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晚秋拾遗(二十六)

圈圈

<h1> 今天是五月四日。我坐同事丈夫的车去参加原石墩小学教师农科园聚会。</h1> <h1><p></p> 原定五月五日石墩老同事聚会,据气象预报五日有大雨而提前一天进行。老校长“绿叶”为聚会在群里连续发了《聚会安排》与《安全措施》等两个文案。尽管安排得详尽周到,但这个临时的变动使得一位有车的不能参加而导致安排上会有难度。我在群里主动提出与“快乐风”可以坐125公交至三峰再换乘120的。“绿叶”插话说最好一起走。“甜甜一笑”立刻说可以叫她老公开车专程送的。我不好意思地推脱说别送了,公交很方便的。“莲”也说可叫她老公开小车带上附近两位,好让“绿叶”腾出座位来金山苑接我俩。顿时,我心头一热,饱含着热泪抓起手机就留言道:“谢谢!谢谢老同事……”话还没说完,我的喉咙已梗咽了。</h1> <h1> 我坐在送我俩的专车上向“甜甜一笑”老公说出了心里的感受。他说,没关系的,用不着激动。他还说大家都熟得像自家人一样的。是的,我们这些曾经的老同事真的相亲相爱如一家。</h1> <h1> 那还是五十年前,我在负责管理学校的“贫管会”的力排众议下好不容易进入大队(村)小学当民办教师。那时参加了最后一次大队举行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团支部会议后,小心翼翼地跟着城里派来的公办教师边学边干。</h1> <h1> 几年后,由于教育的改革与调整,公办教师全部调走去组建新的中心小学,留下我们几个民办人员支撑着学校。后来陆续吸收了年轻的合同制教师充实民办队伍。从此,我们互帮共进。</h1> <h1> 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已经撤并二十多年的石墩小学,把人生最充沛的精力献给了农家孩子……</h1> <h1> 半个小时后,几辆桥车在虞山北麓的农科园里汇聚。</h1> <h1> 我们在室内植物园里参观。</h1> <h1> 我们还各自购买了心仪的盆栽。</h1> <h1> 参观了室内植物园后,大家三三两两地欣赏着通过科学设计的田园风光。</h1> <h1> “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圈”的主题游乐场内,感受一下当今后生们的生活气息。</h1> <h1> 带着小孙孙的兴致勃勃地参与探险游戏呢!</h1> <h1> 共进午餐时,大家回味起数十年来的同事情谊时,我感概起来:因为一样的平凡,大家才彼此接近;因为一样的追求,大家才产生共鸣;因为一样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大家才怀着永不泯灭的热望共同踏上一路的风雨兼程。</h1> <h1> 的确,我们每每想起在石墩小学拼搏的日子就会眼含泪水,因为大家有个共同特点——对石墩小学爱得深沉。</h1> <h1> 聚会结束后,“一陆有你”在群里表示这次没能留下新的合影而有点遗憾。 我却以为毫无遗憾,这次是相对松散地完成了聚会流程。我们不计形式,而彰显手足情深、心情愉悦才是聚会的真谛——我们这群老年人过了个特殊的“五四”青年节,很有意义。<br></h1> <h1> 2025.5.10.</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