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本文是对<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道德经》第四十四章</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解读产生的感悟,</span>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附原文直译。</p><p class="ql-block">四十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名与身孰亲?</b><b>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虚名面子与身心和谐哪个是你最需要的?身体健康与积累财富哪个对你益处更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欲得之心与死亡哪个更可怕?</b></p><p class="ql-block"><b>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数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欲望越大损失越多,贪婪只会增添额外的隐患。做到知足并不丢人,适可而止并不会阻碍你前进的脚步,相反,只有这样的智慧才能让你的一生长治久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名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名,是欲望享受,是声誉威严,是地位权势,是你的思维创造的虚假幻想,是向外寻找的自我感、存在感、价值感。</b></p><p class="ql-block"><b>什么是身?</b></p><p class="ql-block"><b>身,是你的生命、你的健康、你的幸福、你的快乐、你的自由、你的圆满。</b></p><p class="ql-block">几乎没有人分不清这两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健康是1,其他内容都是0的道理连小孩子都能作出判断,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问问自己,在金钱权利与身心健康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哪个更真实?名誉和身体健康之间,哪个更重要?</p><p class="ql-block">通常,你只会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否则,你是不会把它放在第一位的,不是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因为你的“觉知”在此刻休眠了,“觉知”一旦休眠,内心深处的意识通常都会臣服于思维意识。所以,你此刻的理智无法清醒的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更不能中和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只要你的“觉知”不够活跃,思想总是能够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b>二、什么是货?</b></p><p class="ql-block"><b>货,是金钱权力,是物欲享受,是名车豪宅,是无尽的欲望。</b></p><p class="ql-block"><b>货,是你的思考,是产生思考的对象,是对这些思考的执着。</b></p><p class="ql-block"><b>货,就是所有凌驾在生命之上的事物。</b></p><p class="ql-block">老子在第十三章中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在这句话中其实有两个关键词:<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吾,身。</b></p><p class="ql-block">为了便于理解,吾,在这一章我将其视为“真我”的代名词,此“身”是“生命、健康、幸福、快乐、自由、圆满”的载体,反之,这些内容又是“真我”的存在感来源;吾身中的“身”则是“假我”的代名词,此“身”是“名、货”的载体,是“欲得”的源头,反之,这些内容又是“假我”的存在感来源。</p><p class="ql-block">得与亡孰病?</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将其中的“得”解作获得名利,追逐名利,拥有名利,这种解释过于肤浅,并不足以融入老子的思想,甚至在本章中都难以自恰。</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将这句话直译过来:拥有、追逐名利和死亡哪个更有害?</p><p class="ql-block">假如这样翻译是合理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死亡,是人类恐惧的终极源头,将其与“名利”放到一起做比较,应该是为了凸显“名利”之害大于死亡之害,由此看来,“名利”似乎就成了害群之马。</p><p class="ql-block">“名利”,就是欲望, “欲望”是自私的,所以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然而,老子又说:常有欲,以观其徼;还说: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p><p class="ql-block">所以,从老子的观点来看,“名利”也好,“欲望”也罢,它们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们既有存在的合理性,又对人生存在极大的危害性,两害相较择其轻,故而,“寡欲”要比“无欲”更符合人性。</p><p class="ql-block">因此,把这句话直接解读成“拥有、追逐名利和死亡哪个更有害?”是不符合老子思想的。</p><p class="ql-block">窃以为,结合《道德经》全文的思想逻辑,把这个“得”译作“欲得之心”更为恰当。</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可以将这句反问改成肯定句:欲得之心带来的害处与死亡带来的恐惧不相上下。</p><p class="ql-block">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吗?</p><p class="ql-block">有,那就是在正常死亡之前作死。</p> <p class="ql-block">三、欲得、贪婪名货就是作死最典型的状态,嗜好成瘾,必然要耗费心血精力;欲求不满,必然会增加心理负担。这些超出正常需求之外的欲望都是伤精劳神的行为,极易损害身心健康,它所带来的风险要比正常死去更痛苦。</p><p class="ql-block">故,失命曰病,“欲得”亦病!</p><p class="ql-block">这样理解,与下面两句话就可以完美承接到一起了——<b>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b></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欲望多了,必然会失去更多,对财富权利过度贪婪,必然会遭到反噬。</p><p class="ql-block">这个道理很好解释,在生活中,有人喜欢跑步,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登山,有人喜欢探险......这些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丰富生活,可以增添乐趣,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时间,比如金钱,比如装备,比如安全。对于一般人来说,驾驭其中一两个爱好并不难,但是,如果你的爱好涉猎广泛,这个也想,那个也要,恐怕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p><p class="ql-block">回到自身,没有一样能养活自己的手艺,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却什么都不精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终其一生碌碌无为,岂不就是“甚爱必大费”?</p><p class="ql-block">老子在第九章中说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过: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p><p class="ql-block">那些厚葬的达官贵人,其坟冢往往会被摸金校尉所觊觎。和珅集一人之贪,可以让嘉庆增加数年国库收入......史书中记载的此类内容比比皆是,这不都是对“多藏必厚亡”观点的真实佐证吗?</p> <p class="ql-block">四、知足一词,在《道德经》全文中,包括本章一共出现过五次,分别是三十三章“知足者富”,本章的“知足不辱”,第四十六章的“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个词多次出现,故不在本章做详细解读,但是可以借用文中意思相近的词以作联想,这些词句可以让你对“知足”产生更深的启发。</p><p class="ql-block">知足在其它章节中与其密切相关的词句有哪些呢?</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你要知道,我所引用的这些词大都是“知足”之后的表现,并非是知足本身。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这些表现当中检验自己是否处于“知足”状态。</p><p class="ql-block">“不欲盈”是知足的前兆。</p><p class="ql-block">“不盈”是知足最为典型的表现之一。</p><p class="ql-block">凡事做到“不盈”,可以“寡欲”,寡欲到极致可以“无欲”,不欲以静,无欲则刚;至刚若柔,守柔曰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循环往复,何以明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p><p class="ql-block">“不争”是知足的另一个典型表现。</p><p class="ql-block">因为感到匮乏,所以才会去争;因为做到知足,所以才能不争;不争之人,何人能争?</p><p class="ql-block">然则,人生在世,岂能不争?俗话说:不为了蒸馒头,还要为了争口气呢。</p><p class="ql-block">不得不争,如何去争?</p><p class="ql-block">老子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p><p class="ql-block"><b>不与天斗,要与命争。流水不争先,争滔滔不绝;崇山不争高,争万里绵延;人生不争早,争自在安然。</b></p> <p class="ql-block">五、知止不殆。</p><p class="ql-block">知足才能做到“知止”,否则就是空谈。</p><p class="ql-block">这个词在三十二章中出现过一次——“知止可以不殆”。如果说它在彼时的作用是为了强调遵循“大道”的益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p><p class="ql-block">那么它在本章的作用也是如此,只不过将“大道”换作“知足”,也就是说:理解了“大道”的运行规则,你就应该凡事做到“适可而止”;理解了“知足”的表现,你也可以做到“适可而止”,因为知足也好,知止也罢,它们都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的,源头就是“道”!</p><p class="ql-block">知“道”之后,剩下的就看你做到做不到了。</p><p class="ql-block">知足者,非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也,实乃不致贪得无厌耳。历史上知足而富甲一方的并不鲜见,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善终者唯知足是从,因为知足,所以敬畏,方能做到虽富而不多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听任天地之循环,周而复始焉。</p><p class="ql-block">学会适可而止,就不会步入极端;知道收敛,就不会直奔南墙。</p><p class="ql-block">知止者,非畏首畏尾不敢放手一搏也,实乃修其张弛有度耳!自古以来,凡成大事且善终者,无有不通亢龙有悔的智慧,无有不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能够做到适可而止的人,鲜有不成事者。</p><p class="ql-block">知足知止,就不会情绪失控,情绪稳定,做事就会理智。</p><p class="ql-block">理智者,中和之道,长久之势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