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呀,就像一本不断翻新的相册,里面的记忆啊,有的渐渐淡去,但有些画面,就像刻在了心上,至今依旧清晰如初。</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最有意思的就是看露天电影。当时我们一是在本村看电影,一是去邻近村屯看电影。我们小孩子都盼着来电影,当得到这个消息时小伙伴们会奔走相告,早早的就吃完晚饭,拿着小板凳或者搬来土坯和砖头蜂拥到电影场地,抢到最好的位置,大家的欢声笑语声回荡在整个村子上空。那个年代村子里能放场电影简直就是庆祝一场盛大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渐暗下来,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缓缓地笼罩了整个村庄。随着放映机的灯光亮起,白色的幕布上出现了生动的画面,整个偌大的村子里瞬间沸腾了起来。我们一个个仰着小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呢,完全沉浸在电影里的世界。电影里的情节时而惊险刺激,时而温馨感人,我们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看到精彩的地方,我们会忍不住欢呼雀跃;看到感人的场景,我们的眼眶也会微微湿润。</p> <p class="ql-block"> 当时电影只是一个放映机,在换片的空隙,幕布是没有影像的,可每到这时候董大娘戴着棉帽子的帽耳朵支棱着的画面一定要会出现,伴着她高吭的嗓门呼喊着她的孙子们,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更有意思的是东院七舅妈不管是看的哪类题材的影片,里面的反面人物都是美国鬼子。哎,没文化,多可怕!当时的电影有《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秘密图纸》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邻村看电影,大多时候是去我家邻居西院刘大嫂的娘家。她的娘家是原来的绥化地区肇源县富强公社永强大队,离我们家大约四,五里路。我们家是嫩江地区杜蒙县。现在已经是市管县了,她娘家肇源县和我们杜蒙县都归属大庆市了。那个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他们那里演电影的次数多于我们这里。一有电影她娘家人就来告诉信儿,刘大嫂就左邻右舍的宣传,就连她的公爹东院七舅也逢人就告诉她儿媳妇娘家来电影了。傍晚时分,刘大嫂就带着我们一群小姐妹去她娘家看电影,临走时老爸还要叮嘱她把我们带好。我们兴致勃勃的连跑带颠的向大嫂娘家的屯子走去,过了我们的南岗子经过大神树还要路过一片坟地,再上岗就到了,远远的就看见了白色幕布高高悬挂,我们迫不急待的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露天电影场地。</p> <p class="ql-block"> 记得去那里看过《金光大道》,《艳阳天》,《奇袭白虎团》,《南征北战》,等。每次看完时大嫂都会把我们聚集在一起,领着我们一起回家,有的时候月亮高悬,有的时候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但我们扯着手讲着电影里的情节,有说有笑一会儿功夫就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时光已经匆匆流逝,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露天电影已被家里的电视机,家庭影院所替代。董大娘、七舅妈、七舅和老爸老妈他们早已转入地下,当年孩童的我已做了姥姥。一切都已经渐渐成为了历史。但儿时的回忆,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那些难忘的瞬间教会了我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白快乐其实就在生活的小细节中 ,那些记忆就像那藏在抽屉深处的糖果,偶尔翻出来,甜蜜得让人惊喜。那些趣事,不正是我们人生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吗?那些记忆是永远不会褪色的画卷,美好得让人陶醉。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越回味就会越觉得珍贵。因为它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疲惫时的慰藉,让我在喧嚣的城市中,依然能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纯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