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在新疆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逛巴扎就是逛世界!”巴扎不仅是购物的乐园,更是情感交流的圣地。在这里,亲朋好友重逢,分享生活趣事,增进感情,巴扎成为了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平日里难得相聚的亲朋好友,在这里重逢,心灵深处那份默契与感应油然而生,美妙至极。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7年的特别纪念,母亲和我们以讲述新疆人对巴扎的独特情怀故事为主题追思父亲。</p> <p class="ql-block">1984年到1987年,父亲担任乌什县委书记,他的脚步行走在田间草地雪山边防,身影也时常停留在巴扎。他说:"巴扎不只是买卖的地方,更是百姓生活的晴雨表。"南疆的巴扎,是维吾尔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如同维吾尔文化的血脉,流淌在每个人的生命里。父亲深知,对于乌什县的农民而言,巴扎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是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场所,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传承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乌什县,经济条件有限,改造乌什县巴扎并非易事。父亲带领县领导班子反复调研,倾听商贩和农牧民的心声。他主张:"巴扎建设要实用、要充分考虑农牧民逛巴扎的实际需求"。在他的推动下,县政府挂帅、工商局承办,对现有巴扎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基础设施升级。1988年元月巴扎改建升级完成,他被特别邀请参加巴扎落成典礼(父亲已于1987年10月调至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并与地委书记颉富平一同剪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阿克苏地委书记参加县城农贸市场落成仪式也仅有乌什县这一列)。这一细节意味深长——它不仅是组织对父亲工作的肯定,更是当地百姓对他的一份深情。父亲在任期间对巴扎改造的倡导与实践,赢得了地委的赞同、社会的认可和百姓的赞誉。那个简朴而隆重的剪彩仪式,成为父亲与乌什县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巴扎从摆地摊单纯买卖交易到今天的大型棚架,规范整齐,唯一不变的是人们生生不息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各民族感情交融的延续。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当地人那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友情亲情的宽厚,对待生活的从容和乐观,可以感受到和大城市不一样的轻松,不一样的自在和满足。</p> <p class="ql-block">巴扎上最温馨的画面莫过于亲情的展示。谈情说爱,巴扎是最合适的地方,既交流了情感又在购物等方面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你可以看到一对对情侣已不再象过去那样羞涩,也会像城里人一样浪漫。在潮水般的人流中放眼望去,情感这个美好的东西在这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爱情、友情、亲情,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一幅幅温馨的画面。看着永远这么旺盛、永远充满活力的巴扎,你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巴扎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p> <p class="ql-block">巴扎上有许许多多既不买也不卖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与亲友相聚,是当地人热衷于赶巴扎的动机之一。还有一些人本是到巴扎上来办事的,但是突然遇见了多日不见的老朋友,于是就站在那儿聊开了。聊着聊着,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们都汇集在了一起,大家要说的话就更多了。巴扎上因此就有了服务行业。有代表性的服务行当是传统的剃头匠。他们穿着农民的衣服,在街旁一站,剃头摊就开张了。剃头匠的生意很好,来剃头的农民们享受着剃头师傅的服务,那种乐趣、那种舒服,是不可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维吾尔族人对巴扎的热爱,就如同血液融进他们身体般不可分离,新疆的巴扎已不仅仅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市场,还是社会重要信息的传播途径,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场合,是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的乐园。如今,新疆各民族都参与到了巴扎的经营活动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巴扎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现代商品输进、输出的集散地,更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交通中心、新闻信息中心及对外展示当地民俗风俗、风物特产的平台。可以说,巴扎是新疆全方位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维吾尔族同胞心中,巴扎是生活的灵魂所在。正如父亲所言:"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上百年来,巴扎承载着新疆人的情感与记忆,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文化符号。父亲对巴扎的朴素认识——将其视为"社会窗口"和"生活学校",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他明白,在人多的地方,就有多元的需求;在热闹的巴扎,就有鲜活的生活。这种认识,源于父亲对新疆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源于他长期深入农村基层调查了解到农民意愿和熟悉农民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责任担当。</p> <p class="ql-block">47年过去了,乌什县的巴扎依然热闹非凡,维吾尔族同胞依然在那里交易、交流、传承文化。而父亲的身影,已化作巴扎记忆的一部分,融入那座县城的温度之中。每当我看到农牧民脸上洋溢出巴扎上特有的笑容,就仿佛看到父亲欣慰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启智和影响之下,从1988年至2015年我先后在阿克苏市、阿克苏地区、自治区工商局工作,尤其在阿克苏市工商局工作期间,每周都要赶一个乡村巴扎。遵循父亲对巴扎的情感,在赶巴扎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着巴扎在新疆人心中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天堂,而且也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在巴扎上,你如果遇到一个特别高兴而又不买任何东西的维吾尔农民,他一定是这几天遇到了高兴事,要么就是他家的羊产了小羊羔,他要把他的高兴带到巴扎上来;谁家要是生气了,男主人或女主人也可以到巴扎上来,找几个同样在生气的同伴,聚在一堆侃上一天,晚上回去后照样全家人唱起小曲。巴扎——这就是新年疆人独享“交响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母亲和家人讲述着故事,我以文字为祭,纪念把毕生倾注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父亲。父亲与巴扎的故事告诉我:为人民服务是大写意,在巴扎上捕捉农牧民脸庞上喜怒哀乐是小切口。父亲不论在什么职位,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始终坚持联系人民群众,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胡耀邦同志题写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就是那个时代县委书记座右铭,这就是我的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