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15日,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中国古代书法的魅力,中国邮政发行志号为2010-11的《中国古代书法——行书》特种邮票一套6枚,邮票图名分别为:兰亭序(局部) 、兰亭序(局部) 、黄州寒食诗(局部) 、黄州寒食诗(局部)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局部)。#集邮##天岸集邮##邮票上的今天##集邮传真##天岸集藏##天岸影像##天岸影音##i天岸马##天の岸# </p> <p class="ql-block">邮票内容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各2枚连体邮票,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篆书”、“隶书”、“楷书”邮票之后,发行的又一套书法题材邮票。</p> <p class="ql-block">6-1 兰亭序(局部):面值1.2元,发行量1190.01万枚。邮票展现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的局部内容,《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章法自然流畅,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6-2 兰亭序(局部):面值1.2元,发行量1190.01万枚。与前一枚共同选取《兰亭序》不同部分,进一步呈现出该作品的精妙之处,让观者能更全面地领略《兰亭序》的书法魅力。</p> <p class="ql-block">6-3 黄州寒食诗(局部):面值1.2元,发行量1198.01万枚。邮票图案为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局部,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该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所写,诗写得苍凉多情,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p> <p class="ql-block">6-4 黄州寒食诗(局部):面值1.2元,发行量1198.01万枚。继续选取《黄州寒食帖》的局部,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苏轼书法的独特韵味,其字体大小错落,墨色浓淡相间,体现出作者当时惆怅孤独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6-5 祭侄文稿(局部):面值1.2元,发行量1150.01万枚。邮票呈现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局部,该作品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帖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因是无意作书,更显神采飞动,得自然之妙。</p> <p class="ql-block">6-6 祭侄文稿(局部):面值1.2元,发行量1150.01万枚。与前一枚共同展现《祭侄文稿》的精彩之处,从细节处体现出颜真卿书法的深厚功底和悲愤交加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的结构特点是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p> <p class="ql-block">同时,中国邮政在发行全球首套宣纸邮票(小版张),实现了“国宝宣纸”和“国家名片”的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p> <p class="ql-block">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宋代苏轼《黄州寒食诗》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