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触摸滇西的脉络一路向北直至独龙江转辙向南,告别怒江,握别诺邓,继续向南,11月29日直达大理,邂逅在洱海湖畔。</p> <p class="ql-block">洱海不是海,是湖,是云南省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湖泊。一座美丽迷人的高原湖泊。</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洱海正值中午,阳光明媚,蔚蓝色的天空白云悠然自得,明镜般的湖面波光粼粼,湖边的羽杉林一株株英姿挺拔,羽叶飘逸,大片的深红镶嵌着浅黄,还有残留的苍绿,与他们在湖水中的倒影互为映衬,美的犹如仙境,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透过湖面朦胧的光影,东岸远处的峰峦若隐若现,岸边湿地景观,岸上的建筑也依稀可见,南北延伸狭长的湖面上,东西两岸互为映衬。湖心点缀的小岛,湖面上的水鸟或水鸭,更令这精美的画面灵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不经意间的一个镜头里,我的老同学、老校友个个笑靥如花, 这美丽的画面每一帧都值得珍藏,都是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租一辆共享单车,狠狠地体验一把在高原湖泊边兜风的乐趣,尽阅洱海的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兴致正浓,横屏手机从洱海的东北尽头慢慢向西尽量囊括眼前的所有,把洱海、苍山最美的风花雪月深深收藏。</p><p class="ql-block">说起它们的风花雪月,这是地壳运动的遗产。早在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苍山地区地壳快速抬升。同时,东西两侧有大断裂带的挟持,差异性抬升使东侧地块断陷,形成洱海雏形。以后的千万年的演变,西升东降愈发加速,导致苍山快速隆起,形成多座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东部断裂带继续下沉,断陷地积水成湖。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大自然造化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天地间美丽的风景线,千万年过去了,苍山洱海在守望中传唱着这神活般的风花雪月。</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距离大理仅1公里,千里迢迢来大理,那是肯定要一睹三塔的仙容。</p><p class="ql-block">下午2点多钟,我们离开洱海景区便来到了崇圣寺三塔景区。古典且民族宗教韵味浓郁的大门,暗红的围墙,高高的台阶,无不烘托着这里肃穆庄重和历史悠久的岁月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乘坐景观车到崇圣寺广场。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坐落于苍山应乐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一741年),后经历扩建,到宋代达到巅峰,享有“佛都”美誉。可也是命运多舛,岁月沧桑。崇圣寺先在地震中倒塌,后又毁于大火,到清咸丰年,云南回民起义,又遭毁坏,成为废墟,仅存三塔。现在我们面前的崇圣寺是2003年重建,2005年竣工。崇圣寺是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风格之精华规划建造的一座仿古建筑,一眼望去,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真正做到了复原历史,再现远古风范。</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理崇圣寺三塔,位于风景如画的苍山,洱海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现存的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由一大二小三塔祖成,分别建于不同的时期。中间最高的叫千寻塔,是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69.13米,建于唐,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南北两座小塔是十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两塔相距97米,高42.19米,是宋代建筑风格。三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塔门前矗立明代增建巨石照壁,长8.23米,厚1.1米,高4米。正面镌刻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显得正气凛然。</p> <p class="ql-block">塔前广场上一面“天空之镜”更增添了三塔的仙境之美。</p> <p class="ql-block">走出三塔景区,经过菩提树下,虔诚的回望,景区门口己一片沉寂,三座佛塔静静伫立在苍山洱海之间,千年的守望,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一代代朝圣者的足迹在这里交错,佛教文化理念在钟鼓乐声中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大理入住的酒店,很精致的小院落,很有古典的民族风情味。最令我们惊喜的是大理古城就在咫尺之外。</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大理市中西部,苍山之下洱海之滨,面积3平方公里。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天宝年,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而我们现在眼前的大理古城是始建于明朝。因此多数建筑都保留着明、清的建筑风格,甚至于街巷规划都是明清时期棋盘式方格网状结构。我们是晚间出来闲逛,毫无方向,如同“瞎子摸象”,在古城的网格间横冲直撞,看热闹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城门上的“博爱”两字,查资料得知是古城的博爱门,位于城西侧,是洱海门的副门,因博爱路得名。城墙斑驳陆离,滿滿的风雨沧桑印记。</p> <p class="ql-block">文献楼,是古城的南门,位于古城南门外1公里处,称“古城第一门”,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文献名邦”匾额而得名。其建筑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具有典型的白族风格,是大理古城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饱受岁月碾压的古城墙依然高大壮肃,那一砖一瓦镌刻的都是历史的痕迹,弥漫着古老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复兴路是古城的南北主干道,夜幕之下仍灯火通明,人流涌动。脚下被岁月打磨的温润光滑的青石板路在霓虹灯的光影下,闪烁着远古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文化广场上正演绎着现实版的“风花雪月”</p> <p class="ql-block">五华楼,与南门的文献楼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一南一北两相望。五华楼是白族三坊一照壁式的建筑风格,楼高五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与文献楼同建于清康熙年间。也是大理古城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位于复兴南路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府。此建筑原为云南提督府,清咸丰六年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反清起义军攻下大理,这里也就更名为杜文秀的元帅府了。由于此建筑仿皇城格式,有“紫禁城”之俗称。</p> <p class="ql-block">整个一晚上我们仅在复兴路上排迴,夜市里灯火辉煌,人群熙攘,空气中散发着各种美食的香气,到处欢声笑语,古老的建筑群与现代流派的生活在相互交融中散发着迷人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通过城门,都如同在时光隧道里穿越,因为光和色彩的烘托,周边的气息都令人觉得悠远而神秘,走出古城门的瞬间似乎有点恍若隔世的梦幻。</p> <p class="ql-block">沿着滇西的山水脉络一路向北,探秘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都是珍贵的记忆。当我结束了游记美篇最后一段追叙,这段旅程早己是过往,是记忆里一段美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