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军记(四)‍—杨晓如 ‍空军原高炮五师成立70周年征文选登

jack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旅中的体育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2月至1974年2月我经历了五年的军旅生涯。这期间我所钟爱的体育运动一直伴随始终,使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也结识了更多的战友。在我的记忆中是相当浓重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军前沈阳最普及的体育项目是篮球,学校、厂矿甚至农村生产队都经常举行篮球比赛。我在高中时迷上了篮球,投入的精力甚至超过了读书学习。记得1965年春天,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沈阳市少年篮球比赛,在沈河体育场的第一场比赛中我拿到了8分,现在想起来还沾沾自喜、回味无穷。真没有想到部队也把打篮球当成第一体育活动。1969年2月8日我到达漳州,站在高炮五师十五团团部的操场上时,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有几位老兵在等待分配的新兵队列中来回穿梭,大声喊“谁会打篮球,站出来,中午打场比赛”,老同学蔡岩撺掇我过去,我看队伍里有那么多大个子,没敢出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崇武营部借驻的陆军守备连山包上有个比较正规的篮球场地,经过几场新兵和老兵的友谊赛,我很快就脱颖而出,引起了营长朱金宝的注意。朱营长是江苏常熟人,身高接近一米八,偏瘦,但性格豪爽,嗓音洪亮,酷爱打篮球,从军五年,我从内心感受到了他对我的关爱。后来得知我们高炮五师的黄师长也是个篮球迷,师篮球队在福建颇具盛名,甚至可以与福建省队对抗。我们都见过黄师长,当时他到崇武看望打机动的二营,站在四连的阵地上,身材魁梧,笑容满面,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他是老红军,据说给周总理当过警卫员。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命令汽车连出车拉土,在海滩上为我们建成了一个简易篮球场,篮板是旧炮弹箱钉的,篮框是连队走到哪就带到哪儿,用两根竹竿支起来就妥了。在这块场地上,朱营长领着我们迎战过前来挑战的渔民篮球队。现在还记得那场球的五位队员,朱营长居中控球,周维良和五连的沈阳兵梁德祥守后卫,我和五连的68年河南永城兵陈玉林冲锋陷阵去得分,配合的很好,结果是大获全胜。回到漳州后,朱营长不顾天气炎热,还领着我们去兄弟营打球。途中通过机场跑道,他边咀嚼着干蔗边与我们谈天说地,脸上现出顽皮而惬意的神情,完全没有了平时在军营里讲话时的威严。部队调防至北京后,全团都住在建国门外管庄的院校内,营长更是萌生了打遍全团的雄心。时值建国二十周年大庆,高炮五师奉命派出大批战士参加前卫队,准备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身高要求一米七至一米七五,符合条件的人并不很富余,但是我和五连的陈玉林还是被营长留了下来,当然营里其他领导也支持,张副教导员和陈副营长也是篮球迷,尤其是张副教导员,杭州人,有文化有修养,为人相当正直。结果这期间二营篮球以全胜的战绩名扬全团。为了弥补我的缺憾,第二年的国庆节前,五师奉命组建一个连队进京受阅,二营是一个建制班名额,营领导指定我带队参加,集训了一个月正步走,京外部队又不允许进京了,还是错过了这个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970年开始,师部每年组织一届篮球比赛,下辖的三个团和师直机关组队参加,师代表队的队员不参赛,只是最后与冠军队打一场表现赛。我有幸入选团篮球代表队,司职主力小前锋。每年比赛前一个月球队就组织集训,队员们集中到团部所在地高庙堡,住在一个小礼堂里,晩上不用站岗了,在干部食堂吃小灶,伙食很好。领队兼教练是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鲁永初,鲁干事是1961年的武汉兵,个头不高,圆脸微胖,一口浓重的武汉口音厚重而豪放,待人很友善。他领导我们打了四年比赛,相处很好。队员大多是沈阳兵(时至今日,全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也是辽宁籍的最多),有指挥连的刘学金、一营的于世成、三营的杨德绵、孙汉林、技术处的唐友发、汽车连的高飞和孙宝荣,其余还有上海兵陆文元和吴元生,河南永城的陈玉林。其中刘学金和于世成身高有一米八五左右,篮下技术挺好,陆文元基本功扎实,控球好,身高大约一米七八,杨德棉拼抢凶狠,防守能力强,我的特点是中远距离跳投准确,有一定的突破能力,也可快攻得分。我们五个人是球队的首发主力。吴元生身高在一米八三左右,肌肉发达、体格健壮,肤色黝黑,不像是上海人,倒像是山东大汉,他原来是打排球的,弹跳力很好,由于身体素质出众,后来被师篮球队选去培养,因此篮球技术提高很快,到1973年时已是团篮球队的主力。和篮球队一起集训的还有排球队,其中周维良、王振武也在其中。基本都是城市兵,有共同语言,相处甚欢。因此每年的集训就像是个愉快的假期。记得集训期间还打过一些热身赛,比如与张家口市内某情报团的友谊赛,裁判员都是他们出,偏哨造成我们惜败,但是打完球到他们的浴池洗了个热水澡,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我们还到万泉县城里打过两场球,一场对县代表队,另一场对陆军的一个师队,我们都赢了。县里的领导还设宴款待了一把,就当是拥军爱民了。由于团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努力,我们连续四年获得了全师冠军。记得有一次赛前练球时,居然发现场边记分牌后面站着我们连队的曾本金,他对我喊:“六班长好好打,我给你翻分”。都知道我得分多,但我并不是球队中实力最强的,投篮较准而已,赢球靠整体配合,我是靠中锋的掩护和控球核心的及时传球所创造的机会得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年底,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军运动会,北京空军在山西临汾举行田径选拔赛。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师仅在篮球队员中挑选选手。高中时我曾经获得过区中学生运动会三千公尺第三名,虽然是六年前的事了,还算是有点基础,于是我报了三千米和一千五百米。结果全师仅有三人报名,杨德绵报的跳远,十四团的郭宝成报了一百米,由师部蔡干事领着我们三个沈阳兵去参赛。蔡干事是上海人,身高一米八以上,三十岁出头,曾经是师篮球队队员,打球聪明老练,人称“智多星”。我们经北京到太原转车去临汾,对于一直窝在张家口远郊的大兵来说,也算是一趟小旅游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运动会在位于临汾的十二航校内举行,参加三千米比赛的大约有二三十人,没有预赛,一次性决出前六名。发令枪响后,我采取保守的策略,在队尾跟着慢慢跑,担心六、七年没训练了,怕体力不济跑不完全程。几圈下来我逐渐发力,蔡干事他们给我加油,鼓励我往前追,随着播放的“运动员进行曲”,我越跑越快,最后一圈铃响时,蔡干事告知我再追一个就是第六名了,我咬着牙一阵猛冲,到终点时获得第六名,而且距离第五名仅一步之遥,大家埋怨我“为什么不再早点加速”。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天我的腿就疼的走不了道了,杨德棉受到鼓舞,自告奋勇替我去跑一千五的比赛,没有取上。郭宝成百米决赛获得第六名,到终点就口吐白沫倒下了。这也难怪,高炮五师连营房都没有,出早操都在生产队的场院上,没有训练的条件,取得两个第六名已经很不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运动会闭幕那天晚上,北空的几个高炮师和二炮的运动员组成一个临时篮球队,蔡干事任教练,与十二航校打了一场友谊赛,由于配合生疏,全靠单打独斗,结果输的一塌糊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乒乓球我有时也打,但水平很低,直到五十岁以后才成为自己的主要项目,一直坚持到现在。当年,在四连驻地丰盛庄生产大队部有一张简陋的乒乓球台,台面高低不平,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搞到的乒乓球拍,质量很差,胶皮陈旧破损,用現在的标准看根本就不能用,场地也很狭窄,但我们还是打的津津有味。经常去玩的有周维良、张汉军、王智、曾本金和我。曾本金打的最好,1972年曾代表二营参加了全团的乒乓球比赛。他是1971年入伍的赣州兵,多才多艺,会打篮球,还能歌善舞,入选过师文艺宣传队。由于情趣相投,彼此印象很深,以至于四十余年后我们还在赣州相聚。在曾本金热情周到的安排下,我们游遍了赣南革命老区的名胜古迹,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次旅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体育活动贯穿我军旅生涯的始终,使生活不单调、不乏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条线上的人和事印在我脑海里,永不消失。我想找到朱营长和张副教导员,表达我的感恩之心。我怀念已经逝去的鲁永初、刘学金、杨德棉、于世成、高飞、孙汉林、王振武,望他们在天堂仍然快乐。我更希望健在的战友们幸福安康,疫情过后再相聚,共话当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晓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8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