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环保点金石,启航科学新星河 ——行走的思政课:生态实践与科创探索行动进行时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4日,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八年级师生通过“碳探娃生态课堂”开展沉浸式研学。801、802班走进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探索垃圾焚烧发电、有机质处置三大项目,见证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科技闭环;803-805班参访达能食品工厂,体验绿色生产流程与废料再生艺术,感悟工业安全与循环经济实践。午后,全体师生于龙灵山湿地公园协作制作水火箭,以废弃塑料瓶为载体,运用牛顿定律完成发射实践,将环保理念与航天梦想深度融合。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将国家“双碳”战略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态认知,在少年心中播下科技创新与绿色使命的种子,诠释了“无废城市”建设中青少年的责任担当。</p> 循环经济新标杆:千子山产业园的零碳实践 第一站 科普展厅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佩戴红领巾,整齐列队于能源管控暨双碳中心大厅,身后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产业园从“十二五”到“十四五”的发展历程。《“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技术人员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是武汉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打造的武汉首个固废处置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园由核心区、防控区和还建区三个功能区组成,主要建设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处理、有机质垃圾处理、市政污泥处理、工业危废处理和医废处理六大固废处理项目,年固废处理量超200万吨,并配备有污水和渗滤液处理厂、安全填埋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等配套辅助设施,是目前华中地区在建的最大一座循环经济产业园,也是目前固废处理种类最全的全国三大循环经济产业园之一。</p> 第二站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展区 <p class="ql-block">  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是武汉市固废垃圾处理“3个园区+4个集中点”规划中的园区综合体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本项目可以处理武汉市五分之一以上的生活垃圾,实现年发电量约为2.59亿千瓦时,满足约20万户居民一年家庭用电,对提升武汉市垃圾综合处理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世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师生们聆听讲解员解读千子山如何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透过展馆中式屋檐造型的观察窗,同学们首次目睹“华中最大固废处理园区”的震撼规模。课本上介绍的循环经济理论化作具象的实践,切实保护我们城市的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穿过“防为主 人车分离”的安全警示区,同学们在垃圾卸料观察窗前驻足。透过防爆玻璃,每日3000吨生活垃圾通过智能称重系统进入55米深垃圾库,机械炉排炉的熊熊烈焰将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电能。</p> 第三站 建筑垃圾处理展区 <p class="ql-block">  建筑垃圾处理展区成为最生动的课堂。当拆除的混凝土砖块在破碎线上化作均匀骨料,工程师现场展示再生透水砖的“呼吸”特性。在黑色边框的透水砖展示装置前,灰色再生砖与绿色仿真草皮构成科技与自然的对话。佩戴白色安全帽的技术人员手持砖块讲解,围观的师生对城市建筑垃圾最终变成盲道砖、园艺砖等透水砖建材而惊叹不已。</p> 第四站 有机质固废处置项目展示 <p class="ql-block">  在有机质固废处置项目中央控制室,巨型拼接屏实时监测运行状态,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满负荷工作下,1000吨餐厨垃圾经干式厌氧工艺转化为沼气,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正精准分拣杂质,工业之美与生态智慧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  这场穿越垃圾焚烧发电、有机质处置、建筑再生的立体研学画上句号。千子山产业园以机械美学厂房为教室,以轰鸣生产线为教具,将“循环经济”的国家战略转化为青少年可触摸的生态认知。离园时,每位同学手持《碳探娃研学手册》,其中印着前言展板上那句醒世箴言——这不仅是江城建设“无废城市”的科技宣言,更是新时代少年接力的绿色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探秘科技脉动,启航绿色未来(达能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现代工业的智慧齿轮与自然生态的诗意画卷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教育火花?803、804、805班学生走进达能食品工厂,开启了一场关于责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对话。达能集团(Danone)是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公司,总部位于法国,它十分注重绿色生产,武汉工厂可能采用节水节能技术,并遵循集团“碳中和”目标,减少碳排放。</p> 第一站 解码脉动工厂 <p class="ql-block">  踏入达能食品公司,安全主管李经理以“30秒黄金逃生口诀”开启研学第一课。通过模拟车间突发情况,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工业安全——逃生通道的橙色标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系统,这些细节让抽象的安全意识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防线。当得知每瓶脉动饮料需经历12道质量检测关卡时,有学生感慨:“原来我们随手拧开的瓶盖,承载着这么多人的责任心。”</p> 第二站 脉动生态花园 <p class="ql-block">  由达能中国“脉动2030计划”提供的数千吨生产废料——从PET瓶胚边角料到铝膜包装残片——正在200米透明再生管廊中演绎物质轮回:机械臂精准分拣的废弃料在高温熔炉中化作星河般的再生粒子,最终凝结为脚下透水砖的琥珀纹路。那些曾被视作“垃圾”的工业残渣,此刻以艺术长椅的曲面、景观栈道的龙骨、生态滤池的陶粒之姿重生,在数字化溯源屏上闪烁的碳足迹数据,正无声诉说着循环经济的闭环之美。</p> <p class="ql-block"> 由工业原料桶做成的花盆</p> <p class="ql-block">由废弃塑料瓶组成的围栏与由废弃水管组成的灌溉管道</p> <p class="ql-block">  由废弃塑料瓶做成的服饰、包包等纪念品</p> 第三站 全自动生产车间展示 <p class="ql-block">  走进全自动生产车间,看着原料经过吹瓶、灌装、贴标等工序变成成品,精密机械臂与传送带奏响的工业交响曲,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的制造魅力。走进全自动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的精准舞蹈与传送带的律动形成震撼的工业图景。从原料注入到成品装箱,8道工序在密闭管道中一气呵成,仅有3名技术员监控的数据大屏,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科技让制造更高效”的含义。有学生盯着每分钟产出300瓶饮料的生产线发问:“这些机器会取代人类工作吗?”这个疑问,恰恰引出了工业4.0时代人与技术共生关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自动化生产车间</p> 给废瓶插上翅膀:我们的水火箭发射啦 <p class="ql-block">  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八年级师生在龙灵山湿地公园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全体师生于临湖草坪指定区域集合,分组铺展野餐垫,在树荫与湖风交织的自然环境中共享午餐。活动全程保持场地整洁,餐后垃圾统一分类回收,师生们在山水相映的生态画卷中完成休整。</p> <p class="ql-block">  下午,在绿意盎然的户外草坪上,四季学知团队以废弃塑料瓶为教具,为同学们展开一堂生动的“航天启蒙课”。蓝天为幕,绿草为席,百事可乐瓶化身“长征火箭”,矿泉水桶变身发射台,物理定律在少年们的指尖迸发科技之光。水二小的李老师受邀作为嘉宾,为师生们讲解水火箭制作的原理与方法。“当瓶内气压突破水的阻力,反冲力就会创造奇迹!”导师手持透明水火箭模型,揭秘牛顿第三定律的实践应用。同学们围坐在警戒线外的发射区旁,透过注水、加压、释放的三步演示,理解气压动力学奥秘,将科学探索的严谨性植入青春课堂。</p> <p class="ql-block">  分组实践环节,饮料瓶贴上自制尾翼,可乐罐装配纸质整流罩。在个性涂鸦中,废弃塑料重获新生。红领巾少年们用打气筒为“飞船”注入动力,工程师般调试45度黄金发射角。当“PEPSI-2X”号水火箭傲然矗立,环保理念与航天梦想完成跨次元碰撞。随着打气筒压力值突破阈值,水火箭划破长空。有的在警戒线外溅起水花,有的直冲云霄,甚至飞向远处的树梢,绿茵场瞬间化作航天发射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这场融合流体力学与低碳理念的实践课,让物理课本的知识点在蓝天白云下具象绽放。四季学知团队以“变废为宝”为核心,在少年心中播下航天报国的种子——或许今日的塑料瓶火箭,正是未来星辰征途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802 班、803 班、805 班的小组成员荣获最远射程奖,部分代表上台领奖。</p><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是杨垚、杨仲舒、杨义轩、施彦泽、周楚岚、许懿文、杨纪霖、雍佳兴、田子诺、汤易可、匡贞元、李承泽、蔡雨烨)</p> <p class="ql-block">805 班汤易可,作为优秀水火箭设计师的代表,发射大型水火箭。</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学生认真完成系列研学任务单。任务单采用卡通对话、流程示意图、分类探究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水源过滤、自动化封装等生产环节观察,理解绿色制造理念;结合PET塑料分选、脱标、再生等工艺图谱,剖析可回收物处理流程;并通过寻找碳中和标识、撰写环保收获等环节,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活动融合工业实践与生态教育,以跨学科视角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智慧,助力青少年建立循环经济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彰显“无废城市”建设的教育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字:田亚琴、付意涵</p><p class="ql-block">图片:八年级组教师</p><p class="ql-block">编辑:向琼琼</p><p class="ql-block">审核:刘嫚、 王家伟、王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