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名字叫“在树”——永林书院修葺记

御风童子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6日(乙巳四月十九),永林书院三期落成,合龙大吉,有感而发,于是记之。</p><p class="ql-block">永林书院坐落于五龙山黑木头川西北,艮字落成,依山而建,曲水映带,树木苍翠,面对柠条梁,如跑马平川,又似屏风常在。如此化境,涵养一家人福寿康宁、如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一期建成于1983年前后,是一线排开,接连三孔的砖窑接口窑洞。这三孔窑当时在村里算是比较超前的了。但因座山不深,土质较松,每孔窑洞深七米左右,每一米即用椽棒箍匝。这个办法虽为可靠,却消耗了母亲的相当的精力。资金问题虽然由父亲解决。但记得大多数时间,父亲在外地工作,具体的箍窑的事情则由母亲操劳。她白天地里除草种地带孩子伺候老人,回来给工匠做饭,晚上还要在村庄周围到处找看谁家有椽棒可卖,砍下来,扛回去。这三孔窑后来修修补补,外立面喷涂过两次颜料,窗口刷过两次油漆,窑内灰裹了两三次,院子整理过四五次,既有美化的目的,也有加固的想法。一期被奶奶赶上了,住了一两年,算是享福了。奶奶是在前窑炕上走的,爷爷后来也是在我们家窑洞过世的。大姐订婚、二姐参加工作、我考大学、晓庆喝酒以及大姐、晓庆结婚出嫁,都在一期发生。这里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更凝聚了母亲太多的勤劳。我因此把一期叫做“泰宁”,祈求大地安宁,母亲安康!</p> <p class="ql-block">二期是“父系氏族”时代。我1993-1997年在西北大学上学四年,是领“工资”的。那时父亲已经内退,退养的工资由顶班的二姐每月从工厂里领出来,加带一些白糖、鸡蛋等补品,再发给我。因此,大学四年,我的经费有可靠的保障。开学时需要的钱多,大姐那时开粮油店,经济条件好一些,接济一些,也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了。等到1997年我大学毕业,我的工资停发了。父亲则开始了他们的筹钱计划,积累一些钱,我家开始二期建设。二期乾字落成,两间平房,外贴瓷砖,因此显得更洋气一些。父亲和母亲在建设二期的态度上,高度一致。理由是我和张帆结婚了,新媳妇要从西安赶回去,没个地方住可不行。我们婚礼在西安举办,本来没有打算在老家再办。2002年底,2003年春节我们回家了。考虑到我要去印度大使馆任职,加上结婚后第一次回老家,全家决定贺一次喜。这时儿子赛赛已经两岁,乐呵地满地乱跑。二期赶上父亲的八十岁生日。父亲不主张大操大办。但于我而言,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我和姐妹商量,成立“永林书院”,算是一种庆贺。2024年,父亲85岁生日,全家在西安举办了“永林书院五周年座谈会”,这一年也是父母结婚60周年。我给二期命名为“扶光”,即扶桑之光,向父爱致敬,祈求家族百代延绵,对社会有所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期是我主导建设,2025年5月16日落成。父母虽已八十上下,但他们都很健康。我常常觉得,要让父母健康长寿,就得让他们觉得生活有奔头。于是这几年每年策划了不少活动,让父亲觉得他们有实业可追,有事情可干。父亲担任陕西省软实力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永林书院院长,母亲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剪纸研发中心副主席和五龙山剪纸小组组长。他们都有了事业,接触的人多了,没有“垂暮”之感,因此心态就好了,显得年轻健康了。建设三期就是给他们“找事”,加上去年窑掌漏水,空间狭小,也有必要建一个新居,既可以给老人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也考虑到赛赛领着对象回去也有一个宽敞的地方住。三期的建设方案我也费心思了。要考虑在排水、地界、厕所位置和领居家协调好,也要考虑年迈的父亲母亲工作量不能太大,要考虑我们都在门外,工期安排和组织尽可能简单。关键一点是要一个“好风水”。三期坐落在在山坡下,临近水沟,水易散不易集。好在我们通过疏通水道、维持原来布局不变等办法,让三期稳稳落在一期、二期的旁边。垫院开格局,有家有爱养身心;修路成大道,利人利己敦和睦。古人云:鸣凤在树,白驹食场。三期命名“在树”,比喻人才成长的环境和状态,表达永林书院重视人才培养,英才辈出之意。</p> <p class="ql-block">新居落成凤在树,书院无墙开大道。永林书院生命之树长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