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章:光影为媒,致敬匠心 <p class="ql-block">五月的襄阳城,繁花似锦,光影流金。5月16日上午,襄阳市老年大学礼堂内华灯璀璨、掌声如潮,一场以“致敬艺术赤子,礼赞教育丰碑”为主题的庆功表彰大会在此盛大启幕。摄影系三年级教师马承海凭借摄影作品《T台上下》斩获湖北省第31届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马承海老师艺术造诣的至高褒奖,更是对其四十年如一日深耕教育、匠心育人的深情礼赞!</p> 二、华章:艺术赤子,师者风范 <p class="ql-block">1. 镜头镌刻时代,光影写就人生</p><p class="ql-block">从《春到巴山》的灵秀隽永,到《T台上下》的张力磅礴;从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到全国老年学员的“云端课堂”,马承海老师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将人间烟火凝成永恒诗篇。他的作品是时代的档案,是生活的哲思,更是艺术的升华。《T台上下》中,T台上模特的风衣垂落与台下观众的凝神交汇,构成“不可复制的决定性瞬间”,完美诠释了布列松理论与中国美学的相互交融。</p> <p class="ql-block">2. 师者如灯,点亮银发星辰</p><p class="ql-block">“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这是马老师的教育箴言。在老年大学摄影系的课堂上,他化文化为舟、他以诗韵载美,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化作学员手中的镜头语言。80岁学姐熟练放飞无人机翱翔天空、70岁学长大步流星挑战高原风光、60岁学妹精神抖擞拍出20岁的靓丽风采……他用行动证明:艺术无龄,热爱永恒。十年耕耘,他的视频课程惠及全国,教研论文屡获殊荣,更以“匠心育人”让银发岁月绽放芳华。</p> <p class="ql-block">3. 德艺双馨,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学是积土成山,习是滴水穿石。”马老师以严谨治学为根、以文化底蕴为魂,其课堂如老酒般醇厚,如禅钟般叩心。他随手拈来的诗句是学员的灵感源泉,他谦和如友的教导让“银发学子”蜕变为“追光少年”。学员代表李连生动情道:“您用智慧的烛火点亮了我们的艺术之眼,您用文化的甘泉滋养了我们的创作之魂,您用师德的温度焐热了我们的追梦初心!”</p> 三、盛典:荣耀时刻,星光璀璨 <p class="ql-block">【议程一】光影礼赞:作品与教学成果展示</p><p class="ql-block">大会伊始,一段深情旁白伴随马老师历年获奖作品与教学影像徐徐展开。《北风萧萧伴人归》的孤舟寒江、《顺其自然》的禅意哲思……每一帧画面皆是匠心独运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议程二】荣耀加冕:“老年摄影教育名师”颁发</p><p class="ql-block">摄影系党总支成员盛永新郑重宣布:“授予马承海老师‘老年摄影教育名师’!”后,市老年大学校长王忠运向马承海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全场掌声如雷。马老师手捧证书,谦逊致谢:“荣誉属于所有热爱光影的人。”</p> <p class="ql-block">【议程三】致敬老师:热情洋溢</p><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教研室主任王乐田作为教师代表,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宣读了《致敬辞》。</p> <p class="ql-block"> 致敬辞</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学员朋友们:</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相聚在此,不仅是为了一场庆典,更是为了一颗在光影长河中始终璀璨的匠心,一位用镜头镌刻时代、以师者情怀点亮无数人生的艺术赤子——马承海老师。</p><p class="ql-block">四十余载光影路,三千幅作品写春秋。从《春到巴山》的灵秀隽永,到《T台上下》的张力磅礴;从《谢恩人》的温情定格,到《清平如镜》的时代留痕,您的镜头始终对准人间烟火,让平凡绽放诗意,让瞬间凝成永恒。您以新闻人的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以艺术家的匠心雕琢光影之美,更以教育者的热忱,将毕生积淀化作春风细雨,滋养万千学子。</p><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十年耕耘。在襄阳市老年大学摄影系的课堂上,您不仅是传授技艺的导师,更是传递热爱的引路人。您的“摄影”视频课程,让全国老年学员跨越山河,共赴光影之约;您的教研论文,为老年教育注入理论深度;您手中的相机,不仅记录美丽风景,更点亮了无数银发学子心中的星辰大海。今日,这座金奖奖杯,是艺术对匠心的礼赞,更是时光对坚守的馈赠。</p><p class="ql-block">马承海老师,您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用镜头说话,以匠心育人”。您的作品,是时代的档案;您的课堂,是梦想的摇篮;您的精神,是摄影系乃至整个老年教育领域的丰碑。今天,我们以最诚挚的敬意,向您致敬——致敬您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致敬您对教育的无私奉献,致敬您用光影书写的不老传奇!</p><p class="ql-block">愿您继续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在艺术与教育的天地间,续写更多精彩华章!</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议程四】心声共鸣:学员献花与感言</p><p class="ql-block">学员代表李连生深情讲述:“您教会我们,摄影是心的倒影。”一束鲜花、一个拥抱,道尽万千敬意。</p> <p class="ql-block">师恩化春雨 光影润心田</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员、我们敬爱的马承海老师: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根据会议安排,我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师恩化春雨,光影润心田”。</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相聚于此,不仅是为了一场庆功的盛会,更是为了一场心灵的礼赞——向那位用镜头雕刻时光、用师心点燃星火的引路人,献上最炽热的感恩与敬意!作为学员代表,此刻的我心潮澎湃,因为马老师的课堂早已化作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追寻光影的每一寸步履。</p><p class="ql-block">一、初遇:一壶老酒醉心,一堂课铭终身</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听马老师的课像漫步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皆是诗;有人说,听马老师的课如登泰山之巅,云开雾散见天地;更有人说,听马老师的课仿佛聆听禅钟,声声叩击心灵。而让我说,听马老师的课,好似一壶珍藏的茅台酒——初闻馥郁芬芳,细品醇厚绵柔,回味时更觉余韵悠长,让人醉心于艺术的至美之境!</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四年前的开学第一课,您手握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遒劲的“学”与“习”:“学是知识的积累,积土成山,习是知识的运用,滴水穿石。”这句话如金石坠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间。从此,我们这群“银发学子”在您的引领下,踏上了“知行合一”的光影修行之路。</p><p class="ql-block">二、深耕:四重匠心润心,万千桃李成蹊</p><p class="ql-block">(一)以心交心,师者如友</p><p class="ql-block">您常说:“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课堂上,您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如挚友般与我们围炉夜话。洛阳白马寺那幅对联“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宽不渡无缘之人”,被您轻轻拈来,化作一剂良药——您让我们明白: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求索的修行。这份“以心换心”的真诚,让我们从“我应该学”蜕变为“我主动学、我愿意学、我渴望学”!</p><p class="ql-block">(二)诗韵为舟,载美而行</p><p class="ql-block">您以中华文化为舟,载我们驶向艺术的深海。陶行知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被您化作知行合一的火把;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在您镜头下成了红与绿的绝唱;《忆江南》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被您演绎成晨曦中喷薄而出的色彩交响。听您的课,何止学摄影?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踏歌!</p><p class="ql-block">(三)光影成诗,片中有道</p><p class="ql-block">您用自己的作品说话,让理论化作触手可及的生命感悟。《北风萧萧伴人归》中,寒江孤舟、缩颈鸬鹚,道尽生活不易;《顺其自然》里,小鸟与果子的失之交臂,教会我们“放下执念,方得自在”。您说:“摄影是心的倒影。”而您的作品,正是用光影写就的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四)银发亦少年,追光永不倦</p><p class="ql-block">在您的课堂上,60岁的学妹能拍出20岁的靓丽风采;70岁的学长敢挑战高原风光,80岁的大姐会放飞无人机,翱翔天空。您用行动告诉我们:艺术没有年龄,热爱永不退休!您让我们的镜头里,不再只有花鸟山水,更有对生活的热望、对自我的超越。</p><p class="ql-block">三、感恩:师恩凝作星河,照亮余生征程</p><p class="ql-block">马老师,您知道吗?您随手写下的板书,成了我们笔记本上的箴言;您随笔拈来的作品标题,成了我们探索作品名称的指南;您随口吟诵的诗句,成了我们取景时的灵感;您那句“大师少有,学生常在”,更让我们懂得:学习不是为成名家,而是让灵魂始终丰盈。</p><p class="ql-block">尊敬的马老师:是您,用智慧的烛火点亮了我们的艺术之眼;是您,用文化的甘泉滋养了我们的创作之魂;是您,用师德的温度焐热了我们的追梦初心!</p><p class="ql-block">今天,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感谢您以匠心育桃李,让银发岁月绽放芳华!</p><p class="ql-block">感谢您以文化润无声,让光影艺术扎根心田!</p><p class="ql-block">感谢您以人格树丰碑,让“为师之道”永续传承!</p><p class="ql-block">敬爱的马老师,您常说:“摄影是光的诗,影的歌。”而您,何尝不是一位以师心为火、以岁月为卷的诗人?愿您继续执镜头为笔,泼洒更多震撼人心的画卷;愿我们永远追随您的脚步,在光影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议程五】大师箴言:创作故事分享</p><p class="ql-block">马老师揭秘《T台上下》创作历程:“无知者无畏,但求捕捉‘美的共鸣’。”他笑言小等腰三角形是“蒙的”,却让全场悟到:艺术的真谛,在于赤诚与直觉。</p> <p class="ql-block">《T台上下》创作感悟 作者:马承海</p><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机会,应朋友之约,我走进了时装秀现场。说实话,这类题材我并不太感兴趣,故而只挂一只24—70头,背一个小包就来了。</p><p class="ql-block">宽敞的大厅内,灯光五颜六色。T台上身着不同流行色和不同款式服装的模特在表演。T台下,坐满了穿着入时,天生丽质的年轻貌美的观众。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拍这类片子,由于我没看好怎么拍,所以,相机就没有拿出来。我拍片有一个习惯,看不好不拍,想不好不拍。所以,我就开始观察现场,选机位并静静思考着我拍什么?。 </p><p class="ql-block">首先,我要确定我拍摄的主题是什么?现场,T台上,时装模特尽情展示美;T台下,满面春风的观众在欣赏美。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我今天拍摄的主题。</p><p class="ql-block">主题确定好之后,用什么主体来表达主题思想?这幅作品画面的主体不应该是别的什么,它就是T台上下的模特与观众。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构图形式来表达主题?由于这类题材我没拍过,别说经验了,那简直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p><p class="ql-block">我想,凡事一分为二看问题,不懂,是我的劣势,但是,也是我的优势,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怎么构图?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了,此时此刻,我的思路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p><p class="ql-block">我细心观察着T台上下模特与观众的每一个细节。大家都知道,摄影的独特性在于扑捉事件中互为表里的两个部分——即客观现实与主观感知的瞬间交汇。这种交汇并非偶然,而是摄影者通过敏锐观察与直觉判断实现的时空结晶。</p><p class="ql-block">通过细心观察,一个大的直三角形框架便在我大脑里形成,站立的模特与画面下方边线是两条直角边,(下边线可以看到T台下面的观众)与直角相对应的斜边,则是由模特抛起风衣后,风衣自然垂落形成的一条边,这条边是虚拟的、变动的斜边,这是预料之中的。</p><p class="ql-block">画面下方形成的一个小等腰三角形则是我预料之外的。(因为风衣自然垂落速度与快门定格画面速度无法精准预测,所以,这三条边自然形成什么图形是无法预测的。这里,我要说这个小的等腰三角形也是我预料之中的,那就是在忽悠大家,我说这个小三角形是我蒙的,这倒是真的。)</p><p class="ql-block">三个美女出现在小等腰三角形下边线上,简直是点睛之笔。她们三个表情自然而生动,画面中左右两个美女自然形成“怀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说这幅画面是一幅“不可复制的决定性瞬间”作品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通过这幅作品的拍摄,我对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实践路径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首先,摄影者对场景要有“预判力”,提前布局构图,等待关键元素的介入。</p><p class="ql-block">其次,在“决定性瞬间”到来时,摄影者需以本能触发快门,而非理性计算。</p><p class="ql-block">第三,画面中的线条、形状、光影等元素需要在瞬间达成平衡,形成“不可复制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议程六】薪火寄语:传承与期许</p><p class="ql-block">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摄影系主任陶宜军发表重要的总结讲话。他目光灼灼,声如洪钟:“我自豪,我骄傲”六个字代表了全体与会者的共同心声。他对马承海老师“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以“光影传薪火,匠心续华章”为题,为大会注入深沉而激昂的期许:</p><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以光影之名,见证了一位师者的荣耀;更应以匠心为誓,赓续一场永无止境的艺术远征。”</p><p class="ql-block">守正创新,以文化铸魂</p><p class="ql-block">“马承海老师用四十年光阴诠释了何谓‘德艺双馨’。他的镜头下,有山河壮阔,亦有人间烟火;他的课堂里,有技法精研,更有诗性与哲思交融。这启示我们:摄影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文化的沉淀。唯有扎根传统、深汲文脉,方能在快节奏的影像洪流中,淬炼出直抵人心的永恒之作。”</p><p class="ql-block">银发追光,以热爱破界</p><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的讲台,是‘老有所学’的沃土,更是‘老有所为’的舞台。马老师带领学员翱翔云端、跋涉高原,用镜头打破年龄的藩篱。这昭示着我们:艺术无龄,热爱无界。愿每一位‘银发学子’永葆追光的赤子之心,以镜头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不老传奇!”</p><p class="ql-block">匠心育人,以星火燎原</p><p class="ql-block">“马老师常说:‘大师少有,学生常在。’今日的荣誉,当化作明日传承的火种。期待更多教师以匠心为舵,以情怀为帆,在教学中播撒美与智慧的种子;更盼摄影系师生携手并肩,以真才实学立身,以创新精神破局,在荆楚大地的光影长卷中,续写更多‘T台上下’般的时代华章!”</p><p class="ql-block">陶宜军最后高举右臂,铿锵结语:“愿我辈以今日为起点,承师者之志,铸光影之魂——让每一束光都有温度,让每一帧影皆成史诗!“</p> 四、尾声:薪火相传,光影不熄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郭伟接过话锋,慨然道:“陶主任的寄语,如暮鼓晨钟,激荡人心!“今日的表彰,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马承海老师的故事,将激励更多人在光影长河中追寻诗意、传递热爱。正如他所言:“大师少有,学生常在。”愿我们以匠心为舟、以热爱为帆,在艺术与人生的交汇处,续写更多不老传奇!</p><p class="ql-block">光影不息,师魂永驻;匠心所至,星河长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字/武华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陈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审核/陶宜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