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副对联想来都耳熟能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知道不?这是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题于无锡“东林书院”的,当年“三家村”村长北京人邓拓特别推崇这联语。</p><p class="ql-block"> 今天和大家聊聊明代“东林党”人左光斗,这人生于公元1575,卒于1625年,字遗直,晚明安徽桐城人。从传下来的图片看,瘦瘦弱弱的,这本应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官至御史,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书弹劾,因此受奸人权宦魏忠贤陷害,受酷刑,死在狱中。死后追谥忠毅,故名忠毅公。</p><p class="ql-block"> 有桐城派文学家方苞写的《左忠毅公逸事》的纪念散文传世,左光斗的勇敢坚毅,读来既让人铭感五内、痛彻心扉,又让人叹为观止、钦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左光斗作为晚明东林党人的代表人物,古仁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早已融入其骨髓,他有限的生平事迹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志于道”的精神品格。从文人修养与政治实践的双重维度审视,左光斗的气节操守可作以下哲理阐发:</p><p class="ql-block"> 一、气节之本:道统与政统的舒收平衡</p><p class="ql-block"> 左光斗弹劾魏忠贤的壮举,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慨和精神。在阉党擅权的天启年间,他坚持“御史当以触邪为职”(《明史·左光斗传》),将儒家“道尊于势”的理念转化为政治实践,这种将“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的壮举,不失其英雄本色。这种得罪奸宦魏忠贤、明知是“自蹈死地”的选择非常了不起。换另一个角度分析,左光斗的这种选择绝非一时的鲁莽冲动,而是基于从曹丕那出来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三不朽”的价值排序——当功业追求与道德坚守冲突时,毅然选择后者,展现出文人"守死善道"的终极抉择。试问常人谁敢?</p><p class="ql-block"> 二、节操之实:知行合一的修身境界</p><p class="ql-block">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暑月狱中,体无完肤,犹以手指画地论事”,此细节生动呈现了“修身”的最高境界(年轻人喜欢用“阶段”)。左光斗将《大学》倡导的“格致诚正”修养功夫贯穿始终,即使在诏狱酷刑中仍保持精神自主,达到了王阳明所言“知行本体原是一个”的层级。其节操非刻意为之,而是长期心性修养的下意识流露。在那么险恶的境遇里,装,是装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三、治平之践:民本思想的悲剧性表达</p><p class="ql-block"> 作为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左光斗不像一般的“书呆子”,他在屯田事务中首创“因天时、相地利”的水利法(《明儒学案》),体现其超越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其最终以生命践行“为民请命”的誓言,恰如东林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示,将个人命运与天下兴亡紧密联结。这种“杀身成仁”的选择,完成了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人格升华。后世“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的“舍身取义”,与其可谓双峰并峙,豪雄千秋。</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之鉴:文人“气节”传统的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左光斗与杨涟等“东林六君子”的悲剧,折射出传统士大夫在专制皇权下的无奈困境;但恰如黄宗羲所言“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明夷待访录》),其精神价值远超越具体历史语境。现代知识分子仍可从中汲取这样一些思想“维他命”:保持批判精神需以深厚的学术修养为根基,政治参与当以道德操守为底线,这种“道统”意识的现代表达,应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关键。</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左光斗的形象最终定格为文天祥《正气歌》所咏“时穷节乃见”的具象化存在。虽然“零丁洋”和“惶恐滩”已不复当年,但“左光斗们”之精神遗产昭示我们:真正的气节不是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对文化道统的坚守;不是冲动的情感宣泄,而是理性判断后的道德选择。这种将个人修养、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传统,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资源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