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罗源:千年岁月沉淀的历史与文化瑰宝(一)

于海

<p class="ql-block">魅力罗源:千年岁月沉淀的历史与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源,古称永昌县,后更名罗源,别号罗川,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自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余年。</p><p class="ql-block">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治迁至凤山南麓,此后这里一直是罗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弘治年间,知县李南在要害之处始筑土墙,并辟门十一座,拉开了罗源县城建设的序幕。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福建巡抚将罗源城墙改为石砌,不仅进行了加固,还扩大了规模,设立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巍峨耸立的城墙,成为守护罗源城的坚固屏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源城历经多次重修逐步定型。然而,1938年因抗日战争需要,民国政府开始拆除城门及城楼;1949年后,又因城镇建设,大部分城墙陆续被拆除,如今仅存凤山段约一公里的城墙基础。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凤山公园管理处对凤山段部分明代城墙进行保护性修复,让这座古老城墙重焕生机。</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罗源县常住人口26.1万人,辖区境域面积1187.18平方千米,其中海域、滩涂面积124.98平方千米。2023年,罗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1.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3184元,经济发展态势蓬勃。</p><p class="ql-block">在罗源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陈太尉宫堪称璀璨明珠。它坐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宋代,原为陈苏祠堂。陈苏是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离世294年的陈苏被朝廷敕封为“英惠侯王”;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又被加封“显佑嘉应侯王”。陈苏的裔孙陈庆英勇抗击蒙兵,血染沙场,被朝廷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此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这座宫殿为木结构,单开间,占地面积1115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戏台三部分组成。正殿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有28根鼓圆形状的立柱,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工艺精湛,堪称“江南瑰宝”。经元、明、清三代扩建,形成3间殿堂,并续建戏台、宫门,均采用穿斗式构架。一宫之内,宋、明、清建筑并存,巧妙融汇,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位于罗源南郊莲花山腰的圣水寺,同样魅力独特。它始建于宋绍圣三年,因山上流泉清冽甘醇,传说如圣水可医病而得名。走进寺内,天王殿、泻露池、大雄宝殿依次映入眼帘,殿前钟楼、鼓楼对峙而立,晨昏钟声悠扬,声闻城邑。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曾客居于此传学,留下珍贵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朱熹所书“南石古道”作于庆元年间。当时朱熹遭伪学之禁,辗转多地,后应退休在家的罗源名士黄棆之邀来到罗源。“南石古道”四字摩崖石刻位于栖云洞前的石崖上,虽历经风雨侵蚀,部分字迹模糊,但风骨犹存,笔锋间仍可让人领略朱熹书法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功底,也为这片区域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记载,“南石古道”很可能是古时罗源通向宁德的重要通道,属于罗宁古道的一部分。罗宁古道起于罗源县,终于宁德市,是闽浙古道福州到温州古官道的一段,建于唐天宝年间,繁荣于宋代,其中白鹤岭古道保存完好。自南宋宝庆年间重新修缮后,这条全长约15公里、宽约2米,几乎由石磴层层累砌而成的古官道,成为宁德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 。</p><p class="ql-block">闻名省内外的栖云洞是天然石洞,洞内有澄心古井,还有古朴粗犷的十八罗汉青石像,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圣水寺山门处,一副精妙的冠头联引人驻足:“圣凡不二眠鹤栖云感梦,水月同观听泉泻露澄心”。联中“眠鹤”“栖云”“感梦”“听泉”“泻露”“澄心”等,巧用圣水寺八景之名,浑然天成。上联“圣凡不二眠鹤栖云感梦”,以“圣凡不二”诠释佛教众生皆具佛性的理念,“眠鹤栖云”勾勒出超凡脱俗的静谧图景,“感梦”二字更添神秘禅意;下联“水月同观听泉泻露澄心”,借佛教中象征虚幻无常的“水月”,引导观者以超脱心境洞察世事,伴随泉声露响,涤荡出澄澈本心。</p><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另一联“地结莲花天然佛国,山成笔架大块文章”气势恢宏。此联巧妙呼应寺周景致——后倚莲花山,恰似佛国净土;前临笔架山,暗含地灵人杰之韵,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完美融合,令人称绝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源城隍庙位于县城之北(县政府隔壁),南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由知县赵彦炎创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县丞陈逊在宋、元旧址上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典史谢志再次重修。据史料记载,罗源城隍庙在元、明时期多次修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县募缘重建大堂,新建寝室;邑庠郑嘉复捐地建后堂,祀神所生,并捐东偏地,添建六房、皂斑、谯楼、戏台、仪门、两庑、头门华表,使其规制焕然一新。现存城隍庙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依次由前埕、戏台、前殿、后殿组成,通面阔约20米,通进深约100米,总建筑面积约1820平方米 。建筑采用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屋面,带燕尾屋脊 ,建筑构件雕花精美华丽,二进戏台的藻井工艺精湛,梁架结构保存完整,还留存有部分石碑、石刻等遗迹 。</p><p class="ql-block">在岁月流转中,城隍庙曾先后作为学堂与校舍。民国时期,这里成为罗源初级中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又作为罗源实验小学二舍 。在长期作为教育场所的过程中,其清代建筑风貌与结构因妥善使用和维护得以较好保存,较为完整地留存了罗源自宋代以来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它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仰,建筑风格古朴庄严,是福州保存较为完好的城隍庙之一,201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启动修缮 。近年修缮期间,从后殿清理出一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纪事碑,重新立于大门前,碑中详细记载了那次重建过程中诸位乡贤邑绅及其捐募额数,与县志等文献互为印证,为研究城隍庙和罗源县历史提供了可靠实证。</p><p class="ql-block">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罗源的历史记忆和民俗文化。罗源城关天主堂始建于1840年,1932年重建,2013年第二次重建,由阿根廷建筑设计师Torres Miguel Angel设计,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奉圣女罗洒为主保 。这座教堂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成为罗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凤山公园的明城墙,山上有一公里长的旧城墙,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城墙。它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罗源历史的见证者。站在城墙上,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和岁月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4年,红军攻克罗源城,为这座古老的县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p><p class="ql-block">南边乾隆年间建造的万寿塔,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它见证了罗源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罗源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在东南方向,巽峰塔位于城郊莲花山主峰左侧小莲花山顶,俯视罗源湾,气势雄壮。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为花岗石结构,形如八角楼阁,共7层,高19.34米。基层高1.1米,周长20米,周边饰以花卉、动物浮雕。底层高1.9米,开一门面朝西北,旁立天王(塔神)石像两尊。各层之间都有短檐飞出,层内佛龛中置青石罗汉塑雕,原共55尊,今存27尊,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塔年久失修,残破不堪,1987年5月经重砌后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后张街被称为罗源的“乌衣巷”,承载着罗源人诗书传家、耕读继世的人文记忆。2019年起,罗源县启动后张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拆除占道建筑、恢复巷道风貌、改造老旧管网,最大限度地保护街区原有的脉络和生活环境。这里现有的16处历史建筑,绝大多数仍是原住民居住,保留了浓郁的城市烟火气 。从后张巷进去,经旁边小巷走快到溪尾街,巷口旁有罗源基督教堂 。基督教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传入罗源 ,当时英国布道会的圣公会驻福州教区,派英人胡约翰来罗布道,称安立间会,租塔兜民房为布道所 。同治七年(1868年)在路角头建福音堂,教徒达400多人 。</p><p class="ql-block">溪尾街见证岁月变迁的戏台修葺一新,重焕古朴神韵,静默诉说着岁月故事。逢节假日,身着罗源畲族凤凰装的畲家女在此优雅展示服饰,缀满银饰的衣襟摇曳生姿,凤凰纹样刺绣绚丽夺目,国家级非遗畲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在此尽显,吸引无数游客驻足。漫步古街,传统与新潮交织成趣。百年畲族银饰工坊里,匠人以錾刻、编结等精湛工艺雕琢民族纹样;飘散着麦香的礼饼铺、氤氲着醇厚酒香的青红酒坊,处处彰显传统美食的匠心。与此同时,国风妆造体验馆的入驻带来新活力,游客换上汉服,与身着凤凰装的畲家女同框留影,碰撞出别样的文化火花。 </p><p class="ql-block">溪尾街还以闽剧文化为核心,整合多元非遗元素,倾力打造 “闽剧文化艺术沉浸式体验街区” 。通过设立闽剧传承人名师工作室、实景演出基地与传承基地,将闽剧这一非遗瑰宝融入街区肌理。每到节假日,婉转的闽剧唱腔便在古戏台响起,沉浸式演出、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轮番上演,构建起集艺术展演、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空间,让老街区在新时代焕发耀眼光彩。</p><p class="ql-block">罗川大地,千年风华。古老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去品味。它是岁月沉淀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它的美。</p><p class="ql-block"> Doubao and Yu Hai cooperated</p> <p class="ql-block">罗源周末历史文化动车游日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晴 17/31℃]</p><p class="ql-block">清晨五点多闹钟响起,满心期待今日的罗源之旅。简单收拾行囊,赶往泉州站。7:35,踏上D3234次复兴号动车。车厢整洁舒适,车窗外的风景如流动的画卷,1小时44分钟的车程一晃而过。9:19,顺利抵达罗源站。</p><p class="ql-block">出站后打车前往罗源斯际花园酒店(闽运汽车总站店)。办好入住稍作休息,便步行前往罗源凤南运输站。街道上平平静静,两旁的小店安静伫立,没有喧嚣嘈杂,偶尔能看见店主倚在门边,或是低头打理货品,或是静静望向街道,只觉岁月在此刻都慢了下来 。约8分钟后,顺利到达运输站。</p><p class="ql-block">在运输站等待10:30前往中房镇的班车时,心中满是对接下来行程的期待。班车准时出发,一路颠簸,沿途的乡村景色令人心旷神怡。11:25,终于抵达中房镇。饥肠辘辘的我们走进福客来餐馆,点上几道当地特色菜肴,大快朵颐,满足了味蕾。</p><p class="ql-block">饭后,来到心心念念的陈太尉宫。这座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的古建筑,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踏入宫门,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它集宋、明、清建筑风格于一体,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不愧有“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我们漫步其中,细细品味着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下午3点,依依不舍地乘上中房镇返回罗源县城的班车。今天的行程充实而又美好,罗源的历史韵味与宁静氛围深深吸引着我们,期待明天继续探寻这座县城的更多精彩。</p> <p class="ql-block">陈太尉宫位于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最初为陈氏宗祠,是陈苏为纪念远在河南固始的祖先而建。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陈苏无疾而终,乡人感慕,立塑像供奉在陈氏宗祠,并将祠改称为“高行先生祠”。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被封“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族人尊其为神,建造宫殿于宗祠前,扩建后的高行先生祠改称“大宫” 。同年,陈苏的十五世孙陈庆因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朝廷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大宫遂改称“陈太尉宫”。陈庆英灵显赫,护国佑民,后人为纪念他,便以其封号命名此宫。此后在南宋及明清时期,陈太尉宫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融合宋、明、清三朝建筑特色的格局,虽历经岁月变迁,现存建筑中已无明确的五代时期原物,但正殿部分仍保留了一些五代时期的建筑元素和风格特点,为研究五代时期建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p><p class="ql-block">正殿是陈太尉宫的核心建筑,与福州华林寺大殿、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并称为福建现存三大宋代古建。其面阔三间,进深六间,高10.1米,主体结构为抬梁式,边贴和草架为穿斗式,重檐九脊顶,正脊用鸱尾。前殿殿身1×2间部分基本为旧构原状,是该殿最早的部分,保留了宋代营造工艺,如硕大的梭柱、月梁、皿斗等闽地早期建筑的重要特征。这些建筑构件的形式、比例以及整体布局等方面,都可能沿袭了五代时期的规制,从中可以窥见五代建筑的风格脉络。正殿内供奉着英惠侯王陈苏夫妇。陈苏作为罗源陈氏开基祖,去世后群众为悼念他,特塑泥像,起初将其与祖宗祖牌一起供奉于陈氏宗祠内,后塑像移供至正殿。</p><p class="ql-block">左配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前为敞廊,后为殿堂,穿斗式构架,建筑面积158平方米。总计立柱20根,柱础上小下大,呈喇叭形;明间立柱应用了柱头过渡到柱顶的建筑技术,柱与枋之间的雀替雕刻是卷草云纹,明间上方六角藻井用斗拱装饰,藻井中间饰彩绘图案,体现明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着都统伏魔太尉陈庆、赵康二元帅、张李二元帅、黄公玉先等。陈庆是陈苏的十五世裔孙,因带兵抗金立功,战死沙场,被追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此。</p><p class="ql-block">右配殿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与左配殿相对,供奉着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等塑像。其建筑高度、立柱的根数、建筑面积等与左配殿相同,立柱之间采用穿枋和弯枋连结,柱础采用鼓形,明间上方藻井也用斗拱装饰,小构件处做雕刻,板壁上采用锯花装饰,具有清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戏台、宫门同样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戏台台口向西,正对正殿,后台及两侧为戏房,建筑面积324.83平方米。戏台前沿高栏杆板上雕有花、鸟等图案,用金粉装饰,做工精细;上方结八角藻井,两边为平棊,上有彩绘,藻井八个方位皆有小橱窗,用于放置八仙。戏台背面即是宫门,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与宫门互为一体。宫门面阔五间,明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屏墙,八字形张开;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后大门中开,左右各用雕花隔扇一对,廊前檐下为七层清式如意斗拱连叠出挑,上承歇山顶,前高后低,翼角上扬,尽显清代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罗源圣水寺的山门处,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它如一位缄默的史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石牌坊正面,中柱上的楹联由谷曾撰、陈奋武书,曰:“圣凡不二,眠鹤栖云感梦;水月同观,听泉泻露澄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圣境的空灵与禅意,让人仿若能看到仙鹤眠于云间,听闻清泉泻露之音,于澄澈中观照内心。边柱楹联出自释戒贤之手,由余险峰书写,“地结莲花天然佛国,山成笔架大块文章”,将此地的灵秀与佛国气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莲花般的圣地与笔架似的山峦,皆蕴含着天地的大美。</p><p class="ql-block">石牌坊背面,同样有精妙的楹联。中柱楹联为玉恒鼎撰、丁文波书,“如此匆忙,有甚事情难放手;必然觉悟,过些时日再回头”,质朴直白的话语,却饱含着对世人的劝诫,提醒人们在尘世奔波中适时停下脚步,寻求觉悟。边柱楹联由朱国仁撰、张潜华书,“沈沦坛淖瀛涯渺,沐浴清波法泽洪”,以深邃的意境,诉说着佛法如清波,能助众生脱离沉沦,得享浩荡恩泽。这些楹联,或启迪智慧,或描绘景致,为圣水寺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光辉。</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寻僧但觉云生脚,听法居然石点头"这副对联,传为朱熹游历罗源莲花山和洞宫山时所作。上联以云雾缭绕之景,勾勒出寻访僧人时的空灵清幽;下联借用"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佛教典故,彰显佛法启悟人心的力量。尽管尚无确凿文献佐证其作者归属,但在当地世代相传的文化脉络中,此联早已被奉为朱熹的笔墨遗珍。它不仅镌刻着古人对山水禅意的深刻感悟,更承载着后人对先贤智慧的无限敬仰与追思,成为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进入罗源圣水寺,天王殿内,四大天王威严坐列两旁,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传递着豁达与祥和。</p><p class="ql-block">出天王殿,后方“泻露池”引人驻足。清澈流泉从石壁缝隙潺潺涌出,落入池中。池中一尊观音石像亭亭而立,身姿优雅,仿若在庇佑这方天地。水面微微荡漾,映着石像的轮廓。周边建筑飞檐翘角,灰瓦覆顶,悬挂的红灯笼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喜庆。石壁之上,“泻露池”三字苍劲有力。于此,静听泉声,感受寺庙的清幽与宁静,心灵也得到了沉淀与净化。</p> <p class="ql-block">古韵与灵泉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在罗源圣水寺,自出客堂,跨过那座拱形小石桥,便能邂逅闻名省内外的栖云洞。</p><p class="ql-block">栖云洞乃天然石洞,洞高约3米,呈现出独特的口窄内宽之态。洞内光线幽微,仿若时光在此沉淀。石壁之上,留存着诸多不同朝代的题刻,它们或雄浑或飘逸,是岁月留下的珍贵墨痕,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洞内还藏有一口名为“澄心”的古井。“天开石室云居暖,山耸莲花水蕴香”,这句诗恰似为它量身定制。井中泉水清冽甘甜,浅尝一口,便觉沁人心脾,仿佛能洗去尘世的疲惫与喧嚣。栖云洞,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等待着人们前去探寻、品味。</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九年,山东东莱邑人太史元任教罗源时,游览罗源圣水寺。见一洞窟云雾缭绕,人恍若云霭栖居,遂以篆书题写 “栖云” 二字。此后,“栖云” 二字被镌刻于洞上方崖壁,成为圣水寺独特的人文印记。</p>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石刻造型古朴粗犷,形神兼备,是国内现存工艺精湛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刻珍品之一。现存十六尊罗汉由南宋石匠陈曾缘雕刻,根据供台题刻记载:“住山比丘正心,谨募檀那壹拾玖位,各人舍钱七贯,制造观世音菩萨一尊,并住世罗汉台十八位,安奉供养。岁戊申淳祐捌年玖月拾贰日,造石匠陈曾缘”。可知这批石刻完工于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距今已近777年 。另外两尊为明代补刻。</p><p class="ql-block">现存青石罗汉群像高矮大小参差不齐,高度在75厘米至81厘米之间,单尊重约150公斤。部分罗汉足部刻有施舍者姓氏,其中一尊底部刻有“淳熙八年”(1181年)的纪年题记。该纪年早于淳祐八年67年,或说明陈曾缘的雕刻工程并非始于淳祐八年,而是经历跨时段创作,最终于1248年完成十六尊主体雕刻。</p> <p class="ql-block">洞中间位置~澄心井</p><p class="ql-block">泉声漱石尘嚣散,露韵沾襟澄心清。</p> <p class="ql-block">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模糊~摩崖石刻《南石古道》</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天龙聖水</p> <p class="ql-block">虎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