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义和团运动之所以堪称历史上最复杂的事件之一,正是因为它牵涉了太多的利益集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满党的核心代表端王集团——针对义和团的“主抚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汉党的核心代表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地区总督——对义和团的“主剿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是洋人——对义和团绝对的“主剿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是慈禧——由形式需要决定的“主剿派”或者“主抚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慈禧是这些派别的矛盾中心,她掌控着大清的最高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权利和算计。正如16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上演过“联孙抗曹”,也上演过“连曹灭孙”一样,处于旋涡中心的慈禧既可以稳住洋人和汉党去打压端王集团和团民,也可以联合端王集团和团民去抗击洋人。而导致慈禧做出决定的只有四个字——权力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慈禧。她是这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却又称得上这个王朝最可怜的人;她拥有最高的权利,却只有最差的权力安全感;她有很多帮手,却常常形同孤家寡人;她有最严格的安保,却往往危机四伏;她似乎有最高级的生活享受,却也是多面夹击的矛盾中心。她理应为大清国的繁荣富强出谋划策,却永远只能顾及权力这一己私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给当时世界的震动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让人看到了大清帝国的真正无能”。既然大清无能,那么大家都能像日本那样来发横财。于是,各国都来了,在大清的土地上圈钱、圈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情况是:长城以北属俄国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属于英国,山东属德国,两广和云南大部分属法国、一部分属英国,而日本在割走台湾岛后,又想把手伸进福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禧把“保中国”“保大清”和保她自己的权力分得清清楚楚,她只能在权力刀尖上行走、只能为权力而活,唯有如此,才能在无数次权力斗争和危机中保持不败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知道了,王朝的最高权力并不是那么好掌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慈禧最恐惧和戒备的是哪一方势力呢?</p><p class="ql-block">答案是:洋人。因为洋人是她唯一搞不定也没有自信和能力搞定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在慈禧的眼里,八国联军这几百人的威胁远远要大过城外的义和团的那几万人。对付拳民,她基本没有什么办法;但对付洋人,她是从来没有办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禧对义和拳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洋人又有着根深蒂固的惧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禧的如意算盘是在两面夹击中,先两不得罪、左右逢源,求个稳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清最后十八年》摘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