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岱庙——千年古木参天、历史文化厚重

南山松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0日,在泰安市内游览。泰安市内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岱庙。</p> <p class="ql-block">  岱庙位于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南北中轴线四百多米,有南北两个门,南门正阳门是进门,北门后宰门是出门。这是岱庙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通天街,在岱庙南面,北与岱庙正阳门连通,为岱庙的前庭御道,是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的必经之路。通天街是泰安市最古老最著名的街道之一,在清代以前,主要为王公大臣住宿、就餐、购置进山香烛、珠宝特产的主要街市。</p> <p class="ql-block">  通天街北端是双龙池,池内一龙首吐水,一龙首吞水,题刻“龙跃天池”,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旁边有两棵古槐树。</p> <p class="ql-block">  双龙池北边是遥参亭,遥参亭为纵向二进式庭院,南山门、仪门、正殿、方亭、北山门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庙的中轴线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厢房,其中轴线与岱庙中轴线一致。南山门前为遥参坊,为四柱门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铁铸狮子一对。</p> <p class="ql-block">  遥参亭南山门上书“泰山第一行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的第一站,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p> <p class="ql-block">南山门南门挂有“登泰山起点”匾额。</p> <p class="ql-block">  遥参亭正殿,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就是泰山奶奶。</p> <p class="ql-block">四方亭</p> <p class="ql-block">  “五三”纪念碑,1929年5月3日,山东省政府为纪念“五三惨案”一周年,特意立下了一块纪念碑。纪念碑最初立在泰安岱庙的双龙池正北,遥参亭前。1937年底,日军即将攻占泰安城时,泰安的军民们将纪念碑埋在了遥参亭南墙根下,而碑座则留在了原地,这一埋就是46年。直到1983年春,驻泰部队在植树挖穴时才将它挖出,并于6月重新立回原处。2008年,纪念碑被移入了遥参亭内。</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北山门</p> <p class="ql-block">  过了北山门,即是岱庙坊,然后是岱庙的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  岱庙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11.3米,宽9.8米,坊的座、柱、梁、额枋、额板、滚墩石上分别雕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铺首衔环、群鹤闹莲、神牛斗角、天马行空、麒麟送宝等30余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镌刻对联,南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灌灵镇东方。”北联:“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岱庙坊结体浑厚,造型凝重,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座牌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境内,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而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汉柏”、“唐槐”,则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p><p class="ql-block"> 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岱庙建筑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廊庑环绕,其主体建筑天贶殿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建造,重檐庑殿顶,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殿内绘有宋代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栾图,是弥足珍贵的文物瑰宝。</p> <p class="ql-block">  “挂印封侯”柏,传为汉武帝所植的侧柏,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其枝干的树杈上有一奇特的树瘤,很像一只胸前挂着印牌的顽皮小猴,后人借三国时关羽“挂印封金”之寓意称此柏为“挂印封侯”,表达了人们对于古老汉柏的崇敬之意。此景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系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所立的封号碑。碑阴有明代“五岳独宗”四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  唐槐院,旧称延禧院,原有殿,祀延禧真人。院内有唐槐抱子、清乾隆唐槐诗碑等景观,北为延禧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唐槐抱子,唐槐像汉柏一样,备受人们的称赞,上至帝王,下到文人墨客,多有诗文留存。但至民国时已奄奄一息,最后枯死于1951年。后来人们在唐槐的空腹内又植入了一株幼槐,形成现在“唐槐抱子”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古槐荫山</p> <p class="ql-block">  配天门,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创建年代无考。帝王来岱庙祭祀时,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帷少憩,并净手而入仁安门。殿内原祀青龙、白虎二神。两侧配殿为1998年复建,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殿。</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碧桃正在盛开,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碑,元朝大臣武穆王博罗欢为蒙古族贵族,其曾祖被封为泰安王。博罗欢死后采用蒙古族传统的“不树不封”丧葬习俗,葬于檀州太行山。随着元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在汉民族厚葬文化的影响下,元朝的蒙古贵族统治集团逐渐承认并接受了汉族的传统仪礼和习俗。博罗欢的儿子于元延祐四年(1317)在其家族的世袭封地泰安州,按照汉民族墓葬建设标准,兴建了祠庙、坟茔、神道等大型地上建筑,并为其父树碑立传。</p> <p class="ql-block">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间增修岱庙的情况。碑阴有明人“万代瞻仰”四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  汉柏院,位于岱庙东侧,因院中有古柏五株,据记载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故名汉柏院。碑上的“汉柏”二字是大书法家刘海粟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苍龙吐虬”柏,又名“古柏老桧”,在汉柏院西南角,由一株桧柏、一株侧柏组成。桧柏,传为汉武帝所植:侧柏,为明代植入。古柏老桧互生。逶迤的树冠与扭结蟠旋的树身似苍龙再现,古雅的身姿,苍古葱郁,令人叹为现止。此景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南侧还有一碑亭,内有“观海”“汉柏凌寒”等石碑三通。汉柏凌寒即为泰安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赤眉斧痕”柏,此树胸围3.98米,高12.5米,传为汉武帝所植,历经两千余年,至今仍生长旺盛,青翠欲滴。相传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反抗王莽政权,行军至泰山时,士兵因对汉朝不满,挥斧砍伐汉武帝所植古柏。斧痕深嵌树干,却意外渗出红色汁液,士兵误以为触怒神灵(或泰山山神显灵),惊恐逃离。现柏树下部仍有一处砍伐痕迹,并有红色浸染,树也因此得名“赤眉斧痕”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柏连理,又名“连理柏”,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亲手所植,同根同生。乾隆皇帝曾绘《御制汉柏图》并立碑纪念。距今已有2100多年。此柏为岱庙八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御制汉柏图》,乾隆皇帝一生十余次登临泰山,对岱庙汉柏尤为钟爱。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他亲绘《御制汉柏图》,并刻碑立于岱庙汉柏院内的“汉柏连理”旁。碑阴及侧刻有乾隆多次题写的汉柏诗,如《题汉柏》《汉柏口号》等,时间跨度从1771年至1790年。 </p><p class="ql-block"> 其中《题汉柏》诗云:“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阴扶。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实主宾谁是乎?”另有1790年补刻的诗句:“既成图画复吟诗,汉柏精神那尽之?碑堵且空留一面,待兹来补岂非奇。”</p> <p class="ql-block">  汉柏院是岱庙碑刻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共有历代碑刻百余块。</p> <p class="ql-block">大书法家米芾写的“第一山”碑</p> <p class="ql-block">  “登泰观海碑”,在岱庙汉柏院东碑墙上。碑高95厘米,宽322厘米,字径78厘米,楷书。</p> <p class="ql-block">  汉柏亭,在汉柏院北边,建于原炳灵殿旧址上,面阔5间,进深3间,通高为5.7米。登此亭可览全院之风光。</p> <p class="ql-block">  秦泰山刻石,刻于公元前219年,系秦始皇封禅泰山于岱顶所立。公元前209年增刻秦二世颂德诏书,均由丞相李斯篆书。现仅存二世诏书十个残字,为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p> <p class="ql-block">  东御座,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间拓建改为驻跸亭,是目前泰山唯一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p> <p class="ql-block">葫芦(福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樱花烂漫</p> <p class="ql-block">百寿石</p> <p class="ql-block">  仁安门,仁安,取意于《论语》中的“仁者安仁”,始于元代,明清重修。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神门。</p> <p class="ql-block">  鲁班殿,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民国时期因战乱被毁,仅存基址。现殿建成于2015年,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题写匾额。</p> <p class="ql-block">五岳独尊石刻</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内是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黄河金带”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草书。末署“癸亥年夏月 秦子贞”。</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铜钟,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明后宫嫔妃为万历皇帝祈福集财铸造。</p> <p class="ql-block">礼泉碑</p> <p class="ql-block">  凤柏,明代重修岱庙时所植,因树枝展开,东西长达16米,南北长达13米,几乎是平行弯曲展出,形似凤凰,故名“凤柏”。</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去东岳封号碑亭</p> <p class="ql-block">  去东岳封号碑,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系明太祖朱元璋去除历代泰山神封号,诏以“东岳之神名其名”的御制碑过。</p> <p class="ql-block">经幢,制作年代若为唐,由须弥座、幢身、头三部分组成,幢身刻有经文,因年久风化,现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  重修东岳庙记碑,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为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记事碑。碑阴刻“重修岱庙履历记事”。</p> <p class="ql-block">  大观圣作之碑,又名“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立于宋大观二年(1108),是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碑文颂扬真宗封禅泰山并详细记载了封禅典礼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俗称“满汉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系乾隆皇帝庆祝其“六十诞辰”、其母“八旬万寿”重修岱庙所立。</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重修岱庙记》碑碑文为乾隆皇帝御制御书,为岱庙唯一一通“满汉合璧”碑刻。</p> <p class="ql-block">  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又称“三美碑”,立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碑文记载了金大定十八年(1178)春岱庙受火后的情景及重修经过。</p> <p class="ql-block">  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造,铜质,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内奉碧霞元君。亭为仿木结构,设计巧妙、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六角井</p> <p class="ql-block">  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天贶”即天赐的意思。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策划了六月初六“天降昭书”的骗局。并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将每年的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现存天贶殿应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所建。</p> <p class="ql-block">  天贶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去封号,称东岳泰山之神。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诞辰,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会焚香祭拜,以示庆贺。</p> <p class="ql-block">  天贶殿前面是一个大平台,可以容纳很多人。</p> <p class="ql-block">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p> <p class="ql-block">  宋铁桶,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兖州信众捐资铸造。又称“门海”、“吉祥缸”,古代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用以防火。高116厘米,口径180厘米。自上而下浮雕图案四层:一层为缠枝牡丹纹、铭文;二层为凤凰、缠枝荷花纹;三层为龙纹;四层为麒麟、狮子等纹饰。</p> <p class="ql-block">  平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御制诗碑,碑通高266厘米,宽110厘米,厚41厘米。方首方座,碑首及碑身四周线刻二龙戏珠图案。碑阳刻乾隆十六年(1751)《谒岱庙作》一首,碑阴刻乾隆十三年(1748)《祀岱庙二律》,碑北侧刻乾隆三十六年(1771)《谒岱庙六韵》;碑南侧刻乾隆四十一年(1776)《谒岱庙六韵》。</p> <p class="ql-block">  平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1209年)泰安县令吴侃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p> <p class="ql-block">  阁老池北边的这块石有几种称呼:一叫“界石”,跟随帝王来祭神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的;还叫“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合,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甬道尽头那棵古柏的伤疤,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得子,祈福得福,想发财的可发大财。但是游人转几圈后,多犯迷糊,不能摸准。</p> <p class="ql-block">  后寝宫,建于大宋(1012年),因宋真宗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为匹配其身份而增设配偶“淑明后”,并专建后宫供其“居住”,形成“前朝后寝”的礼制格局。乾隆赐额“权舆造化”,联曰“震出泰亨万物广生推盛德,云蒸雨降八方甘泽遍崇朝”。</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东配殿“与圣同明”</p> <p class="ql-block">紫藤长廊</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西配殿“普天共仰”</p> <p class="ql-block">  古银杏树,在西配殿前,枝叶茂盛,如果到了秋天,树叶金黄,将会特别漂亮。</p> <p class="ql-block">  岱庙铁塔,在后花园的西面,与铜亭东西对称,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p> <p class="ql-block">古紫藤</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西侧素景园</p> <p class="ql-block">  紫园,是后花园东侧的盆景园,园内全是各种盆景。</p> <p class="ql-block">岱庙围墙</p> <p class="ql-block">厚载门登楼步道</p> <p class="ql-block">岱庙厚载门门楼</p> <p class="ql-block">厚载门前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厚载门前是岱宗文化广场,沿中轴线往北是宽阔的甬道,广场北边是岱宗大街,甬道过岱宗大街和红门路对接。</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文化石雕路灯,造型优美,四周雕刻有五岳真形图中东岳的标志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红门路上的岱宗坊,该坊始建于明嘉靖或隆庆年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1984年按原貌重建‌‌。岱宗坊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高约12米、宽9米,额题篆书“岱宗坊”金色大字,造型古朴粗犷,体现明清建筑风格‌‌,历代帝王祭祀完岱庙后从这里开始登泰山。</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