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像世界的异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人画与浮世绘的比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凯(美术评论家·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前,笔者专注于水墨画的研究与创作。某日收到日本友人寄来几册浮世绘画册,翻阅之间,顿觉眼前一亮。那迥异于中国水墨的绘画风格与艺术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也由此激发了我对浮世绘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便开始关注与研读这一独具特色的日本艺术形式,尝试在中日绘画传统之间寻找对话与启发的可能。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相邻,文化上同源共通,但在绘画艺术的发展路径上,却呈现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面貌。特别是在18至19世纪——即中国清代中晚期与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两国绘画均步入一个相对成熟与稳定的阶段,呈现出高度的民族性与历史积淀。中国绘画此时期延续了以文人画为核心的传统,强调“以形写神”“以意传情”,更注重内在精神的抒发与哲理意境的营造;而日本的浮世绘则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版画印刷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反映都市生活、迎合大众审美的视觉艺术。其题材多描绘歌舞伎演员、艺伎、美人、风景等日常生活场景,色彩鲜明,构图平面化,视觉冲击力强,充满装饰性与时代气息。本文尝试从形式语言与叙事内容,以及色彩和线条表现的多个层面,探讨同一时期中日绘画风格的文化根基与美学走向之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笔禅墨韵与印刷图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绘画以“笔墨为骨”,尤其文人画强调水墨线条的节奏与精神寄托,讲究“气韵生动”与“意在笔先”。此类绘画常采用立轴、册页等形式,讲究构图留白与用笔的书写性,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可游可居”的心灵境界。例如石涛、郑燮、金农等人,皆以笔墨为个性载体,将画面视作思想与气息的流动空间。相较之下,日本浮世绘则以版画为主,采用木刻技法与套色工艺进行大批量复制。其形式追求清晰线条、明确构图与色彩鲜明,强调图像的可读性与装饰性。浮世绘画面往往强调平面性与图案感,受到日本传统工艺与戏剧视觉的影响。在构图上,浮世绘更趋于对现实空间的抽象化处理,而非三维透视下的深远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士人与市民的文化对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在清代多延续士大夫精神传统,其创作内容多为山水、花鸟、竹石与隐逸人物。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借物抒怀,画家表达的是一种脱俗入道的哲学观念。文人画从不以取悦他人或赢利为首要目的,而是“借画修身”,体现了文人士子对“雅文化”身份的自觉维护。日本浮世绘则是典型的市民文化产物。“浮世”本意为“浮生若梦”,但在江户时代,逐渐转义为对现世享乐与人间情趣的肯定。浮世绘题材涵盖歌舞伎演员、美人画、风俗场景、名胜风景与春画等,作品面向市井阶层,是江户城市文化的视觉反映。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人借助浮世绘构建起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文化心理与社会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的绘画风格受儒释道混合文化影响较深,艺术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投射工具。绘画是道德修养的延伸,因此画面强调的是内在的秩序与气韵的流动。这种以“画如其人”为审美核心的传统,促使绘画成为一种道德与哲思的载体。相对而言,浮世绘更契合日本江户时期封建体制下逐渐兴起的市民阶层趣味,它呈现出对现实世界、感性生命与日常风貌的热烈关注。浮世绘强调的不是哲理性内涵,而是“感受即真实”的审美姿态,其流动性与普及性预示着日本现代视觉文化的萌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淡雅水墨与张扬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与江户时代(特别是元禄至江六年间)日本浮世绘,在色彩运用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不仅源于材料与技法的不同,更反映了两国文化审美与艺术理念的分野。中国绘画讲求意境与笔墨韵味,色彩多为淡雅,常以水墨为主,辅以设色,注重“色不碍墨”,体现儒释道哲学中的“虚实相生”。而浮世绘则以鲜艳、浓烈的色块构图为特点,强调装饰性与视觉冲击,常表现市民生活的活力与娱乐性,尤其在“锦绘”时期更趋张扬。此外,西方颜料的引入也丰富了浮世绘的色彩表现。明清绘画偏向内敛含蓄、强调精神性;浮世绘则趋于外放热烈、注重感官体验,反映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取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线的精神与形的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与江户时代的日本浮世绘,在线条运用上展现出鲜明差异。明清绘画中的线条源于书法,讲求“用笔”与“笔意”,富有节奏与精神性,是表现气韵与思想的重要手段。文人画尤重线的内涵与变化,通过“以线立形”传达画家的文化修养与哲思。而浮世绘则以清晰、匀称的轮廓线为主,强调平面感与装饰性,适应版画复制的需要。其线条常用于界定色块,突出形体轮廓,风格鲜明、富有现代感,体现出市民文化对视觉效率与流行趣味的追求。明清绘画的线条体现了内敛、精神性与书写美;浮世绘的线条则偏向外放、功能性与大众传播。二者背后是两种文化对“线”的美学理解与视觉传统的深刻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尾声:图像的两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表现形式到内容主题,从技法运用到色彩把握,从线条表现到文化心理结构,清代中晚期的中国绘画与江户时期的日本浮世绘,展示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图像世界。中国绘画以线条为魂,以哲理为旨,讲求“以形写神”“以意造境”,延续着文人传统中内向性与思辨性的美学取向。水墨、留白、笔墨韵味,构成一种面向内心的抒情方式,是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度凝视。而浮世绘则以版画为媒介,将绘画从贵族与知识阶层中解放出来,转向服务于城市大众。它强调装饰性、叙事性与传播力,色彩鲜艳、构图平面化,描绘的是歌舞伎演员、艺伎、美人、风景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图景,构建了一种以世俗审美为核心的视觉系统,反映出日本江户时期市民文化的繁荣与艺术的普及化。这两种绘画传统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在各自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与技术条件下的自然生长,是中日艺术精神两极化的体现。在今日全球艺术不断交融的背景中,重新审视这两种绘画体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亚洲视觉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为构建未来更深层次的跨文化艺术对话,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文化的根基。长年来,笔者旅居日本,从事中国美术与日本美术的比较研究。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其文化氛围与视觉美感,不知不觉间,与早年在中国所感受到的美学经验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个人的艺术视野,也为比较艺术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与思想启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品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涛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喜多川歌暦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凯,文学博士、美术评论家、画家。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美学美术史博士后课程毕业。曾先后在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国学院大学、日本大学任教,并担任硕博生导师。著书:《中国艺术的光和影》、《日本近现代美术的变迁》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欢迎加入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