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那些事

星飞翔

<p class="ql-block">  看"知青那些事"文章标题,其口吻好像不是一个知青写的,是一个事不关己,旁观者写的,是不是呢?是也不是。</p><p class="ql-block"> 为啥要这样说呢,一是当知青时我们岁数还是太小,少不更事,很多事是没搞明白的,去的时候还高兴得很;二是时代已久远,渐渐磨得没有了棱角,也了然了,现把自己管好就是;三如一个老司机开车,岁数越大胆越小。面对知青时代这么大个事,难以评说,就更不想说,也更不想写这个年代的事了。在五月的第一天,重庆知青博物馆落成,朋友相约去凑个闹热,又勾起了这一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是正儿八经的知青哈,老三届初六八级,搞串联、搞武斗在后面吆伙伙鸭,下乡时,也最小。别看这个年级小哈,热血沸腾,年轻气盛,最冲动,最勇敢,好多地区场景里可能都有他们的身影,所以有人说,68级是挤上车的。为啥要扯这么远来说这些事呢?众所周知,就离不开文化大革命了,(以下简称"文革")。</p><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从上世纪1966年"5.16通知"至1976年十月结束,这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大事:破四旧立四新、砸烂三家村,打倒某某某;红卫兵风起云涌,全国串联,停课闹革命;派性组织山头林立,为捍卫毛泽东思想,文攻武卫;"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到蓬间雀"。至69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个时段就来了,大量的还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成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出发时的激情、送别时的火热场景,亲人间犹如生离死别的悲伤和眼泪,至今难忘。知青们从此天各一方,不同的命运造就了不同的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知识青年"这个称号真是抬举了我们,(以下简称知青)拿我这个级别的人来说:小学六年级读完,65年初进入初中,至66年八、九月学校停课,进入初中学习也才一年多。其他新三届的知青有的还在读小学,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就更难说了,更惨了,(这部分人不包括在知青内),现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情况,假如是62年一65年生人,加上入小学前6/7岁,就是在68年一71年间了,正是文革"热火朝天"的时候,哪里还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哟!有的可能小学都没赶上,就进入文革十年了。这十年里,"臭老九"被打倒,有多少的学业未被耽误呢?又有多少真才实学,兢兢业业的老师还能执鞭任教,为国育才呢?已经不大可能了。目前短视频流行,对这个年代的各种观点也很多,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还有个"中国大妈"现象,是某些人从所谓牛津词典里翻出来的,其实看看这一代的年龄就清楚了。一路风尘,安家立业,生儿育女,上班勤勤恳恳,下班锅碗瓢盆,还要让她们做到说话轻言细语,做事礼貌周到?待人和蔼可亲?已经有点难了。(当然,家庭有好的美德教育不在此列)。</p><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群体太大了,据资料统计重庆市六个年级初六六、初六七、初六八,高六六、高六七、高六八整整60余万学子当年一起毕业到农村,全国就是上千万了。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年长一点的知青本人或知青家长会感觉到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只有17岁(69年)的我们在欢送的人群中背上行囊,爬上卡车,与同学们奔上了新征程。六辆大卡车浩浩荡荡,车上旗帜飞扬,欢呼声此起彼伏,那种热情、那种兴奋,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生活是辛苦而又短暂的,71年2月,我们很快进厂,同学们糊涂了,这几个同学就回城了呢?当时我也不明白。在同公社调回城的三个知青中,两个初68级的,一个初67级的,都是岁数比较小的男娃儿。也只记得在1970年的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里,有个"地富反坏"分子在沟外山坡上喊:"六队的知青去公社开会"。去公社后,填了一张五好知青表。随后,家里来信告之政审合格,医院进行了体检,就进厂了。</p><p class="ql-block"> 回城后,才知道后来的知青返城之路有多难,找关系走后门,也才知道了云南支边青年北京上访的事。再后来,才知道了我们年轻点的为啥先进厂的原因:一是年纪小,参加武斗少,打砸抢抄少,跟在队伍吆伙伙鸭,偷鸡摸狗还不大敢。二是单纯,进厂好受教!家庭只要不是"黑五类"。唉!真不知我等如此造化,赶上了"头班车"。</p><p class="ql-block"> 记忆片断:&gt;下乡时,生产队的队长和会计来接我,挑着我的行李,往二十余华里外的生产队走去,爬坡上坎,过河过水。先是一长串人,后越走成少,最后剩我们三人,到达队里已天黑,安排在一社员家暂住。</p><p class="ql-block"> &gt;生产队为我修住房,在晒粮食的一个大石坝边,已砌好墙基条石(连二石)了。征求我意见,我认为太孤单,除一间保管室外,无其他人家,就想在会计处有二户人家处修,生产队还真改在了会计家的自留地里。现在想想真惭愧,费了生产队这么多的人工,原墙基没用上,一句话就改变了。走时,留了一幅我姐姐编织的丝线画"毛主席去安源"挂在墙上,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就到山沟坡顶处的一棵大树下,看四周的环境。我们生产队是一个V山沟地形,中间一条小河,两面多是裸露的石坡,土层贫瘠且零碎分散、就在这山坡上,有一次桃粪淋麦子,不小心连人带桶摔倒了,身上沾了不少粪水。</p><p class="ql-block"> &gt;住房修好了,土墙瓦房,日字型,前厨后卧,添了农具、蓑衣斗笠,方桌木床(真正的实柏木家具)。一老石匠还为我打了一口青石水缸。侧边,自留地里的缸豆、四季豆,南瓜,吃都吃不完。门口还裁有一窝甘蔗,有一天,从大队搞完"一打三反"运动回家,热天渴得很,瞧见一根高点的甘蔗,有大半人高,手一扯,就把它拉断吃了,不甜!(不到成熟季节)。</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的一天晚上,大队书记请我和另一个队的知青吃晚饭,将最后一小块老母猪腊肉煮了,给我们饯行!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有点肉不错了,也不管这母猪肉食后有无后果。大队书记姓龚,是一个较瘦的老头,当晚说了很多勉励我们的话。</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又如来时一样,队长还是穿着开花开朵的破旧棉衣,送我们上车。</p><p class="ql-block"> ……!唉,这些故事…!惭愧!无以为报,只能以这点文字来回报他们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知青时代是难忘的,也是十年文革中的一朵巨大的浪花,但这朵浪花落在每个家庭里,也是一个个的滔天巨浪。我家里也是三个知青,在这些岁月里,哪个当知青家长的不是一天又一天操碎了心。但国家的风浪还在:文革十年里,无数的走资派被打倒,知识分子被批斗,就连功勋卓著的无数开国元老,名帅名将也被揪斗,批判得死去活来,打入牛棚,关入黑屋,其死骨灰也不得安生。想到此,我们是不是又比他们好一些呢?当革命洪流蓬勃发展起来时,我们是不是也如一群盲流为虎作伥在摇旗呐喊,最后也成了一群…羔羊。所以文革十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就定性了,否定的,国家遭此劫难、劫后重生,其教训是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了,国家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轨。无数的知识青年在党的关怀及顺应民意的情况下,"让他们回来吧"!据说有个中央领导说过一句话:花了300亿,结果是三个不满意。从76年底至81年底止,国家慢慢走上正轨,对"某某帮"的"揭批查"活动,"落实政策办公室"的组建,一大批过去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在各个劳改农场、劳改工厂的人员返回原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又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至此,全国大范围的运动基本停止。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建国初期始,全国共有50余次运动产生,五分之一的家庭,不是本人或是亲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牵连。</p><p class="ql-block"> 重庆的知青博物馆建立起来并开馆了,如时代的脉搏再次跳动,为知青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是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是伤痕也好,补丁也好,是自筹资金开办的也好,是政府操办的也好,都是历史的见证。现博物馆也多了,一个由樊建川建的"建川抗战博物馆"及紧邻的数个博物馆,都是了解过去历史时期的好地方,我们特别要为这些有远见卓识、为国留史、为民留纪的人点赞。还有一个由马未都先生建造的观复博物馆,为私人开办博物馆谱写了新的篇章。现年愈七十了,还用短视频讲"半句诗,一世情"。</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建设也是能激发一个地方活力的,重庆的三峽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设为文旅增添了新景点。履行着一代人的职责,体现着一代人的精神。也不管某年某天,如老北京的城墙和无数的珍贵文物、文化一样,风起云涌后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脉搏在各个方面跳动,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活力。有伤口,有疤痕,有内伤,有外伤,有的好得快,有的不好治愈,还有后遗症。但时代会进步,前人的苦难也可能是后人的营养液,后人会不断在营养液中吸取营养,走上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下图,位于渝北区两江影视城处的重庆知青博物馆外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江影视城模仿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知青博物馆室内展品、实物介绍。内容丰富详实。不少知青所写作品、所办刊物在内展出,视频。</p> <p class="ql-block">  转发知青博物馆展板关于知青产生的时代背景介绍。按年代划分为:老知青、老三届知青、新三届知青。见下面的部分介绍。</p> <p class="ql-block">  老知青下乡年代介绍,1962年始。</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届知青情况介绍,1969年初始。</p> <p class="ql-block">  新三届知青介绍,1971年始。(注:新三届的定义在百度上有不同的划分,界定,就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  转自知青博物馆对知青下乡时间和人数的统计。</p>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间的文艺演出。</p> <p class="ql-block">  转自百度视频一位老师对知青时代的年龄、知识、运动情况介绍。</p> <p class="ql-block">  短视频上对知青年代的不同看法留言。(截图,侵权或不适合则删)。</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届与新三届的一些背景及定义介绍。以下各图转自百度百科搜索资料。</p> <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后,虽也有部分人上了大学或参加了由单位的推荐、代培及自修大学的学习,但录取前的学业还是没完成,基础知识还是差一些,当时的考试及录取也放宽了一些。所以,后天的知识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一个人在社会谋生,确实是需要一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一些状况分析,不一定针对某年级群体,可能对那一代人都适合或略有变异。(摘自百度百科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