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开凿艺术路——访衢州青年雕版工作者朱翊君

实圃斋主/杜库

<p class="ql-block">  朱翊君,今年三十刚出头,一头蓬松自然卷发,戴一副眼镜,一个文质彬彬,举止干练的小伙子,深得文翁庄月江先生的赞赏,并亲切地称之为“小朋友”。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小朱虽然年轻,但在雕版印刷技艺方面的造诣,已到了人所罕至的高峰,堪称行业“奇才”。摆在工作室里两块荣誉牌匾,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块是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另一块是恩师黄小建所题“衢州雕版印刷”。</p> <p class="ql-block">  初识版画,还是读了庄老先生登在《新民晚报》上一篇《翁婿接力贺蛇年》的文章。讲的是全国版画界元老杨可扬先生,和沪上著名画家、摄影家张子虎翁婿,先后寄赠先生蛇年小版画贺年卡的轶事。之后,又面对面向他了解到,著名作家艾以转赠他雕版印刷“竹节龙”藏书票;杨可扬亲手制作微型木刻套色“庄月江藏书票”;本地版画家王集法赠他“小猫藏书票”等相关版画知识。始知,雕版是一门集设计、创意、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高雅艺术。</p> <p class="ql-block">  算起来,认识朱翊君已有三年了。他为人低调,从来不向人透露他的绝活,我只是和庄老聊到他时,从侧面了解一二。对他的雕版印刷技艺终始处于一种朦胧的、神秘的状态,兼怀猎奇心态。他曾多次发出邀请,但我一直忙于琐事,没有成行。今天,终于如愿。</p> <p class="ql-block">  小朱把寓所朝南的一间房,辟成工作室。一张不大不小的板桌,二架柜子,宾主方凳各一,桌上探灯一盏,墙挂古琴一把,心经一轴。这就是创作空间里的全部陈设,简洁明了。但柜子里摆满了层层叠叠,大小不一的雕版作品;一匣标有“镂象于木,印之素纸”字样的箱子,打开盖子,只见五花八门的工具,井然有序。刀、锤、凿、锉……一应俱全,俨然像个高级木工作坊。这些全是表象,小朱小心翼翼地从内室抱出两匣小木盒子,揭去标名“拱花笺”、“彩笺”的盖子,呈现在面前的宝贝,着实令我睁大了眼睛。</p> <p class="ql-block">  小朱首先取出一张“青松麋鹿”彩笺示我。一棵虬干不老青松下,草木葱茏;草丛中,一只梅花鹿正抬头四处张望,一副戒备、警惕的神情跃然纸上。翠绿的松针和青草,黑白相间的树干,周身玫红可爱的梅花鹿,画面色泽鲜艳,线条流畅,惟妙惟肖。接着,又取出一张更为精彩的拱花笺,一幅“文房清供”雅图。正中,一个大瓷瓶装着几帙卷轴;旁边,四支狼毫小绿颖插于笔筒中;一方蜀师砚台,一只三足笔洗,布局错落有致,一物一色,静物比例却到好处,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我最钟情的是一张纯黑白的“山水笺”。远山逶迤,树木蓊郁;近处堤岸,杨柳依依,若有微风徐来;侧观,凹凸不平的是湖水,隐隐约约,恰似波光粼粼;中间,一叶寸舟豆人,泛于湖中,御风而行,好不惬意。画面清新雅致,一经我眼即爱不释手,可况书家乎?</p> <p class="ql-block">  朱翊君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在校期间,有缘结识了著名的雕版印刷国家级传承人黄小建。当时,黄老已退休在家,见小朱聪明伶俐,对雕版悟性极高,认为是块难得的天生“雕刻”材料,遂收为徒。小朱白天研学专业课,晚上往返于黄老师位于宝石山上的家里,或光复路上的工作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的天气;无论是月朗星稀,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都风雨无阻,独来独往,刻苦求学。黄老师把毕生研究、复原的断代失传雕版技艺,悉数倾囊相授。“宝剑锋从磨砺出”朱翊君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毕业后继续他的雕版传承事业,真可谓“嘉木可雕矣!”</p> <p class="ql-block">  创作是孤独的。柜上摆放着一件“一佛二弟子”的作品,已经整整花了他一个多月时间。一盏孤灯到深夜,是工作的常态。烦躁时,抬头就能看到对面柜子上亲手写下的“静心”两字,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心静才能出好作品”。于是,又继续伏案工作。</p><p class="ql-block"> 创作有时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对于雕刻家来说,身体最宝贵的应该是手指。俗话说“打铁不离火星”,倦意来袭,手中的笔刀也有不听使唤的时候,他的左手食指尖就是被锋利无比的刀锋所削。所幸医治及时,指尖又“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创作又是快乐的。小朱举重若轻地一手拿起木锤,一手紧握凿子,演示于我。手起锤落,锤敲凿子凿刻木,凿锋所至,深浅有度,拐弯抹角,游走自如。“嗒,嗒嗒,嗒嗒嗒……”有节律的锤击声,就像一曲美妙的音律在跳跃。</p> <p class="ql-block">  艺术是相通的,小朱有时也忙中偷闲,练习古琴。说话间,他摘下墙上的古琴,优雅地弹拨几下,立即传出婉转的琴声,充盈斗室。一曲“高山流水”听得我如痴如醉,给人一种曲终犹在梦幻中的感觉。这是一架有故事的古琴,一位琴师朋友特地从杭州抱琴送上门来的。他特别珍惜,在琴身上精心雕刻了行书琴铭和一方钤印。其古朴典雅,行家无不投以羡慕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唐代四大才女之首的薛涛,曾用木芙蓉花枝,巧制成桃红色的“薛涛笺”,为文人墨客所推崇。一度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成为富婆,实现财富自由。为此,同期诗人韦庄有《乞彩笺歌》流传,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人间无处买烟霞,</p><p class="ql-block">须知得自神仙手。</p><p class="ql-block">也知价重连城璧,</p><p class="ql-block">一纸万金犹不惜。</p><p class="ql-block">我想,如果时光能倒流,当薛涛遇到朱翊君时,也会乐用她的“薛涛笺”互换“拱花笺”,而成为文坛佳话的。</p>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雕版印刷技术”掌握在年青的朱翊君手里,一定会大放异彩。 2025.5.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