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2日,我们从大同市区打滴滴来到云冈石窟,只见眼前游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开放窟前游人排成弯弯曲曲长龙等候参观。</p><p class="ql-block"> 导播: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开凿历史: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昙曜和尚主持开凿,历经北魏多位皇帝,至正光年间(520-525年)基本完工,历时60多年。</p><p class="ql-block"> 洞窟构成: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石雕造像59000余躯。按开凿时间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昙曜五窟”(16-20窟),造像气势磅礴;中期洞窟雕饰华丽,内容丰富;晚期则趋于小型化。</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融合中西方艺术元素,佛像吸收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特点,又具中原文化特征。如佛像服饰从偏袒右肩式到褒衣博带式转变。雕刻手法细腻,飞天、乐伎等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是佛教艺术东传里程碑,反映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为研究佛教史、艺术史、中外交流史等提供珍贵资料。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行是第二次到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昙曜塑像,慈眉善目🍀</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木质佛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礼佛大道。礼佛大道上这些高大的石柱雕刻精美,有着丰富的佛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洞窟之一二</p> <p class="ql-block">石窟內弥勒菩萨像,脸庞圆润丰满,表情安详平和,右手上举作无畏印,寓意助人解除恐惧 。其雕刻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展现了北魏时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2窟(俗称“音乐窟” )的部分。窟内雕刻有众多天宫伎乐、舞伎等形象,前室北壁上层的天宫伎乐演奏多种乐器,门楣上舞伎群动作连贯。这些雕刻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其精湛技艺展现了北魏佛教艺术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第18窟(太武帝拓跋焘):主尊身披千佛袈裟,高15.5米。对应的太武帝拓跋焘被誉为北魏战神,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北方。其在位期间,曾下诏灭佛,许多僧尼受难,寺庙被毁,史称“太武灭佛”。后人揣摩,昙曜为拓跋涛披上千佛袈裟,左手挽衣襟于胸前,形成独特的忏悔手印,似有扪心自问,缅怀被杀害的无数僧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第19窟(明元帝拓跋嗣):主尊16.8米,云冈第二大佛。主室释迦现世佛,两侧配殿分别是未来佛弥勒和过去佛燃灯。“三佛同窟”的布局在云冈仅此一例。窟壁有4000余尊造像,为云冈第二多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与佛击一下掌✋🤚🍀</p> <p class="ql-block">第20窟(道武帝拓跋珪):这尊13.7米露天坐佛,对应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原本在室内洞窟,公元523年的地震导致前壁坍塌,变成了露天大佛。大佛历经千年保存完好,气势和工艺仍冠绝古今。</p> <p class="ql-block">摸一下大佛的福耳👂</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云冈石窟部分精美石雕。</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1991年春天在露天坐佛前留影,匆匆而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