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艰苦岁月走来,向多彩夕阳走去

高明华

文/高明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6月14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17岁的曾广东将要离开大都市天津,去新疆支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火车站里,所有支边学生的亲人和他们的老师早就在广场上等候了。广播喇叭不时播放革命歌曲,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中,亲人们呼唤着各自儿女的名字,熙熙攘攘地乱成了一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广东的父母,穿过拥挤的密不透风的欢送队伍,终于找到了他。望着父母满头大汗的样子,他除了叫一声“爸、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母帮他拿着东西,拉着他的手,随着拥挤的人群把他送进了站台。他们端详着自己的儿子,好半天没有说话,似乎有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处说起似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是父亲先开了口,摸了摸缝在他胸前的那块印有“天津支边知识青年”的布标说:"广东,你还未成人,从今天起,你就是大人了,该说的在家里已经说了许多,在家靠父母,出外要靠组织,要听领导的话,一定要记住,不论有多苦,都要挺过来,要活得像个男人,好好做人,好好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把胸前的大红花摘下来放到妈妈的手里说:“妈,留个纪念吧,儿子不孝,我走啦。”面对亲人的嘱咐,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登上了列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列车满载着1000多名热血青年,拖着十几节笨重的厢体,沿着京广线和兰新线,吃力地向大西北爬行。整整行驶了6天7夜,终于,在加米拉《新疆好》的欢快歌声中,缓缓驶进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把海河之滨长大的孩子们带到了天山的脚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批从天津招收的学生,是新疆自治区畜牧厅专向培养的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到了乌鲁木齐市休整了几天之后,将他们分配到伊犁州畜牧学院学习。他记得那时,每当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苜蓿草尖,他们已列队站在学院大门前。哈萨克族的阿合买提老师用生硬的汉语喊着:"三班!今天学牲畜体温测定!"他的旧皮靴上总沾着马粪,却能把《兽医临床诊断》倒背如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教室里糊着防寒的旧报纸,俄文教材的油墨味混着草原吹来的风。他最怕给羊灌药——它们褐色瞳孔里映出人笨拙的身影,蹄子把药盆踢翻时,维吾尔族同学艾尔肯总会笑着帮他按住羊角。他如饥似渴的努力学习,不放弃每节课和每个环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短暂的4年过去了,他己从无知的青年,培养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畜牧业技术人员。1968年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他们分配到和田地区于田县十月公社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田知青的体验是边疆建设史的特殊切片——极端自然环境、高强度劳动、语言障碍压抑与青春奉献交织。他种过田,开过拖拉机,到牧区为牧民传授畜牧知识。参与开荒、挖渠、植树等劳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年冬季又到了寒冬腊月,连着下了几天的大雪,把路封住了。队长和社员们都十分焦急,因为队里有羊群,还没下山。听到消息后,曾广东找队长自告奋勇的立军令状:"我在羊群在"。他骑上马穿上皮袄,戴上大皮帽,向风雪中冲去。狂风肆虐,大雪当道,每走一步都被风吹回来。但他硬拼着浑身的力气与风雪博斗。走了五十多公里的山路,把羊群完好无损的赶了回来,保护了集体财产。生产队长感激的说真是个"好巴朗"。这年,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俆国庆,组成了幸福的家庭。1978年因工作需要,俩人调回了塔城地区乌苏县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调回之后,被按排在市政府部门工作。八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百业待兴时期,党和政府重视培养知识分子工作。曾广东在这一历史时期,工作如魚得水发愤图强,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畜牧战线上,他积极推行繁殖性能优化、提高受胎率、提高牲畜疾病疫病净化成果等项目,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市级优秀共产党员。鉴于他的工作能力表现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县委提拔任命他为乌苏县畜牧兽医局局长。</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代到来,90年代初期,乌苏县成立了科委和科协,任命他为科委主任、科协主席。作为基层科技管理机构,他率领他的团队,在推动县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 组织"三级农科网"(县、公社、大队),通过现场会、夜校等形式培训农民;三是 "科技大篷车"下乡,带着种子、农药、技术资料巡迴;四是星火计划落地实施,筛选本地特色产业项目申报"星火计划",争取国家科技贷款等,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1995年2月他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人事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家农发办等部委、办为他颁发了,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奖状。据说全新疆只有5人获此殊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曾广东年滿60岁,带着两袖清风,身披彩霞光荣退休了。他仍然坚持普写"银发再青春,退休老人的"夕阳红"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把热心公益,热爱生活、健康快乐的思想理念带回了公园晨练场。在市委老干局的帮助下,联合组建了近百人的太极拳协会,接任了新星合唱团团长的重任,担任了老干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文体协会"会长等职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利用机关工作几十年的经验和方法,制定了《乌苏市太极拳协会章程》、《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财务制度》等,用制度管理人和事,使协会按照规章制度开展文体活动。近年来太极拳协会和新星合唱团,在市里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中,都请他们去助阵和表演节目,培养了一支太极拳精英和文艺人才团队,为乌苏文化润市,文化立市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自己2019年荣获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光荣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戈壁滩上的风,总是裹挟着细碎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六十年前那个坐着绿皮火车背着行囊的少年,现己变成古稀老人。夕阳西下时,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这影子连着过去,也系着未来。戈壁上的风沙早已化作太极拳里的气韵,合唱团的歌声,青春的热血依然在白发下奔涌。原来,生命从来不会真正老去,它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长。</b></p> <p class="ql-block">美图:曾广东先生提供,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