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出访俄罗斯观感

钟爱和平

<h3>又到5月中旬,免不了想起那个出访俄罗斯的5月。1994年5月17日至20日,我随海军编队出访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于工作原因,我仅参观了俄海军少数单位,另还有半天时间逛逛街,总体上有几点较深的感受。</h3> <h3>01城市印象</h3> <h3>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英语:Vladivostok),原名海参崴,源于中文,是“产海参的崴子”的意思,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签署《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她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太平洋沿岸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的南端,东、南临日本海,城市依山而筑,北部为高地,东、南、西分别濒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城市及港区位于阿穆尔半岛顶端的金角湾沿岸,金角湾自西南向东北伸入内地,长约7千米,入口处湾宽约2千米,水深20——30米。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金角湾像一把匕首刺进城市心脏,四周为低山、丘陵环抱,形势险要,俄罗斯岛挡在金角湾出海口,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良港,当然也是一个绝佳的军用港口。这里临近中俄朝三国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主要基地选在此处的主要原因,我们当时靠泊的位置就是金角湾码头。因为三面环海,气候还不错,据说冬天除了海边风比较大外,温度并不是特别低,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为主,全年平均高温8.38°C,平均低温1.38°C,平均降水量797毫米。五月的这里,尽管已经看不到冰雪,但我们还是感觉有点冷,我们身着白军装,里面仍需要加上一件毛衣方能抵住来自海湾的劲风,早晚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h3> <h3>5月18日早晨开始,我们几个人大约在当地时间三点多钟就从舰上出发了,由于高纬度的缘故,此时天已经完全亮了,但营区内还没有吹起床号。当地人口密度较低,街道算不上宽敞,也可能是出来比较早,道路上车辆和行人都不多。从码头营区出来最先看到的一个景点就是C—56潜艇博物馆,该馆为纪念英勇牺牲的潜艇官兵而建,这艘C—56潜艇的官兵在二战中英勇善战,共击沉敌舰10艘,重创4艘。因为我们出发太早这里尚未开放,我们只在外面驻足观望一会,就继续当天的行程。</h3>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前往公共电车站的路上,这里几乎看不到我们国内当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在我们眼前,只有太平洋舰队办公楼算是高层建筑,其他的楼房大多为三、四层结构,有点我们国内七十年代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近距离观察时,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物上都有各式各样的浮雕,建筑颜色以白、黄、绿、红等为主基调,特别耀眼醒目。因为走得匆忙,并没有细看那些建筑上的绘画和浮雕,更不可能研究其含义,不过我知道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样美的东西展示在面前,这已经足以让我感叹俄罗斯的文化底蕴了。据我观察,大多数楼层的高度都应该在三米以上,能够想象到室内采光不错,在寒冷的冬天也充满温暖。许多门窗也都有艺术装饰,虽然很少见到新的居民住房,甚至有些装饰已褪色,但都保存得十分完好。</p> <p class="ql-block">前往市区,我们乘坐的是有轨电车,远远地传来“咣当咣当”的声音,打断了我们继续欣赏街面的建筑。上车后听那电机加速和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声音,有点像大连街上有轨电车的意思,免不了又回到小时候的记忆。车厢内部很简陋,座位还是木结构的,也许俄罗斯不缺木材的缘故吧,看上去依旧是古色古香,座椅的木结构部分发出耀眼的光亮,许是岁月苍桑留下的痕迹,即传说中的包浆吧,那种暗颜色的光亮,好像从木头里面透出来一样,很有年代感。在公共电车时,随着道路的起伏,时常能够出现观望金角湾的极好视角,电车速度较慢,有益于我们凭窗远眺。这是一座位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岸边高低起伏的山峦,覆盖着刚刚开始泛绿的树林,那一片片的绿色紧紧依偎着海的边缘。这里的特点是山水相映,山不高,湾不小,海湾的水面上,停泊着大小不一的船舶,也包括不少军舰。湾岸边稀稀拉拉的楼群和零零星星的尖顶房屋,从绿树丛中冒出给城市添加了几分色彩,从陆地向湾内望去,很容易在脑海中构成这座海湾重镇的轮廓,就像是走进一个童话世界一样。</p> <h3>我们回来的时候临近中午,路上车辆和行人多起来了,但也未看到拥堵的情况,我们在广东经常看到的豪车这里几乎没有,大多数车辆都是苏联时期或者东欧国家生产的,偶尔可见少量丰田和三菱汽车,伏尔加轿车应该是我当时看到的高级轿车,其实伏尔加在路面上也不多。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座驾是一辆伏尔加轿车,也是我当时看到唯一进入码头区的轿车。但是据其他同志了解的情况,实际上在远东私家车还是相对比较普及的,有的汽车价格便宜到令人不敢相信。比如“拉达”越野车合人民币也就一万多块钱,但是我们肯定是带不回去的,即使带回国内也无法上牌。</h3> <h3>02军人的地位</h3> <h3>在参观和接触俄罗斯军人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关注俄罗斯军人社会地位的问题,总体感到军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并且军队是一个比较吸引年轻人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我那天出码头不久就乘坐上了公共交通,按照规定,军人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实行免费,所以,我们这也算是享受了一把俄罗斯的福利。另外,我们出访时要求每个人必须佩戴的出访证似乎也是某种意义的身份证明,我们佩戴这个出访证出入码头营区都是免检的,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凭此也与俄罗斯军人享有一样的待遇。</p> <h3>关于俄罗斯军人社会地位问题,跟我谈的最多的是安德烈中校,据了解他当时担任驱逐舰舰长,负责我们进港的引水和离开时的送行,当我们熟悉之后,有机会同他一起聊到这个问题。从他口中了解到,俄罗斯军官的工资主要包括职务薪金、军衔薪金、军龄补助金,执行重要任务时还有相应的补助。我们到访的时候俄罗斯的卢布面值还比较大,贬值比较厉害,但像他这样的军官其实并不担心,他告诉我每个月实际到手的薪资大约相当于160美元。在他服役期间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住房以及子女教育保障,住房仅有象征性的一点费用,子女则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均为免费的,他有2个子女正在中学和小学上学,但是,他对此没有感到什么压力。在俄罗斯物资奇缺、物价不稳的情况下,对于军官家庭来说,他们还有一个专属的购物途径,即政府为军官及其家属专门保障的军贸服务中心,在这里不仅能够买到大多数食物原料、加工食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而且还能享受优惠价格,这就让我想起在国内曾经的特供商品供应,只是俄罗斯这个供应面更广泛,按照他们的说法是惠及所有军官及其家属。另据了解俄罗斯军官及其家属均享受免费医疗,而且据安德烈中校讲,像他这样的军官,每年还有带家属一起疗养的机会,并且他的上司一般也不会因为工作原因而劝其放弃疗养,我感觉这样做还是很人性化的。</h3> <p class="ql-block">在参观“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时,陪同我们的是一位俄军上尉,据他讲军官根据所担任的职级,国家将相应地保障其家庭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因为他结婚后还没有子女,所以他的住房并不大,我猜想可能也与他的军衔职级有关,随着职务晋升也许条件会更好一些。从交谈中,感受到军官家庭在俄罗斯国内属于相对优越的家庭,那个上尉谈到这些时流露出的笑容也告诉了我们一切,那是充满骄傲与自豪的笑容。</p> <h3>03俄军的管理</h3> <p class="ql-block">俄罗斯的军队,总让人觉得就是前苏联红军的衣钵传承,事实上根据我对俄罗斯海军官兵的观察,当时俄军的很多做法还是基于苏联红军的,但也有一些区别。</p> <p class="ql-block">由于负责接待工作,我接触俄罗斯海军军官较多,发现军官们普遍素质较高且比较敬业。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感觉,尽管那几年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但他们对政府还是有足够信心的,而且俄罗斯的军人尤其是军官层级对国家绝对忠诚也是不容怀疑的。我曾经试图了解苏联解体后军队的管理问题,与一名来访的俄海军少校简短进行交流,他直言虽然苏联解体了,但他仍然是布尔什维克,强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保证军人效忠国家的主要支撑。不过,他也承认军舰上已经没有专门负责政治工作的军官,而且日常性的管理教育工作军官们也很少参与。我理解因为这种原因,在俄军内部官兵之间是有明显的界限的,比如我们参观中发现包括就餐,官兵也是分开的,我们没有进一步追问官兵的伙食是否有什么差别,但感到这一点与我们是有很大不同的。由于传统中官兵之间的等级观念一直影响苏军,自然也被带到俄军中来,加上长期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其官兵关系很不协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感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参观“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军舰时,几乎所以内舱通道都张贴了一些图片,据介绍一部分是俄海军(其实主要是苏联红海军)英雄人物的画面,还有不少是该舰组建几年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显然,俄军还延用了苏军很多的传统做法,以此来激励官兵们的战斗精神。我本来还想了解一下俄军对士兵文化程度要求的问题,无奈翻译实在忙不过来。据我自己观察,好像以我们的标准看,俄军士兵中文化素养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比如我们参观的“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军舰,我在兵舱内见到的多数士兵还是很有礼貌的,通过翻译简短地交流了一下,他们流露出来的还是偏正面的东西,比如对军人职责、军人待遇等,基本上都有较强的服兵役和效忠国家概念。</p> <h3>但在兵舱里也遇到另外一幕,一名貌似烂醉的士兵躺在床铺上,我还能明显地闻到一股酒味,不过通过翻译解释说是补休人员,像这种情况也没人管,至少不要暴露在我们参观的路线上吧。顺便说一下,我们在码头也看到了多起因酗酒而烂醉如泥的场景,甚至有的士兵被其宪兵拖走。当然,酗酒也许是俄罗斯人的共同毛病,但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军官酗酒,这反映其军官还是有相当素质的。</h3> <h3>几天的时间匆匆而过,总体感觉美丽的城市配上这个天然的良港,让太平洋舰队的官兵们尽享躺平的快乐。对于他们的管理我真不敢恭维,尽管当时我们在装备上与俄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过现在看来老大哥还真有点不那么老大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