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繁华的核心商圈旁,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天主教教堂,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曾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高5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00平方米。东向正立面设两座钟塔,钟塔高56.6米,钟塔尖顶有十字架。其中青石板瓦覆盖的塔尖高31米。立面中间有叠涩形成的多层拱券大门。玫瑰窗及山墙,正门上面有4座福音圣人雕像,正中设耶稣抱十字架大石像。徐家汇天主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侧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耶稣会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得到徐光启后裔和另一陆姓教徒的支持,捐献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建造新教堂。因当时在建天文台、扩建会院等,教会财力不足。</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和土木工程师学会准会员道达(一译道达尔、陶威廉,W.M.Dowdall)建筑师设计,历时两年修改完善。</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堂的建造工程正式上马,新堂位于旧党的南侧,法国上海汇广公司(Shanghai BuildingCo.)承建,耗时四年。</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22日,教堂落成。</p><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1919年),复活节前特地从巴黎运来一座精致的祭台安装正中,费用由一位法国富孀捐献。</p><p class="ql-block">1960年,张家树主教将主教座堂由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迁至徐家汇,由此教区机构都移至此地。</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70年代文革期间,徐家汇天主堂钟楼尖顶及十字架被拆毁,该教堂开始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使用。</p><p class="ql-block">1979年,教堂归还教区。同年11月,恢复了弥撒。</p><p class="ql-block">1980年,圣诞节前夕大堂修缮一新,张家树主教主持圣诞节大礼弥撒,千余教徒恭与弥撒。</p><p class="ql-block">1982年,教堂进行了大修,修复尖顶十字架,钟楼恢复,重现哥特式风貌。</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李思德、金鲁贤神父任上海教区助理主教,祝圣仪式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2002年,陆续修复教堂内彩绘玻璃。</p><p class="ql-block">2012~2018年,天主教上海教区作为项目的主体和投资方,对徐家汇天主堂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天主教教堂,是上海唯一的仿法国中世纪双钟塔式哥特教堂,堂侧有主教府,在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建成之前被誉为“上海第一建筑”。</p><p class="ql-block"> 教堂坐西朝东。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五廊型巴西利卡,两侧各有两个侧堂,后堂呈八边形。平面仿法国亚眠大教堂,只是后堂细短。教堂长83.3米,宽28米,十字形两翼处宽达34米,堂脊高266米,大堂可容30000余人做弥撒,红色的清水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侧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7</p><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7</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天主堂的教堂高5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00平方米。东向正立面设两座钟塔,钟塔高56.6米,钟塔尖顶有十字架。其中青石板瓦覆盖的塔尖高31米。立面中间有叠涩形成的多层拱券大门。玫瑰窗及山墙,正门上面有4座福音圣人雕像,正中设耶稣抱十字架大石像。 </p><p class="ql-block"> 天主堂内共有64根用金山石精刻叠成的楹柱,每根立柱用10根小圆柱拼合而成束柱。中堂和侧堂的顶棚均为泥墁,用木筋加灰泥粉饰而成的四分尖券肋骨拱顶。尖券肋骨拱的外观与欧洲哥特教堂的顶棚相似。拱顶下有木质束柱支撑。中堂两侧墙面由3层构成。一层是由束柱和尖券构成的连续券廊,二层是连续尖券构成的廊栏。三层为尖券高侧窗。</p><p class="ql-block"> 祭坛于民国八年(1919年)复活节前从法国巴黎运来。安装在正中,有耶稣、圣母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侧堂内还设有19座小祭坛。大堂室内为大方砖铺地。中间走道用花党砖铺筑,花瓷砖也从法国运来。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分间处有石扶壁。四周有铅条玻璃尖拱窗。</p><p class="ql-block"> 两侧窗户采用简化的火焰式双叶窗,窗内镶嵌以圣经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彩色玻璃。现存的彩色玻璃窗是2015~2017年修缮时肌新制作的。原有的图案已经无法考证。装饰重点部位如玫瑰花窗。塑像及其华盖和基座。 </p><p class="ql-block"> 两侧女儿墙的滴水兽、入口等处局部采用石材。堂顶周围设天沟,天沟的水可从墙四周所设的滴水善嘴里喷出。滴水兽共有79个,分三排布置在屋顶女儿墙外侧。二层瓦屋面檐口和二层平台女儿墙外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与天主教的渊源久远。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重来上海,教徒迅速发展,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选择上海徐家汇兴建天主教教堂。耶稣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徐家汇不仅有教堂,而且还有修道院。学校、博物院,藏书楼、天文台、圣母院、育婴堂等,成为徐家汇天主堂教区、江南传教区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第一任驻华耶稣会会长南格禄在徐家汇创立神学院。为了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决定建造正规的教堂,由传教士范廷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设计,清咸丰元年(1851年)3月23日奠基,当年竣工,即“徐家汇老堂”。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教堂”(St.Ignace),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西合壁的教堂之一,现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与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侧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7</p><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7</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