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在讲《黄继光》一课时,我满怀期待地引导学生透过英雄的动作、语言与神态,感受那份视死如归的壮烈。然而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却异常冷漠。那一刻,失望如潮水般漫过心头,可冷静之后,我却从中窥见了更深刻的教育真相——不是我们的孩子笨,是我们的孩子“冷”。</p><p class="ql-block"> 这种“冷”,或许源于情感的长期失温。在文本阅读中,我们需要通过人物细节走进其内心世界;但在现实教育里,我们是否真正在意过孩子的细节?当他们用渴求的眼神望向窗外时,我们是否将其视作“分心”,而忽略了对自由的热情渴望呢?当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表达想法时,我们是否急于纠正对错,而错过话语背后他们对爱与尊重的声声期盼呢?当他们在校园里蹦跳嬉戏时,我们是否以“纪律”为名压抑天性,而遗忘了蓬勃的生命力本应被呵护呢?</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若孩子长期感受不到被看见、不被理解,他们的心灵便会悄然筑起高墙,对知识的热忱、对精神的共鸣也随之冷却。一个连自身情感需求都得不到回应的孩子,又如何能穿越文字的屏障,读懂英雄故事中的热血与信仰呢?教育不该是冰冷分数的较量场,而应是情感传递的温暖港湾。唯有以爱为火种,点亮每个孩子被忽视的渴望,才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寒意,让求知的热情、生命的温度重新焕发生机。</p>