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历鲁迅故居后院时,终于见到了大户人家的三开间厨房。厨房正前方有一大二小的三眼灶,大小灶之间中间有四只利用余热的烫罐。小学课文《少年闰土》写道:“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b></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这个厨房,是鲁迅与少年闰土相识的地方,正是这个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正是这样无拘无束的交往,鲁迅听到除院子里高墙上四角天空之外的田间野趣。少年闰土的活泼与善良,给鲁迅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厨房也是鲁迅和少年闰土分别的地方,“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这种不掺杂任何世俗杂质的情感,鲁迅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是鲁迅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一抹亮色。</b></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少年闰土的相识场面</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少年闰土告别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鲁迅家道中落,但他依靠自己阶层所给予的给养和见识,依靠自己双脚走出了高墙,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到高墙内学不到的知识。当1919年38岁的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见到了被生活重压后中年闰土,他已不再是那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巨大变化背后是饥荒苛税的磨难、兵匪官绅的压榨,变得麻木和无奈。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一段历史的悲惨记忆,是一代人的命运缩影,这样超越文学的经典,让我们看到鲁迅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激励着中国农民去觉醒和抗争。</b></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中年闰土相见场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故居,后面是一大片菜园,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一个相当普通的菜园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毕竟是文豪级文学巨匠,几个“不必说”就勾起了百草园的童年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流连百草园中,我们没有听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但百草园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少年鲁迅有过曾经和过往。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翻开断砖寻小动物和像人形何首乌,高大的皂荚树下,与少年闰土讨论如何在雪天捕捉鸟雀……百草园承载着鲁迅先生笔下那温暖而纯真的童年情感。当我置身于百草园内,许多植物名称都叫不出名,内心感到愧疚不已,比高墙内的少年鲁迅不知要差多少倍。</b></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鲁迅故居出发,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到了三味书屋。正如课文所述,“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穿过一扇黑油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虽小,但有“读经之味如稻粱(主食)、读史之味如肴馔(好菜肴)、读子之味如醯醢(调味料)”的三味,小小石桥见证他孜孜求学之路,经史子集伴随他走过五年时光。</b></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味书屋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当我们看到讲台上那一条“不常用”的戒尺,其黑而透亮的光泽是封建惩戒教育的底色,与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但目前“纯鼓励表扬”教育方式,也引发出青少年敬畏、耐挫、自律的性格缺失,许多游客若有所思;当我们抚摸鲁迅的课桌时,能感受到桌角刻下"早"字的少年心跳;站在书屋后方的小园里,抬头望着依然挺立那株老腊梅,永远也找不到“捉了苍蝇喂蚂蚁”慢工细活的童年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三味书屋不到500米,远远望就见店门口那尊身着长衫、清瘦面容的雕像,让我们穿越到深受封建科举之害的那个年代。咸享酒店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格外醒目,店内保持着曲尺形柜台的原貌。许多游客买了一份“孔乙己”牌茴香豆,一碗绍兴太雕黄酒,感受着鲁迅笔下小说人物的现实投影。小小茴香豆里有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迂腐善良,一碗黄酒里有孔乙己心怀读书人理想却无法应对现实困境的麻木不仁,站着就茴香豆喝酒,有孔乙己脱不下长衫、放不下身段去面对现实的勇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在那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唤醒沉睡的国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我们年少时读其作品时不知其深意。这次跟着课本去旅行,近距离触摸到鲁迅故居的科举之痛,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求学之路,咸享酒店里孔乙己身着长衫的落魄之身,感受到他笔下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重温了中小学课本中的鲜活场景,穿越百年时光与“民族脊梁”情感对话,近距离感受一个文学巨匠的精神世界,激励我们去追求捍卫真理、传承文化瑰宝、厚植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