罚幼儿,老师的体罚不仅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阴影,同时会使学生潜意识的模仿。</p><p class="ql-block"> 家长引导学生防范,离不开建立与自己小孩的良好沟通,使学生主动将学校的情况反馈家长,及时掌握发现苗头而解决。</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需要家校之间的信息共振、携手作用。在我四十年的教育教研中,有次研讨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在幼儿园遭到老师霸凌还不要小孩告诉家长,家长应该如何处理?我说,一是表扬自己的孩子能将学校的情况告诉家长,同时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的言行的不正确,所以老师才这样,老师的行为虽然不对,但还是爱他的。二是必须与老师反馈交涉,指出老师的行为错误,首先是违背不准体罚学生的老师行为规范和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五条);其次是可能会产生儿童的心理阴影,这是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再次是教育孩子不诚实,影响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情况;第四是从教育角度老师应该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刚进入小学,家长更应该与老师常联系,也可从与自己的孩子玩得来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孩子,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凝视曾经需要协助的幼儿,一步步自己独立完成,从中感受到正在生长的秩序感、规则意识和社交智慧;当幼儿园的涂鸦到小学的规范书写形成对话,当老师的评语与家长的观察记录形成教育闭环,会发现幼儿成长的轨迹的越来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跨越,而是生命在时空经纬中织就的成长密码。但需要家校共同破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退休于永新县教研室,入选教育部专家库,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首批学科带头人、首届领军教研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参加过省中考命题及省级教材编写,有拙文陋字献丑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十余种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报刊杂志;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获过全国性征文奖;应邀在市省国家级培训研讨会作过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后自娱自乐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煮饭洗衣烹调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棋散步戏孙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身游览看江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偶尔涂鸦乐快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