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面馍 死面馍

林智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起面馍 死面馍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我们晋西南黄河岸畔,起面馍是一个方言名词。起面馍就是麦子面蒸馍,它对称的是虚不起来的死面馍,比如高粱面窝头,玉米面糕等。我小时候,是国家的困难时代,加之水利条件差,十年九旱等诸多原因,小麦产量低下,农村老百姓一年四季吃的干粮几乎都是死面馍,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或是新麦子刚碾出来的时候,生产队为了犒劳没明每黑,加班加点参加夏收的社员,临时分点新麦子,大家才能吃几天起面馍解解馋。而且这种起面馍一般都是磨出来的通面,100斤麦子只剩几斤麦麸,因此起面馍并不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这里是国家规划的粮棉基地,主导产业只有两种,就是小麦和棉花。由于小麦产量低,每年生产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之后,人分麦子就所剩无几了。好的年成,亩产300斤左右,交了公粮之后一个人可以分到一百多斤麦子,这也就是几个月的口粮;遇到干旱年景,亩产不到200斤,人分就是几十斤了,连经常擀面条也不够。好在那时候国家的粮食是全国各地统购统销,我们给国家交了小麦之后,粮食不够就可以吃到“返还粮”。也可以称作为救济粮。所谓的返还粮就是南粮北调,或者是东粮西拨,每年冬季到次年麦收之前青黄不接的时候,会有源源不断的高粱面、玉米面调拨到我们这里来,虽然是粗粮,但还是可以填饱肚子的。由于细粮的严重短缺,老百姓的餐桌上都是粗粮做的死面馍。高粱窝头吃的多了不好消化,也容易上火。有的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老化,经常拉不出大便。玉米吃的多了,肠胃发酸,时不时的吐酸水。我曾看到一个没有牙齿的老爷爷在嚼高粱疙瘩。他掰下一小块塞进嘴里,左边倒右边,右边倒左边,就像一颗核桃在腮帮子里面来回倒腾着,直到消磨的小了,才咽了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家都知道,麦子面放一点酵母,很快就发虚了。粗粮面放再多的酵母也是白搭。那年月,乡亲们在一块聊天时,总是七嘴八舌的议论着麦子的短缺,日子的艰难,特别希冀着能有一天吃上起面馍。那时候,比死面馍还可以好一点的馍,就是麦子面和玉米面合成的混面馍。这种混面馍,一般人家只有待客时饭桌上才有。记得冬季公社拖拉机站的人来村里深翻耕地,他们昼夜换班上机,我们大队为了感激他们,做饭蒸的就是混面馍,偶尔也有起面馍。1975年,县上的工作队到我们村下乡,工作队吃派饭,派饭是一家挨一家的派。有个五十多岁的女同志有胃病,吃饭的时候如果是混面馍就吃,若是死面馍的话,她就委婉的推辞说自己不饿,然后放下四两粮票和一角钱就笑着离开了。之后,听说她每遇到死面馍,就悄悄的骑自行车到公社灶上去吃饭了。 我小时爷爷是生产队的饲养员,经常在麦秸草里能簸出一些秕秕麦粒。到了夏收期间,奶奶就到地里拣麦粒。家里每年的麦子相对能多一点,所以吃混面馍的时候比较多。至于起面馍也是极少吃到的。土地下放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加之连续几年风调雨顺,小麦连年丰收,老百姓的餐桌上,终于告别了死面馍。再后来,通面蒸的起面馍又升级到了真正的白面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林智宏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