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被 遗 忘 的 崇 高 荣 誉</p><p class="ql-block"> 郭绍卿</p> <p class="ql-block"> 一把枪支撑了一场世界著名战役的胜利,一座文化宫铭记了这把枪和它的制造者。这把枪叫50式,那场战役叫上甘岭战役。这座文化宫,由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匾额,是新中国第一座全新的文化宫。枪与宫构成的军工文化,从始至今都是唯一,这个唯一属于共和国枪械长子国营626厂,它对外称国营庆华工具厂。</p> <p class="ql-block"> 用50式立功的志愿军英雄数不胜数,“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邱少云、“奇袭白虎团”小分队、还有那么多特等功、一级英雄等等等等,英雄们把这把枪称为“功勋枪”。邱少云壮烈牺牲时,任凭烈火烧身,而把他的枪压在了身下,带有战火灼痕的枪,现陈列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美国墨菲拍卖行和世界许多枪迷收藏家都收藏50式。最能打动收藏家的是刻在机匣上的“五〇式”和“626”两个标识。墨菲似乎忽略了一点,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标识,是新中国轻兵器的源代码,闪耀着共和国第一枚枪械徽章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1950年仿研苏式PPSh-41的样枪在沈阳完成基本定型,经上报毛主席批准,命名为“1950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50式。</p><p class="ql-block"> 同年冬天,当志愿军爬冰卧雪与美军激战长津湖时,50式国产化生产线,正秘密从沈阳迁往黑龙江北安。临危受命,1600多迁移人员,可能想过离开大城市,举家投身北大荒的艰苦,但是不会想到正是即将到来的艰苦,才让世界军工史的奇迹多了一份光彩。</p><p class="ql-block"> 迁入地北安,比沈阳寒冷荒凉太多了。在这个极境寒地的小城,没有任何工业设施。迎接搬迁队伍的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滴水成冰和几个日本溃败时留下的破败兵营,而这样的兵营,在当时已是难得一求。</p><p class="ql-block"> 战场上,志愿军与敌人武器上的悬殊差距,更让人感到扎心。1951年1月毛主席做出批示:“沈 阳、北安两厂冲锋枪产量,须以不惜代价保障”(彭德怀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 就这么穷,就这么急,就这么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 那就拼命呗!</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在滴水成冰中白手起家。没有搬运机械设备,就人拉肩扛,用人工绞盘拽,用人拉爬犁、马拉爬犁搬运。震天动地的劳动号子,压过了狂风暴雪,压过了寒风刺骨,1500多台机器,3000多吨钢材,在极端天气下硬生生地靠着人力一点点、一件件地从车站倒进厂区。然后,冒着-40℃的严寒,在冰冻三尺之上,利用旧兵营,一边修建厂房,一边修复、安装、调试机器设备。</p> <p class="ql-block"> 国力摆在哪儿。一切都是挑战。没有原始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工装工艺更是想都别想。等是等不来的,人家不给你。再大再难的工作量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也没有什么专家,全国都是空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p><p class="ql-block"> 没有图纸吗?技术人员就从枪的零部件实物上手工逆向测量绘制图纸。测量时为了不让室外寒冷的温度影响卡尺精度,技术员就把卡尺放在心口上保温。</p><p class="ql-block"> 没有工艺工装吗?就集思广益,工人、技术人员一边钻研设计,一边试验,一边完善,没有人把这样的做法叫科研。</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千千万万,一点点地、精细地完成了所有零部件的全部图纸和上千道加工工艺、工装设计加工。也就是从那时起,工厂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工匠习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多流汗,战士少流血”。生产线就是战火纷飞的“火线” ,眼熬红、手磨烂,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有多少人被冻伤,有多少人手掌磨破了一遍又一遍,有多少人连续几天几夜地绘制图纸,没人统计,也无法统计。“车间就是战场”,拼命也要拿下50式。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造枪过程,世界军工史从未有过。</p><p class="ql-block"> 困难是惊人的,军工战士的毅力是惊人的,建设速度更是惊人的。仅仅用了45天,皑皑白雪之上一条完整的50式批量生产线就初步建成了。</p> <p class="ql-block"> 现代化的今天,七个月能完成什么样的工程?而50式仅仅用了七个月,在物资极端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天气恶劣的条件下,就完成了从搬迁到建设到试生产到生产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中国式冲锋枪下线了!中国军工史在这个时刻没来得及写下庆华二字,庆华人就急匆匆的把枪送到了抗美援朝的前线。</p> <p class="ql-block"> 当第一批凝聚着毅力、智慧和同仇敌忾的2628支冲锋枪送到前线时,抚摸着祖国制造的崭新的枪,志愿军们心花怒放:我们有自己的枪了!再试试它的杀伤力,近战火力比美国M1卡宾枪还猛,它射速快、轻便、宜于携带,所以战士们叫它一把枪。</p> <p class="ql-block"> 一把枪上了战场,626的名号也确定了下来,这个闪烁四十余年军工光芒的名号的第一次,刻在了50式上,也永远地刻在了军工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你研读过那张英雄们欢呼上甘岭战役胜利的经典照片吗?你知道此役中,志愿军装备量最多、作用最强的轻武器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此役之前,已累计有25万多支50式装备了志愿军,配备比例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实战中,面对敌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每秒6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志愿军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利用坑道,用冲锋枪的轻便、火力密集的特点,同敌人进行殊死的近身战、夜战,创造出一个个战争奇迹。</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特功八连”,装备了大量的50式。最极端的时候连长李宝成身边只有五个战士。没有吃,没有喝。他们以惊人的勇气,用“坑道+冲锋枪+手榴弹”的近战组合,与敌人浴血奋战43天,连续坚守坑道14天,歼敌1700余人。他们吃着缴获的美军罐头,真是太香了。</p><p class="ql-block"> 与敌人的反复争夺往往是这样:白天敌人依靠飞机大炮占领了高地,晚上志愿军用冲锋枪夜袭,又夺回了高地。你打你的飞机+大炮+坦克,我打我的坑道+冲锋枪+手榴弹。美军以为可以快速解决的一场战斗,在英勇顽强的志愿军面前,转变成了一场持续了43天的经典战役。</p><p class="ql-block"> 一级英雄孙占元在一次反击中,率领突击排使用14把50式,连续突破敌人2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击毙了16名敌人。</p><p class="ql-block"> 一级英雄胡修道用50式冲锋枪和机关枪,一人独守两个阵地,一人一天歼敌280多人,被封为战神。</p><p class="ql-block"> 功勋枪在这场战役中立下的功勋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当志愿军占领上甘岭时,勇士们齐刷刷地高举50式,同特功八连那面381个弹孔的红旗一起,欢呼胜利。历史的快门定格了史诗般壮丽的场面,也定格了50式的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50式冲锋枪,</p><p class="ql-block">真是本领强,</p><p class="ql-block">连打三十发,</p><p class="ql-block">灵巧又响亮,</p><p class="ql-block">赛过歪把子机关枪。</p><p class="ql-block">祖国人民造,</p><p class="ql-block">跟咱上战场,</p><p class="ql-block">冲锋把敌杀,</p><p class="ql-block">一起保家乡,</p><p class="ql-block">我爱我的50式冲锋枪”。战士们用自编的歌曲,表达他们是多么的喜欢和需要50式。更有人这样形容:“北安一把枪,胜过十万兵”。</p> <p class="ql-block"> 庆华枪在立国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枪响之处迸发出照亮史册的光芒。但是,由于兵工厂的严格保密,隐藏了它的光芒,并且一个隐藏就是几十年。然而,志愿军知道,战场知道。</p><p class="ql-block"> 中央也知道。中国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决定战争了,那种看别人脸色行枪械之事的年代,一“枪”不复返了。50式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中央军委迅速做出决定:重奖庆华。非常时期,国家重奖对庆华是莫大的肯定。叫杰出贡献奖一点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巨额奖金很快拨付到了工厂。</p> <p class="ql-block"> 奖金最应该怎么用?</p><p class="ql-block"> 庆华又站在了历史的潮头。</p><p class="ql-block"> 此时,文化宫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盛行。国内仅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极少的大城市里有市级的文化宫,工厂文化宫一座也没有。而仅有的几座都不是新建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由清朝皇宫太庙改建而来。毛主席亲自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写了匾额。全国人民都向往有文化宫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那就建一座文化宫,建一座在中国还没有的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工厂又是什么情况哪?一方面,大部分工人住宅和厂房都还是日本兵营改建的。另一方面,许多工人还是文盲,文化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决策者们一定是认为,解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急迫。</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一座辉煌的、中国第一个新建的文化宫,跃然北国边陲小城。</p> <p class="ql-block"> 文化宫的建筑格局延续了向老大哥学习的理念,采用俄式风格并加柔了中国元素。</p><p class="ql-block"> 它的外观独特壮丽,“粘毛灰”技法(可能失传了)装饰的外墙面,如万朵水泥花(尖而细的水泥摸上去很扎手,小时候常常去把它的尖细磨掉)突然静止在墙体上,呼之欲出,简约中透着艺术的灵性(经过多次维修,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正面仿佛是一个浅灰色的手风琴,窄而高的朱红框玻璃窗,宛如手风琴的键盘。装饰山真的就是一个象形“山”字,与整体格局形成“西琴中骨”的混搭美感。又诠释了整体格局以“山”字对称。</p><p class="ql-block"> 它的内饰也特别的考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进入朱红色的正门,是明亮的门厅,四根粗大的黄色花岗岩石柱和花岗岩粒石地面,与八盏精致的吊灯交相辉映,让所有光顾她的人,立刻马上就有了走进宫殿的感觉。观众厅分上、下两层,有2496个座席。西式舞台宽阔高挑,舞台口两侧是两条雕梁画栋技法的腾龙,并配中国传统宫廷画廊图案装饰。台前下方是一个可以容纳中型乐队的乐池。华丽而巨大的宫灯,在演出大厅墨绿色的穹顶中央从天而降,把演出大厅张扬得雍雍华丽,灯火辉煌。坐在一排排木制折翻座椅上,就仿佛置身宫庭观看演出,职工当家做主的自豪便会油然而生。宫灯上部以和平鸽做装饰,寓意为和平而军工。大厅两侧与门厅构成的U型回廊,是职工学习文化、技术交流、举办各种展览和职工业余娱乐生活的场所。每一个职工家属都在文化宫接受过文化、技术、艺术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建筑,别说所有小县城独此一座,就是在大城市也是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 时值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朱德总司令要亲眼看看,是什么样的厂、什么样的人、这么快就造出了功勋枪?视察期间,工厂领导请他老人家为文化宫题写匾额,他欣然命笔。总司令书写的文化宫三个大字苍劲朴拙,配以铁红颜色,正与军工气质相契合,使50式的故事更丰富、更硬朗,堪称军工文化中“枪杆子”与“笔杆子”独一无二的经典结合。</p> <p class="ql-block">庆华厂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50式和54式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 中国版冲锋枪因战争极速而生,累计为立国之战贡献出358621支枪,成为共和国永不褪色的红色密码。虽然它仅仅有三年多的生产周期,数量也仅仅是几十万支,各项指标比起随后而来的56式要逊色的多。但是它一战成名,打出了国威,短暂而辉煌。</p><p class="ql-block"> 它在物资极端匮乏、极境寒地极速成功,堪称世界军工史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难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亮出了共和国的第一枪。由此一枪,赋予了新中国自主研发武器的信心和经验;由此一枪,校准了仿研枪械国产化的准星;由此一枪,赢得了苏联的极大信任,不断把先进的武器制造援助中国;由此一枪,中国枪有了四十余载的庆华时代,她功勋卓著地为中国威力奉献出900多万支枪。这些枪,打胜了每一次对外战役,这些枪,遍布每一个边防哨卡。</p><p class="ql-block"> 对50式的回忆,是立国之战的记忆,国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626厂经典之作56式冲锋枪,广布世界。</p> <p class="ql-block">世界许多国家都用56式</p> <p class="ql-block">庆华厂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是鞍钢宪法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厂房</p> <p class="ql-block"> 最具50式象征意义的文化宫,以其恢宏的气势和越来越沧桑的时代感,承载着时间的重量,无时无刻不在记忆着庆华厂以默默无闻的步履谱写出的不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