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双高四日游3—邂逅龙门,沉醉夜景。

王雁

<p class="ql-block">4月18日午餐后,前往龙门石窟景区。景区已包含的往返电瓶车和讲解耳麦,让我轻松游览,深入了解每一尊佛像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门博物馆,现代与古典在此交汇。醒目的馆名标识下,绿化带环绕,商店服务点一应俱全。不远处的龙门石窟入口处,众多游客聚集于此,古建筑牌坊在阴沉天气中更显庄重。</p> <p class="ql-block">“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前后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北魏和唐代是开窟造像的两大高峰时期,其中,北魏时期造像约占窟龛造像总数的30%,唐代造像约占60%。</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于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偶遇两位身着迷彩服的人走过,他们或许是在维护景区安全。游人或行或停,享受这片宁静天地。</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一处古桥,石块砌成的拱形设计尽显岁月沧桑。<span style="font-size:18px;">透过石桥,河对岸香山寺隐于青山绿水之间,构</span>成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排队观宾阳三洞。</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原名叫灵岩寺,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石窟景区西山石窟内,万佛洞和潜溪寺之间,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得名,洞窟造像组合完整,主佛阿弥陀佛面相丰满圆润。</p> <p class="ql-block">清明寺。</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为唐高宗主持经营的皇家造像工程,皇后武则天曾助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功毕。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摩崖像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8米,大像龛环北、西、南三壁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p><p class="ql-block">正中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朵长1.9米;弟子通高约10.65米;二菩萨通高约13.25米;天王通高约10.5米;力士通高约9.75米。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之意,卢舍那佛是华严宗敬奉的主尊,为"报身佛"。大佛面相饱满,眉如新月,双目俯视,慈祥而端庄,睿智而明朗,形象生动而逼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组群雕像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刻精湛,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出唐代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唐代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集中地,有众多碑刻题记,“龙门二十品”中十九品在此洞。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高达17米多,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最高水平。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得名,洞窟造像组合完整,主佛阿弥陀佛面相丰满圆润。</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景区内游览,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佛像雕刻栩栩如生,洞穴结构巧夺天工。无论是巨大的坐姿佛陀雕像还是精致的人物雕刻,无不展现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站在石桥上远眺,河流静静流淌,两岸山丘连绵起伏,景色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分,石窟群在余晖中愈发壮丽。山体上的洞穴和佛像遗迹被染成金黄色,天空橙黄交织,云彩点缀其间。此刻,我站在栏杆前拍照留念,心中满是感慨。</p> <p class="ql-block">河对岸,远眺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从龙门石窟前往酒店的路上下起雨来,原订水上餐厅的晚餐改在酒店大堂进餐。还好到达酒店时,雨停了。</p><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重度沟景区酒店,可能是酒店的客房已满,我们被安排在酒店边上的民宿,可享受酒店早餐及娱乐项目。</p> <p class="ql-block">酒店边上的天鹅湖,在这浪漫湖边进入梦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